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浙江省全面啟動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2012年之前,浙江省將率先在全國實現全省5000萬人口的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
家在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的老王一輩子種地,如今已69歲了,年輕時沒有參加過養老保險,一直很羨慕城里人在晚年時可以拿到養老金。不過,最近這些天他顯得很開心:“報紙上說了,再過幾個月,像我這樣上了60歲的農村老年人也可以領到養老金啦。”
開心的何止王老伯!浙江省政府日前發布《關于建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意見》,擬實現城鄉養老保險“全覆蓋”。這就意味著,屆時全省590萬60周歲以上、未享有各種社會養老保險待遇的城鄉老年居民均可有望領到養老金。
當夢想照進現實
剛剛過去的這個國慶長假,對桐鄉市烏鎮近郊農村的張大嫂來說,本是一個開心的日子:大女兒訂婚了。不過,讓她煩心的事情緊接而來。原來,張家有兩個女兒,在大女兒訂婚之前,她一定要讓尚在念高中的小女兒寫一張保證書,保證以后招上門女婿,留在家里贍養老兩口。才讀高中的小女兒死活不肯答應。
張大嫂哭喪著臉說:“萬一我們老了沒人照顧,那怎么辦?”她擔心這事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張大嫂說,自己家里那三四畝地,一年刨去成本和存糧,頂多賺個3000多元,連付小女兒的學費都不夠。這些年,夫妻倆一個做縫紉工,一個做木工,一年到頭沒個休息,吃過用過,也只攢下三四萬元錢。估計給大女兒辦完嫁妝,再供養小女兒讀完大學,就所剩無幾了。“我們農民又沒有退休工資,一旦不干活就坐吃山空,養老成了最大的問題。”
張大嫂并非杞人憂天。千百年來,“老有所養”一直是中華民族追尋的理想。然而,由于各種因素制約,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夠享受養老金待遇。其中,農民朋友就一直被排除在養老金制度之外。
幾千年來,中國農民都依賴土地生存。但是現在,土地保障在中國正受到不斷加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沖擊。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的養老模式(如子女養老、土地養老等)已越來越不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對于像張大嫂、王老伯這樣的農民來說,迫切希望政府能夠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不過一直以來的現實是,“每月能像城里人一樣拿養老金,這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朱俊生副主任認為,隨著家庭結構的小型化以及人口流動的影響,農村傳統的家庭保障功能不斷被削弱。隨著農村家庭收入結構的變化,土地的經營性收入占農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不斷下降,這也使得土地保障不斷被削弱。加之農村人口“未富先老”問題趨于嚴重,因此,必須建立養老保障制度,以彌補家庭保障與土地保障的不足。
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農村一些地方就已經開始探索養老保險試點,但由于制度設計、配套政策等多方面原因,這項被稱之為“老農保”的工作并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相反,卻由于前段時間海南農村老人余亞英“每月只領3元養老金”風波而鬧得沸沸揚揚,為人詬病。
2009年9月1日,國務院出臺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在全國10%的縣(市、區)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其目的是讓農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樣,到了60歲以后,月月領取“養老金”,生活有保障。人們開始對“新農保”寄予更多期待。
2009年9月22日,對浙江人民來說,無疑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浙江省出臺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說,浙江經濟條件較好,所以將國家規定的10%的試點縣、市擴大到全省范圍,并將城鎮里沒有社會養老保險的人也納入進來。現在已經超過60歲的老人,只要其子女參保,不用繳費,從2010年1月1日起就直接享受基礎養老金,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直至終身。
各地探索先行
其實,早在2007年下半年,我省許多地方就開始嘗試更加完善的農村養老保險體系。
“恭喜你成為全市第一個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從下個月起,你就可以領取每月105元的養老金了。”2007年11月24日晚上,在平湖市新埭鎮星光村3組舉行的戶長會議上,村民鄭華珍搶先簽下保單,并一次性繳納了15年的保費10622元,現場的干部群眾都紛紛向她表示祝賀。
自此,平湖市開始邁出了農村居民參保的步伐,成為全省較早“試水”農村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城市。
平湖市這一社保新政,從“自掏腰包”到“政府補貼”,改變了以往農村養老保險完全采用自愿繳費、自我積累、政府不承擔直接財力支持的“個人儲蓄性社會養老保險”模式,通過政策推動和利益引導,以參保人員個人繳費為主,地方財政給予補貼,實行大賬戶小統籌。
截至2009年9月14日,平湖全市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已經有3.99萬人,參保率達74%;已有5825名參保人員開始按月領取養老金。
與此類似,根據建立“覆蓋城鄉、全民共享”的養老保障體系目標,富陽市于2008年7月1日起開始全面實施《富陽市基本養老保障辦法》,將廣大農村居民也納入基本養老保障范圍。
浙江省勞動和社會保障網的信息顯示,自2007年下半年以來,杭州、嘉興、寧波、紹興等地在努力做好城鎮社會保險工作的同時,注重探索、大膽實踐,把工作延伸到農村,相繼出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施辦法,并積極開展試點工作。
到2009年9月底,全省已有杭州、寧波、嘉興、紹興以及德清、義烏等29個市、縣(市)出臺“新農保”制度并組織實施,參保人數達97.06萬人,征收保費68.08億元。
