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9月,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干部選拔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全國各地都在進行干部選拔方式的創新。西安市未央區也對此作了深度試水,引入了公開票決、代表辯論等程序,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1.5∶1.2∶1.3∶1……這是西安市未央區近年來3次公開票決干部的差額比例。數字變化的背后,是未央區在選人用人制度改革方面的嘗試和進步。
“要將過去‘少數人在少數人中選人’的模式逐步變成‘由多數人在較多的人中選人’的公開比選形式。”未央區委副書記吳智民談到此項改革的目的時對記者說。
給人自由
“如果當選,我將緊緊圍繞區委中心工作,組織團員青年進社區、進重點項目。”
2009年9月2日上午9時整,西安市未央區召開區委常委擴大會議,以公開比選差額票決的方式選拔2名團區委副書記,6名選手的競選演講異常激烈。
“考官”除了到會的10位區委常委,還有其他區級領導,以及12名監督員。
12名監督員來自各行各業,有人大代表,有企業董事長,也有普通村民。會議的第一項,是區委書記郭大為向他們 逐個頒發聘用證書。
“聘用證書本來要用燙金的,但時間太緊,沒來得及制作。”未央區人事局局長張永亮有些遺憾地說。
演講結束后,會議主持者吳智民請列席領導和被邀請的代表進行醞釀討論,并強調,“你們的發言將會影響各常委的投票”。
第一位發言者很激動,她本人就是此前公開選拔出來的一位干部,她對這次公開比選評價很高,但發言很快被郭大為打斷,“發言要直奔主題,就說誰行誰不行”。
受此鼓勵,西安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機關團總支書記房慧推薦3號選手亓琳娜和6號選手鄭磊,因為這兩個人她比較熟悉,能力都比較強,“此外,鄭磊目前是我們單位所在街道辦的主任助理,亓琳娜則是我們西航的子弟,這也是我推薦他們的一個原因”。
房慧的發言讓會場響起了一陣笑聲。郭大為則評價說:“認識又何妨呢?只要你推薦的人是有能力的人,在公開的場合講公正的話,這是成熟公民的表現。”
被聘為監督員的西安市人大代表何軍則提議,最好能選一位女同志出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而會后接受記者采訪時,郭大為補充道:“為自己認識的人拉票又何妨?給人自由是推進基層民主建設的重要動力。改革開放30年來,之所以取得這么大的成績,就是因為出臺的文件、法律都是允許大家去做什么,給了大家更多的空間和自由度。”
“等下次公開選拔時,我們甚至可以把親友團加上。”郭大為說,而這個靈感來自于上一次公選。“那次公選后,有一位老干部來找我,說他的孩子雖然沒有選上,但經過公開比選,的確不如其他選手。親友團是‘第二組織部’,他對自己的親屬會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認識,也更有說服力。”
經過多位代表的激烈發言,10位常委的投票開始。結果顯示,鄭磊得8票,位居第一,1號選手李尤得5票,位居第二。因李尤的得票未過半,根據相關規定,常委們進行了第二輪投票。這一次,李尤以6票勝出。
兩位當選的團區委副書記,一男一女,且均為大家提議較為集中的選手。主持人吳智民宣布結果后,會場掌聲熱烈。
規則為王
這次票決團委副書記的差額高達3∶1,曾讓組織部門的人擔心,因為比例大,票數肯定分散,如果連續兩次不能有人票數過半,選拔將會流產。
“選舉太順利并不一定是好事,如果第一輪兩個人均是全票或者很高得票勝出,大家說不定還會懷疑常委們是不是提前做了溝通。”郭大為說,“選拔流產也正常,為什么不能流產?”
郭大為坦言,在填寫選票時,他也看到了兩邊常委填寫的選票,“和我選的不一樣。他們也看見了我填的,但第二次投票時他們還是堅持了自己的判斷,沒有迎合我。”
“我們整個班子做事都是坦坦蕩蕩的,因為做事的標準都是按規則,而不是圍繞某個人的意志。”郭大為說。
一個細節曾讓在場的人會心一笑。這次公選的雖然是兩名副書記,但因為團委的正職空缺,得票高者無疑是主持工作者。在向票數第一的鄭磊祝賀時,郭大為特意說:“祝賀你,鄭(正)書記。”
不過,會后也有媒體人士提出質疑,3號選手亓琳娜也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選手,但最后卻沒有當選。
“民主是個好東西,但不一定能把最優秀的選手選出來,不過,選出來的肯定不是最差的。”郭大為并不回避,但回答也不失睿智,“馬拉多納,是世界級球星,大家都說他這場應該進球,但最后沒進,怎么辦呢?下一場吧。”
“選官靠程序,管官靠制度,這是我們的工作理念。”未央區委組織部部長楊軍告訴記者。
“規則為王。”郭大為也有同感,“奧運會有那么多的選手名落孫山,他們都會認為是自身的原因,沒有人會去埋怨羅格。”
雖然有好多人為亓琳娜落選而遺憾,但亓自己卻認為這次比選“也讓自己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
位于未央區的西安車輛廠在此次公開比選中也選送了兩名選手,但他們均在第一輪筆試后被淘汰。在會場,該廠黨委組織部部長李正民表示“心服口服”,“相比之下,我們的選手還是有差距”。
郭大為也承認,雖然已經進行了三次公選,但也有短板,“以后我們會嘗試拿出一些更為重要和核心的崗位” 。
一步步摸索著往前走
據記者了解,未央區此次公開比選團區委副書記,共146人報名。
“報名方式比以前更加靈活,除了組織推薦之外,本人也可以直接來報名。”楊軍介紹說,“另一個變化是,打破了以往的行業界限,除區屬黨政群機關、企事業單位、中小學校外,轄區內市直各部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國有大中型企業的人員均可報名。”
“一步步都是嘗試,以前公選武裝部長和工會副主席時,分別采取1.5∶1和2∶1差額比例,這次將比例擴大到 3∶1。”楊軍說。
此次公開比選,還有一個引起媒體關注的細微變化是,進入面試的10名選手的試卷,被復印多份后,張貼在區機關辦公樓公示欄。
公開試卷的提議來自于未央區人事局局長張永亮。張本人就是未央區政改的受益者,在2007年11月未央區試行 的“實名制推薦干部”中,他以獲得推薦票第一的名次當選人事局長。張之所以敢提這么大膽的一個建議,認為是“受‘一把手’影響”,“郭書記經常講要解放思想,我們還那么保守干什么。”
這一嘗試社會效果明顯。張永亮真正感覺到了“謠言止于公開”。
受此啟發,郭大為甚至在考慮:“下次選拔干部時,能不能搞網絡直播?”
