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策劃:孫國勝 采訪:孫國勝、陸薇、嚴冰、王曉孟、王東
不久前,文化部正式頒布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明確了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支持。政府態度已經表明,但是具體的實施會怎樣,只能靜觀其變。雖然近些年的藝術市場發展的速度足以引起社會的注意,但是只有藝術品的買賣還不足以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產業”,更何況藝術產業只是所謂的文化產業里面很小的一部分,那么藝術產業能否分得政府對于文化產業振興的一杯羹呢?
不管政府的政策如何,投身藝術產業已經在民間資本中蠢蠢欲動,更有先行者如今典集團、豐祥國際資本集團、北京永正酒店管理公司、南通奧博傳媒等等已經涉足到藝術產業當中,其中房地產商、酒店經營者。廣告公司、投資集團等等似乎都和藝術都沾不上邊,那它們又為什么一頭扎進藝術行業呢?本期《藝術財經》
專題在解讀政府政策的同時,讓你了解除了藝術品買賣,還有哪些方式介入藝術之中。
藝術產業有戲嗎
政府有沒有真正促進藝術的發展?這個話題討論之多以至于大家沒情趣再去談這個無聊的話題。但是今年11月,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立了當代藝術研究院,藝術家蔡國強、方力均、張曉剛、曾梵志、汪建偉、王廣義、徐冰、許江、韋爾申等20多人成為該院首批聘請的專家,看到這些昔日前衛的藝術家們和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宣部等領導同臺合影,其情形倒也其樂融融。在此之前,政府頒發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其中有多項支持文化藝術產業發展的措施。這對藝術產業發展到底有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呢?《藝術則經》雜志分別采訪了北京市文化基金會秘書長孟海東與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竟然得出了幾乎相反的結論。
政府可以促進藝術品交易嗎?
孟海東:政府可以促進藝術品的交易
2005年12月27日閉幕的中共北京市委九屆十一次全會提出,要著力抓好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使之成為首都經濟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2006年至今,相繼成立了文化創意產業領導小組,設立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出臺了一系列的促進政策,對文化創意產業進行重點扶持和發展,2006年12月和2008年4月,先后兩批認定了21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目前,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正從起步增長步入穩定快速增長的新階段,北京市統計局的最新統計數字表明,2009年1月份至9月份,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創造的增加值占全市GDP比值達到11.8%,而在2004年這個數字僅為10.1‰這些數據證明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現狀,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文化創意產業對GDP的貢獻為推動整體經濟的穩定發展有著積極作用。藝術產業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但藝術產業正通過自身類型結構的有效調整來積極抵御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藝術市場再度轉向了對經典藝術的關注。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主辦的“藝術北京2009——經典藝術博覽會”剛剛落下帷幕,據執委會不完全統計,為期四天的博覽會交易額達4000萬元人民幣,60%以上的參展畫廊有令人滿意的成交。我想,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藝術產業發展的現狀。
向勇:政府對藝術品交易的扶持難以入手
雖然藝術品交易市場每年幾個億的收入,但都是點對點的交易方式,而且類似藝術品拍賣市場也存在不真實的情況,這方面從政府角度難以控制的。如798園區、潘家園市場,都算是藝術品的實物交易平臺,還有更先進的線上交易的形式,比如雅昌藝術網和嘉德在線。和動漫、影視園區的打造不同,政府可以對那些產業建立公共服務平臺,而在藝術品交易平臺上,更多的是私人化的收藏行為,政府既難以評估其收益,也難以以稅收就業公共行為來提供保障獲得收益,所以政府在此積極性不高。
政府的投入能否奏效?
孟海東: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投入很大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產業的發展首先要遵循市場主導的原則,政府所發揮的是宏觀調控和引導的作用。如前所述,北京市委市政府自2006年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2006年12月,北京市財政局印發了《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每年撥出5億元人民幣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近期,又出臺了《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創業引導基金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表示北京市將安排3億元人民幣作為“種子基金”,定向支持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這些舉措、辦法的目的都在于引導、帶動更多的社會資金、社會力量投入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中來,形成市場主導、企業主體、政府引導、各方參與、共同推進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格局。
向勇:藝術家和畫廊沒有得到實際幫助
藝術品交易始終是小眾的行業,相對于文化產業其他的部分,傳媒,影視、出版等等都是。在全國整個13個門糞的藝術品產業中,它每年的產量遠遠小于1/13的量。現在我們了解到的政府對于文化產業的優惠政策,主要投入是園區建設和動漫產業,比如以動漫為例,從原創上政府設立動漫原創大獎和大賽,在播出上補貼,參加國際國內大展上也補貼費用,當地政府也可以獲得優惠政策,因為動漫產業鏈很充足,衍生品也很多。而藝術產業的收益就是氛圍的培育、城市名片的打造、形象的傳播,這是政府愿意做的,也是政策能夠扶植的。當然在園區上面,政府投資也很大,包括給類似798七星物業企業提供道路維修費用、提供形象標示等等,這些支出沒法轉嫁到企業身上,而另一方面個體的藝術家和畫廊卻感受不到這些政府的投入,企業還是需要通過房租來獲得企業收益。這幾個矛盾怎么來解決,是交易園區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
藝術區與當地政府能雙贏嗎?
