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稱為“第三次土改”的林權改革正在全國有條不紊地展開。作為率先完成主體改革的省份,浙江開始在全省范圍內推開林權流轉、抵押貸款等深化改革措施,以期盤活林農手上的林地、林木資源,促進林農增收和林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家在臨安市島石鎮(zhèn)的林農胡凌云清楚地記得,20多年前,村里沒有成片的山核桃林。當時的山林都是集體所有,林地收益歸村里開支,在他的印象中,“沒有從這些林地里分到一分錢”。
后來,陸續(xù)有人在房前屋后種上了山核桃樹,搞起了自留地。由于不少人只要看到有空地就栽,也不管這地是集體的、自家的還是人家的,到了豐收季節(jié),山核桃樹的擁有者和土地的實際使用人都上去采摘,糾紛不斷。“林子越大,山核桃價格越好,村民的矛盾就越多。”當過村委會主任的胡凌云說,林權屬于集體所有,誰也說不清這些事。
一則消息在3年前傳到這個浙徽交界的山區(qū)小鎮(zhèn):林業(yè)局要對每一片山核桃林進行登記并確認林權。這讓種了20多年山核桃的胡凌云激動不已。2006年6月,胡凌云17畝山核桃林和村里數千畝林地一同拿到了林權證。
林界爭論沒有了,林農的顧慮消除了,積極性自然就高了。“17畝山核桃林,2008年產了4000多斤,以平均20元1斤計算,有8萬多元收入。”最近,他又以1.5畝山核桃林作抵押,“套現”20萬元。
胡凌云見證了我省林權制度改革進程,也成為改革的受益者之一。
山林有了“身份證”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集體林權制度一直處于探索之中。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我國農村推行的“包產到戶”,并沒有把林地劃在內,林業(yè)土地制度普遍存在著產權不清、經營主體缺位等體制性障礙。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集體林產權虛置、農民經營主體地位不落實等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制約了農民發(fā)展林業(yè)的積極性,阻礙了林業(yè)生產力的發(fā)展。長期以來,林農“守著金山受窮”,林地蘊藏的巨大潛力沒有得到應有的釋放。
2003年全國林業(yè)工作會議后,國家以福建、江西、浙江為試點省份,開始實施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改革從明晰產權入手,在堅持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建立以林農為主體的微觀市場經營主體,放活山林經營權,落實林業(yè)經營者對林木的處置權,確保林地經營者的收益權。
2008年5月,國家林業(yè)局有關負責人稱,在全國全面推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出臺,規(guī)定林地承包期限可達70年。這如同平地一聲春雷,激活了神州大地的25億畝集體山林。林權改革在全國全面推進。
據省林業(yè)廳林改辦工作人員介紹,相比全國其他地方,浙江省的林權改革一直走在前列。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省就開展了穩(wěn)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yè)生產責任制的林業(yè)“三定”工作。
2006年3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下發(fā)了《關于切實做好延長山林承包期工作的通知》。延包工作在林業(yè)“三定”的基礎上,進一步規(guī)范和完善對自留山、責任山的確權,進一步明確了經營主體和責任主體,使廣大林農真正實現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
同時,浙江省全面啟動林權信息化建設,把山林確權數據統(tǒng)一落實到信息化平臺。通過實地勘界、實地登記,核發(fā)全國統(tǒng)一的林權證,做到圖、表、冊一致,人、地、證相符。
“現在自家的每片山都有了一本林權證,就像每個人都有一張身份證一樣,山場的四至界線在林權證上一目了然。”龍泉市竹垟鄉(xiāng)紅塢村村民藍元高領到自家13.6畝山林的林權證時,滿臉喜悅。
省林改辦工作人員說,截至目前,全省已經完成換(發(fā))林權證面積8654.5萬畝,占應換(發(fā))證面積的96.8%;換(發(fā))全國統(tǒng)一式樣的林權證425.9萬本,占應換(發(fā))林權證的99.0%;簽訂責任山承包合同143.9萬份,占應簽訂承包合同的97.5%。浙江不僅率先在全國基本完成以確權發(fā)證為核心的主體改革,也為全面盤活森林資源奠定了基礎。
“綠色銀行” 浮出水面
“林權證是不是跟房產證一樣可以貸款?”
