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央企業下屬的兩家國有鐵礦非法排放尾礦漿,造成下游民營礦企透水關停,河灘農田被占,環境污染嚴重,附近村民上訪不斷。這起發生在河北省武安市的事件,在當地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然而武安市政府有關部門的領導在接受采訪時坦言,此事當地政府部門不是不知道,而是管不了,“他們是中央企業,自恃財大氣粗,根本不把地方執法人員放在眼里” 。
央企“禍企殃民”,當地政府卻管不了,這應該是實情而非托辭。央企不歸地方政府管,不把地方執法人員放在眼里,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不便跟央企翻臉——誰都明白央企對于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嫁接央企”已是很多地方政府巴不得的事情,怎么能跟央企鬧翻呢?一個橫,一個軟,自然“管不了”。
“誰來管央企”確實是一個問題。按理說,國資委是央企的“婆婆”,應該代表央企出資人——全體國人行使監管之職。但現實情況我們多次領教了,國資委太喜歡“護犢子”,很多時候,這個“婆婆”行使的不是監管之職,而是袒護、溺愛、縱容。國資委之外,像發改委等中央部委也時常拿一些大型央企沒什么辦法,石油巨頭動輒鬧“油荒”以逼迫發改委調高油價,以及一些央企拿環保部的環保審批不當回事,違規開工建設水電站等,都是很好的例證。
央企大多是行政性壟斷企業,按理說,他們的壟斷特權是“行政”賦予的,本該聽“行政”的話,但現實情況并非全然如此,陽奉陰違或公然違抗的事情并不鮮見,原因何在?一些央企的壟斷特權雖然是“行政”賦予的,但他們一旦擁有了壟斷特權,便有了與“行政”討價還價的本錢,有了不聽話的底氣。特別是當他們依靠壟斷特權做大做強,真的成了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特殊國企”后,他們的本錢更大、底氣更足,甚至可以功高蓋主,這個時候“行政”再去管束他們,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從小的方面說,這是一個“誰來管央企”的問題,從大的方面說,這是“國進民退”所必然付出的代價。如果說要讓官員聽命于民眾,根本的辦法是賦予他們更小的權力,那么要讓央企聽話,根本的辦法同樣是讓他們擁有更少的壟斷權。當央企不再獨步天下,當有一大批民企與央企一樣強大時,我們才不再那樣倚仗央企,央企“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毛病才能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