80后:“90后,你媽叫你回家吃飯?!?/p>
90后:“告訴咱媽,哥吃的不是飯,是寂寞。”
80后:“……你大爺?!?/p>
Season Of Loneliness

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在轟轟的口水炮火中,80后長大了。是社會輿論終于放棄了被毀掉的80后么?不,其實更多的,是因為90后終于可以開始挨罵了。在被集體痛斥的同時,90后的反駁顯得十分蒼白,只有寥寥幾個90后在做著不知道是炒作還是辯駁的事情。其余大多數90后,還是在繁重的學業下堅持著,只是已經好像沒人再在乎。有人說新生代追求的只有快感,而不是幸福。然而幸福,對于很多人來說卻是像吊在驢子前面的那根紅蘿卜,可望而不可及。這其中的奧妙別說90后不懂,只怕50后的人也不一定懂??墒菙[在我們面前的問題依然存在,90后,很傻很寂寞。
摸奶門、脫褲門、性虐門……還有火星文以及經典的嘟嘴大頭照,儼然成了當今90后的標志性代表。然而90后的不堪,讓筆者想起了當年80后被批小皇帝、追星族的時候,只記得那時舉國一片哀嘆,不少人疾呼獨生子女是毀掉的一代人。其實,用時間段來區別族群是不恰當的,當然了,你可以說89年跟90年的人相差無幾,而80年跟99年的人還是明顯缺乏了些共同語言的。但這能說明80后跟90后有區別么?要說區別,還不如說10歲跟30歲的人是當然有所不同。
有人說要善于從自身找問題所在,有的人說要看清楚環境的問題,也有的人說今天的天氣真不錯,可惜明天就要刮臺風了。90后的問題已經慢慢的得到了所有人關注,然而這只能說明,90后終于集體擺脫了學齡前那個懵懂無知的年齡,踏入了青春期。用鄙夷的眼光看90后其實是很可笑的,這感覺就像多年的媳婦終于熬成了婆。當然不能否認有一些聳人聽聞的事情的確發生了,而且是發生在90后身上,但這遠遠不足以讓我們對90后感到灰心,也遠遠不足以讓整個90后被冠上“腦殘”的字樣。我們有理由相信90后里面,終究會有人進入高等學府守護象牙塔;終究會有人商海沉浮富甲一方;終究會有人實實在在為人民服務。然而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我們對自己的下一輩這么缺乏信心?
或許這真的是因為我們處在一個信息太過于發達的社會,遠在邊疆的事情,幾小時之內便可傳遍整個國家。然而人們在讀取這些信息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么一個問題。如果世界上每天發生一萬件事,其中有一百件是壞事,那么是那一百件壞事,還是那九千九百件其他事情更有新聞價值。是的,再真實信息其實也會騙人。當你每天聽到的只是戰爭與性丑聞,那么你眼前的世界就將充滿戰爭與性丑聞。在大量的信息匯集到眼前的時候,其實很多人缺乏一種更為理性的判斷。其實,這個世界雖然好不到哪去,但也并沒有我們看到的那么壞。
再說回讓人“痛心疾首”的90后,是的,問題是存在的,但不應該妖魔化。90后要比80后更加的反叛,更加的注重自我,更加的有空間表達不滿。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電腦與網絡提前十年出現,那么“腦殘”的將是80后而不是90后。去給自己沒有認知的東西貼上標簽是人類的一個習慣,這種習慣是出于對于自身無知的恐懼。在原始時代我們就不停的給這個世界貼上標簽,這也算是宇宙對于渺小的人類的一種妥協吧。
90后是一群小孩,筆者不能明白的是,對于這群小孩子中某些人的不當行為,社會的第一反應是驚怒與指責,繼而就是對90后的失望與對教育的憤慨。這種心態真的有點像在公司受了老板氣的男人回家把氣撒在老婆孩子身上……其實按常理來說,我們應該冷靜的想想到底是什么造成了這一些人變成這樣。然而絕大多數人在這一步就停住了,因為接下來的步驟很簡單。

是的,現如今的社會環境的確跟以前大不一樣了,90后所面對的信息量之龐大是前所未有的,在這時候,卻并沒有人給他們做出篩選。老師?我們能指望一個老師能對四五十個甚至更多的學生做到這么細致的幫助?老師是人,不是超人,更何況現如今的社會,老師代表的更多是一種職業而不是一種尊稱。網絡的控制?某官方推出的綠色屏蔽軟件從面世至今都還是個笑話。到最后,問題其實都出在自己。這是社會的一種集體逃避,到最后,只能是最沒有話語權的那一群人背黑鍋,就好像家庭矛盾的最后總是兒女做出氣筒一樣,即使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哪錯了。
其實早在上世紀20年代,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曾經指著海明威等人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贝撕?,這個稱呼被用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整整一代人身上。上世紀50年代,“垮掉的一代”被正式命名,最早時也跟80后一樣是文學概念,后來成為當時一批青年的代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青年則被稱為嬉皮士,當時歐洲還有著名的五月革命。七八十年代的美國青年被叫做“電視一代”。美國垮了嗎?歐洲垮了嗎?這一群被前輩們指責的下一輩,終究還是走上了歷史的舞臺……其實人沒變,是環境一直在變。而不變的人與一直在變的環境,我們有一個更貼切的詞來概括——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