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履新時表示要自覺接受包括人大在內的各方面的監督,這已是慣例。筆者想,從字面上理解,如果將“自覺接受監督”改為“不自覺地接受監督”,是不是會成為水平更高、更值得倡導的思想境界和行為規范呢?
官員表示要自覺接受監督,一方面說明他具有自警的意識和開明的作風,另一方面也說明,外界對官員的監督遠遠談不上堅實有力,還需要作為被監督者的官員主動表態,號召監督者大膽行使監督職責。但官員“不自覺地接受監督”則有所不同,他已經把自己被監督當成了一個不需要專門論證的前提,一條不需要三番五次重申的公理,一種不需要加深認識和特別提醒的“本能”。對官員而言,自己作為被監督者,完全沒有必要向監督者表示“我愿意接受你們的監督”,更沒有“資格”向監督者表示“我同意你們監督我”。監督者對官員進行監督,是一種天然的權利或法定的權力,他必須無條件地接受,而不能反對、抵制和抗拒。
當然,從法理上講,官員“自覺”與“不自覺”接受監督,其實質并沒有太大不同。也就是說,無論官員是否“自覺接受監督”,監督者都有權對其進行依法監督。如果在監督者和被監督者心目中都實現了法理上這一“自覺”與“不自覺”原則,即無論官員“自覺”與否,監督者都能依法、主動進行監督,而被監督者也能在“不自覺”或“無意識”情況下,不需要任何前提條件就能受到外界的監督,這樣才算真正落實了監督者與被監督者的本分,真正回歸了監督的本義。這也是筆者認為的水平更高、更值得倡導的思想境界和行為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