2003年,福建省洪田村黨支部書記鄧文山向鎮(zhèn)黨委書記打探。如今,當初這句試探性的話在浙江變成了現實。
慶元縣隆宮村返鄉(xiāng)農民工吳成富,原本在外地當貨車司機。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工廠的訂單少了,吳成富丟了工作,回家后的他一度為找工作犯愁。
“當時就想自己搞點事情做,苦惱的是手上沒有本錢,起不了頭。”直到家人提醒可以用林權去抵押貸款時,吳成富才如夢初醒。通過林權抵押獲得7萬元貸款后,他建起了一家土特產加工廠,開張后生意相當紅火。
浙江是一個“七山一水兩分田”的省份,現有林地面積1002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0.5%,山區(qū)面積占80%。浙江省林業(yè)廳廳長樓國華說,全面推進林權抵押貸款工作,盤活農民手中的森林資源,將有效解決林農貸款難問題,對解決山區(qū)林業(yè)發(fā)展的資金瓶頸具有重要作用。“浙江省現有林地面積1億多畝,如果按每畝林木1000元計算,林木資源資產就達到1000多億元。”
在金融危機中曾一籌莫展的浙江興南林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也充分享受到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成果。公司總經理駱美強說,2007年下半年以來,公司產品出口減少,“當時就想轉產,可是沒有資金更新機器設備。2008年底,公司利用企業(yè)60%的林權作為抵押,貸款200萬元才緩解了技改的資金周轉難題,順利度過困難期。”
“活樹變活錢,青山變銀行。”浙江省林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沈月琴說,通過林改,林農可以直接擁有生產資料,林農手中的資源可以在短時間內變現,這促使林業(yè)資源變成了林農的資產,林權開始向“綠色銀行”靠近。
“自從林權可以抵押后,只要自己想發(fā)展,錢,就不用擔心了。”獲得浙江省林權抵押貸款第一單的慶元縣農民吳成德深有感觸。
省林改辦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自林權抵押貸款工作從2006年9月開始試行以來,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8個市縣開展了林權抵押貸款業(yè)務,貸款銀行也從最初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擴展到農村信用聯社、農業(yè)發(fā)展銀行、中國農業(yè)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全省累計發(fā)放林權證抵押小額貸款10.06億元,貸款農戶(含企業(yè)等)2.8萬戶。2009年,林地抵押貸款規(guī)模有望達到10億元。
點點鼠標,輕松流轉
相對于新中國建立初的土改和20世紀80年代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林權改革被戲稱為“第三次土改”。不過,這次“土改”已超越了當年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它不僅確認了林農對林木的所有權,還“開發(fā)”出了配套的拍賣等流轉機制。
在浙江,林地的使用權也能像蔬菜瓜果一樣,拿到市場上買賣!