孟海東:政府對藝術區發展高度重視
藝術區遇到的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是藝術產業發展避免不了的。2006年12月北京市首批認定的10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中,包括798和宋莊,說明政府對藝術區發展的重視程度。目前,藝術區遇到了一些問題,以798藝術區為例,面臨著如何處理好保持當代藝術區特色與適度市場化、商業化的關系:如何處理好對藝術家、藝術機構、藝術品內容、藝術品交易的規范管理:如何協調好政府、企業、藝術家、游客、媒體不同的利益訴求,使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商業化與藝術性等多種需求、多種碰撞得以有效兼顧等多方面的問題,這些對于798藝術區的良性發展而言是嚴峻的挑戰。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些問題是我國藝術產業發展中不可回避的。藝術產業在中國興起的時間不長,所遇到的問題和挑戰是藝術區發展壯大過程中需要經歷的。我個人認為,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藝術區所面臨的問題將——得以妥善解決。
向勇:藝術區讓當地政府很難做
藝術的發展成熟構成了一個地區和國家的標志,政府對它的影響意義更多的是對環境營造和品牌提升的意義,政府可以拉動整個城市藝術環境的營造,但是政策沒辦法給藝術市場帶來真正的產值。比如西班牙的城市畢爾堡的發展經驗就是我們曾經研究過的一個用藝術影響城市的例子,它原本是—個衰落的工業城市,借助古根海姆的博物館分館成立為核心和契機,逐漸營造成一個廠房改造成的旅游觀光城市,是比較成功的案例。不過實地考察了解到,當地除了古根海姆美術館本身有自己的運營網絡之外,城市本身其他藝術相關項目的經營并不怎么好,比如靠很多怪異的建筑做成餐飲等等消費產業,投入之后再如何發展呢?畢爾堡政府的收益最終也是靠租賣地產獲得,即通過藝術形象把土地價格做熟做高,再用這個土地收入來投資公共藝術項目。
再比如懷柔在上莊下莊交接處要打造藝術村。一些藝術家也去了租了地改了工作室。不過當地鎮長也很苦惱,因為扶植藝術村對當地沒有直接的用處,藝術家的房子租的農民的,藝術家不在鎮里消費,藝術家畫的畫也和地區政府沒關系,藝術家工作室也不對外開放,即使開放也沒有收益。另一方面,藝術家的利益也難以得到保障,修改的工作室沒有報批,算是違章建筑。如果土地性質不改變,工作室就不能合法化。雖然藝術家和當地關系很好,藝術家對當地形象改變也很大,但是通過藝術行為當地政府難以得到很直接的收益。
藝術可以產業化嗎?
孟海東:可以通過藝術衍生品開發實現產業化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理想狀態應該是藝術創作或文化創意覆蓋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面提升實體產業的文化藝術附加值和人們生活的審美價值。從這個角度來講,以展覽、展銷和拍賣為主的藝術產業仍顯單薄,需要進一步深化。如通過藝術授權(產品授權、數字授權、畫作授權),以各種形式的生活物品為載體,將藝術作品帶人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舉例來說,將齊白石的畫作印制在茶具、桌布等生活用品上,做成藝術授權產品,或者制作成茶葉、年菜的包裝禮盒等,以多種營銷方式創造出超過原作價值100倍的營業額,使藝術創作與實體經濟相結合,在提升日用品附加價值的同時,為藝術創作帶來更多的資金回報,這樣便有利于促進藝術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此,今年11月25日,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在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上將舉辦“藝術授權交易與設計展監會”,借以推動藝術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向勇:藝術復制品產業附加值很低
藝術品復制方面,現在做的好的手工復制就是比如大芬村的模式,機械復制就是絲網版畫,比如百雅軒、杭州開源的版畫制作。只有在這一塊能感受到一點兒產業的氣息。但是這也是靠數量獲得利益,沒有感受到更多的產業的附加值。除了以上的一些基本問題之外,在消費拉動方面,藝術品的收藏投資行為在國家稅收上的鼓勵直到現在還沒有明確。國外美術館有對于企業和個人的捐贈退稅政策,而國內接受實物捐贈之后可以確保讓捐贈人享受退稅優惠的企業只有國字頭的幾家機構,比如中國慈善總會。有一些基金會只能拿到個別稅種的退稅。這些使得企業和個人捐贈藝術作品不積極。
北京文化基金會:
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創建于1996年12月,是北京作為國家文化中心和北京文化發展戰略的需要,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發起聯合北京有關文化機構和新聞媒體創立,中國人民銀行審批和北京市民政局核準登記為公募性的基金合法人機構,是北京最有影響權威的基金會之一。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作為社會第三方組織,其職能在于吸納社會資金和力量,用于公益文化的發展。在過去幾年里,在政府的支持下,為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做了大量的工作,如設立啟動“宋莊當代文化專項基金”,資助扶持宋莊藝術區藝術家的原創;設立啟動“北京當代藝術推廣專項基金”,通過各個專項基金及其項目的開展,初步搭建起了藝術產業的原創一展覽一展示一交易一收藏~理論研究的本土支持體系。除此之外,舉辦文化創意產業論壇,加強與國外藝術機構的交流合作等,都為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撐。
北大文化產業研究所
北大文化產業研究所:誕生于1999年的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致力于文化產業理論研究與人才培養,截至2007年底。先后出版學術專著30多部,發表論文200余篇,為國家輸送文化產業管理人才2000余名。其中,《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是國內最早出版的系統的文化產業行業年度發展報告;與美國時代華納公司合作開設的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經營管理高級研修班,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界的一項高端品牌培訓,目前已開展到了第6期。
研究院還致力于文化產業的項目推動,為中央機關、國家部委以及包括北京在內的二十多家省市、城區或文化園區提供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與文化建設咨詢服務;積極倡導高雅藝術并承辦了美學散步文化沙龍系列的三十多場高校展演活動;自2003年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話壇,是政府官員、企業家和專家學者之間思想碰撞和融合的一次高端年度盛會,先后共有3000余人次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