經濟發達地區率先建立起來的覆蓋城鄉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為我省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推動作用。
“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具備相應的財政實力,特別是在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上,前些年不少地區作了積極有效的探索,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有這樣的條件和基礎,浙江應當能夠邁出更大的步伐,取得更大的成效。”在2009年9月25日召開的部署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會議上,省委副書記、省長呂祖善如此說道。
制度的三大亮點
據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浙江省即將實施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在制度設計的理念和思路上,相對于原來的“老農保”,體現鮮明的特色。
一是覆蓋城鄉、惠及全民。此前,具有浙江省戶籍的居民中,只有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工作人員,以及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員享有養老金。從2010年1月1日開始,我省590萬60周歲以上、符合條件的城鄉老年居民,都可以領到由財政支付的每月不低于60元的基礎養老金。今后,凡具有我省戶籍、年滿16周歲(全日制學校在校學生除外),非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工作人員,未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城鄉居民,均可在戶籍地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
二是財政提供資金保障。造成全國轟動的“3元養老金”事件的最大問題是“老農保”以農民一方繳費為主,相當于農民自己花錢買養老,國家沒有給補貼。“可以想象,如果一個人只交200元錢,要享受十幾年的養老金,每月只拿到3元也就不奇怪了。”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工作同志說,現在我省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其資金來源已改為由農民個人出資、集體補助、政府補貼三部分組成,也就是說,政府會每月“貼錢”給農民,這是它與“老農保”最大的不同。
具體而言,浙江省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三部分構成。個人繳費標準目前設定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個檔次,各地因地制宜,可根據省里規定的額度增設和調整檔次,參保人自主選擇繳費標準,多繳多得。養老金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和繳費年限養老金三部分組成,支付終身。其中,基礎養老金將由政府全額支付,目前省里確定的標準是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僅此一項,2010年全省各級財政預計支出40多億元,“3元養老金”的現象在浙江將一去不復返。
三是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將納入政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浙江省政府的規定,各級政府必須將建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并作為政府目標責任考核的重要內容。同時,省政府還成立省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該項工作的組織協調。
百姓夢寐以求的“人人享有養老金”,在浙江正一步一步成為現實。
相關鏈接
漫漫“農保”路
第一階段:試點階段(1986—1992年)。1986年,民政部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在江蘇省沙洲縣召開了全國農村基層社會保障座談會,確定一部分地區為試點,啟動了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工作。
第二階段:推廣階段(1992—1998年)。1991年6月,原民政部農村養老保險辦公室制定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1992年1月方案開始實施,后在全國各地全面推廣。
第三階段:整頓調整階段(1998—2002年)。1998年,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由民政部移交給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其間,農民參保人數下降,農保基金運行難度加大,官方認為我國農村尚不具備普遍實行社會養老保險的條件。1997年7月,國務院決定對已有的業務實行清理整頓,停止接收新業務,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向商業保險過渡。
第四階段:探索建立新制度階段(2003年以后)。十六大以后,中央逐步加大了解決“三農”問題的力度,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五個統籌”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在這種大背景下,東部地區一些地方開始積極探索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
2009年9月1日,國務院出臺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在全國10%的縣(市、區)先期開展,2020年之前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養老保險全覆蓋。
“3元養老金”風波
2009年8月24日,網友“哥余”在天涯社區發帖《這應該算是最牛的養老金了吧》稱,海南省文昌市東閣鎮俠夫玉山村的余亞英老人,于1998年7月參加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按照規定從2007年9月開始領取養老金,月標準人民幣3元。帖子曝光后,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瀟湘晨報》、《中國青年報》等多家媒體相繼進行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