2006年初,浙江省林業(yè)廳制定出臺了《浙江省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轉管理辦法》,初步明確了物權和債權的各自范圍以及不同的管理方式,為規(guī)范我省的山林流轉提供了可操作性的依據。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林權流轉是林業(yè)自身發(fā)展的需求,也是老百姓的需要。”在2008年全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經驗交流會上,省林業(yè)廳廳長樓國華如此說道。
依托網絡技術,浙江還在全省范圍建起了林權流轉服務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林農或者村集體的林地信息會被精確地測量、歸檔、評估;林權流轉信息被即時發(fā)布,可隨時交易;林農和企業(yè)申請貸款還能獲得擔保……原本需要頻繁進出深山、輾轉各個部門的農民,如今點點鼠標,就能輕松進行流轉交易。
世世代代生活在深山里的江山市小南坑村的26戶農民,2009年開始陸續(xù)搬到了清湖鎮(zhèn)。幫助他們實現下山夢想的,就是村集體600多畝林地流轉得來的資金。
小南坑村離江山城區(qū)有一個多小時車程,信息閉塞。盡管林權證分到了每家每戶,卻沒人上門流轉承包。為了幫助小南坑村村民下山脫貧,江山市林權流轉中心工作人員一趟趟往深山跑,對小南坑村的林地進行評估、測算,并發(fā)布了招標信息。信息發(fā)出幾天時間,陸續(xù)就有三四位農民上門,一下子將承包價格由原先評估的208萬元抬到了229.9萬元。有了這筆資金,小南坑村26戶農民在清湖鎮(zhèn)清泉新村建起了兩排寬敞的房子。
省林業(yè)廳工作人員介紹說,全省已有63個縣(市、區(qū))建立了林權管理中心;49個縣(市、區(qū))掛牌成立了林權交易中心,建立了統(tǒng)一、規(guī)范、公開的森林資源交易平臺,實現信息發(fā)布、市場交易、林權登記、森林資源流轉等一站式服務。
據統(tǒng)計,自2007年以來,在全省林業(yè)部門登記備案的林木、林地流轉面積就達257.22萬畝,流轉交易金額66.70億元。
多種經營,齊頭并進
“這片山再也不需要我這個老頭子操心了。”浙江省安吉縣尚書干村67歲的老人陳云貴指著對面的山頭說,自從2008年他加入村里的毛竹合作社后,竹林不僅不再需要他打理了,而且每畝還增收了將近100元。
林改以來,資源輕松變成了資產。農民如何更快速地致富?專業(yè)合作社成了最有效的渠道之一。
陳云貴老人所在的尚書干村村子不大,1000余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008年人均收入13079元。就是這個小村子因成為浙江林業(yè)改革探索的先鋒,受人矚目。
2008年12月20日,浙江省第一家毛竹股份制合作社——尚林竹林股份制合作社在該村成立,42戶農民在經歷26年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山到戶單獨經營后,又自覺聯合起來,將他們的毛竹林集中起來,由“集體”來統(tǒng)一管理。
“通過對竹林的綜合開發(fā),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收益、降低成本,在近三年內可望讓每畝竹林直接增收150元左右。”該村村支部書記兼合作社理事長李錫良說。
目前,全省已建立林業(yè)專業(yè)合作社1638家,社員數達17.28萬個,帶動農戶192.40萬戶,帶動基地294.57萬畝。這些合作社分布在產、供、銷各個環(huán)節(jié),提高了林業(yè)產業(yè)的規(guī)模化、集約化程度,搞活了林產品的流通,提高了林產品的附加值。
為解決林改后“有山無人經營、有人無山經營”的問題,以從事山林托管經營為主,被形象地稱為“林保姆”的新型經營主體也在我省各地涌現。目前,全省“林保姆”式專業(yè)戶已達3.58萬家,經營面積達396萬畝。
龍泉市道太鄉(xiāng)王莊村農民周水其就是當地有名的“林保姆”。近年來,他以代管、收益按比例分成等形式,管護了本鄉(xiāng)9個村132戶(含集體)的疏林低產山和荒山21000多畝。周水其所管理的山林大部分是外出經商務工人員的,經過托管后,不但解決了在外經商人員山林失管的問題,而且加快了荒山的綠化進程,提高了林地生產力。托管后所造林的山場苗木成活率均在90%以上,長勢喜人,森林資源資產達1600多萬元。
昔日的荒山野嶺,在浙江百姓的眼中正開始變?yōu)榻鹕姐y山。
相關鏈接:
根據森林資源動態(tài)監(jiān)測結果表明,進入新世紀以來,浙江省森林面積已從8308.8萬畝增加到8766.3萬畝,活立木蓄積量從1.38億立方米增加到1.49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從59.4%提高到60.5%。生態(tài)公益林年蓄積量凈增在1000萬立方米以上,年固定二氧化碳1703萬噸、釋放氧氣1238萬噸、貯碳量996萬噸。浙江森林正由“數量持續(xù)增加”轉向“數量增加與質量改善并進”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