每一個環節也都體現著嘗試和進步。張永亮介紹說,以往公選是“筆試加面試”,一些考試型選手容易在競爭中得利,此次面試時采用了無領導小組討論的方式,10名考生坐成一排,“討論的話題就是前一陣引起關注的浙江培訓‘富二代’”。
未央區近年來進行的3次公選,記者均全程參與。一個明顯的感覺是,在討論環節,代表們的發言一次比一次激烈。以往與會代表發言,多是被主持人點名且羞羞答答,而這次均是搶著發言,主持人不得不因時間關系叫停。
“這種變化,來自于各常委各部門對公眾權利的尊重,大家提了建議管用,肯定就愿意多說了。”未央區政協副主席張廣琦說。在2008年9月未央區進行的10名武裝部長的公開選拔中,張廣琦語驚四座:“今天不光是考武裝部長,也是考各位常委,我對參加公選的選手也打了一個分,而且和左鄰右舍的人意見基本一致,我就要看看,常委們的意見是否和我吻合。”
投票結果公布后,張廣琦向常委們豎起了大拇指。
“公眾對組織的信任度是缺失的,這是我們推進基層民主的一個軟肋,而要讓公眾對組織信任,就要讓他覺得,你是在搞真民主,而不是假民主。”郭大為說。
“這次之所以大家搶著發言,說明都進入了狀態。”郭大為說,“通過這種方式選拔出的干部,他會有一種感恩之心,甚至會把公家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去辦。”
未央區是陜西省委組織部“科學規范和有效監督區(縣)委書記用人行為”試點區,而“尊重更多人的話語權”被郭大為認為是其試點的核心所在,“作為區委書記,要學會把權力讓更多的人來分享”。
近年來,全國各地區紛紛創新干部選拔機制。然而,這些干部選拔的形式,是制度創新,抑或是政治作秀?
有學者認為,演講答辯固然是考察干部極好的形式之一,但演講答辯無法考察“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更無法防范官員的道德風險。要想避免演講答辯淪為“走秀”,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要充分保障公眾的參與權與監督權。比如在浙江省的2008年的“公推公選”中,比起臺下幾位來自省城的領導干部“評委”來說,候選人所在地的民眾對他們更知根知底,民眾清楚他們是否“說一套,做一套”。因此,賦予當地民眾對這些候選人在選拔上的投票權,無疑是避免那些能說不做和防范不良官員上臺的有效方法。更為重要的是,干部選拔應當被視為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不是將干部選拔上來了就完事,更不能將“演講答辯”直接等同于干部的能力與作風。而是要賦予民眾監督的權利,干部上臺后,當年的“演講答辯”是今天工作的鏡子,工作不到位,民眾可以批評,工作不合格,民眾有權請他下臺。
同時,有學者指出,這些如火如荼的干部選拔所提供的崗位,并沒有包括許多實質性的如人事、財政等崗位。因此,如何將民主的選拔制度推進實處,還有待更多的嘗試。而干部選拔形式的持續性同樣值得關注。雖然目前各地都頻出干部選拔的新招,但多是“曇花一現”。如何將民主的選拔制度常態化,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相關鏈接:公開選拔干部的各地試驗
2008年9月23日,在浙江省廣電集團演播室,進行了一場“特殊”的較量。8位縣(市)黨政“一把手”競爭一個省環境保護局副局長職位,整個過程網民和電視觀眾都能實時看到。從1986年以來,浙江省已經開展了9次公開選拔干部工作,而這一次競爭性選拔工作則首次將其中的兩個職位的面試(省環保局副局長、浙江工商大學副校長)通過電視和網絡面向全國直播,全程公開工作信息,讓群眾監督。
2009年8月,浙江永康市委組織部在當地媒體刊登了一則“公開比選”選拔黨政副職領導干部的廣告:“如果你所在的單位、你熟知的人中,有政治過硬、能力突出、群眾信任的優秀年輕干部,那么,就請你大膽舉薦;如果你就是這樣的一名干部,也請你大膽自薦,站出來比一比。”這則廣告迅速在當地干部群眾中引起反響。短短3天推薦中,針對組織部門公布的8個黨政副局(科)級領導干部職位,有938人次參與推薦和自薦,共推薦了162名干部。其中群眾參與推薦637人次,占總人次的67.9%。
“干什么考什么,讓干得好的人考得好!”2009年9月1日,廣東公開遴選38個副廳級干部素質測試在華南師范大學舉行。原定1745人參加考試,實際到場為1525人,到考率為87.4%。網絡問政、正確政績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如何做好“副職”等成為試題的內容,考生普遍反映試題能考出實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