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隨著程昕東的古巴代表團輾轉飛越半個地球,到了格瓦拉的故鄉。且不說氣候從寒冷至炎熱的突變,就是整個風景人情都讓人有穿越了時光隧道恍若隔世的情緒,仿佛回到中國30年前的情形。不提展覽在古巴的成功和轟動,于更多的同行人員而言,最重要的是終于看到了格瓦拉曾經的痕跡,這無疑是多數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揮之不去的理想。
一邊是在哈瓦那熱得長痱子,一邊是北京的短信頻頻說下雪了很冷;一邊留連在雪茄濃濃的煙草味中,一邊傳來甲流肆虐的消息;一邊驚聞古巴國家美術館館長20美元的月薪收入,一邊感嘆代表團對于雪茄的瘋狂采購力大部分時間,我們都遺忘了經濟危機,遺忘了病毒,遺忘了藝術,遺忘了藝術品市場——只有格瓦拉迷人的眼神和加勒比海奔放的熱情。
10月,不得不提的還有中國媒體圈的大變動:《財經》胡舒立團隊的出走和《經濟觀察報》仲偉志、孟雷以及《中國新聞周刊》陳海等人創立的“遠見傳媒”出航。《財經》的地震已然眾所皆知,而我更熟悉的是“遠見”團隊,這等熟識來源于去年跟陳海在清華經管學院的短暫同學階段和以后的長久交好,可以說對他們的創業過程感同身受。像仲偉志、陳海這些有理想的、已經證明了自己價值的人,選擇叛離以往的經驗和價值系統,為的或許只是媒體人的理想和另一種更寬容更有力量的價值觀,顯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有人說:“十年前《南方周末》江藝平的出局,間接促成了《財經》在這十年里的風光,現在,胡舒立的離開后,究竟哪一本媒體能主導政經話語權呢?”或許,中國媒體的更大震蕩會產生于他們即將出品的新媒體面世之后。
回歸藝術行業,歲末將至,秋拍的戰火已成燎原之勢。所幸的是,各個拍賣行戰略順應市場變動都有調整并各有所成。眼見著經濟貌似圊暖,拍場的人氣也逐漸興旺起來,今季熱點已經顯現,可以預測的是秋拍的回暖已成必然,讓關注市場的大伙兒都小松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