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初,被形容為兩岸故宮一個甲子再聚首的“雍正一清世宗文物大展”在臺北舉行,據說前去參觀的人數眾多。達到“爆棚”的程度。只可惜展覽并沒有到北京展出的計劃,大陸觀眾都沒得看。雖然兩岸故宮沒辦法在北京聚首,但是在民間兩岸的收藏家卻可以無障礙的交流、展出。這次不是在臺北,而是在北京,11月8日《盛世氣象一海峽兩岸重要藏家文物收藏高端展》在首博展出重量級,藏品堪比故宮。
在“海峽兩岸重要藏家文物收藏高端展”中,來自臺灣的展品尤為吸引大陸觀眾注意,而這些藏品全部來自臺灣最著名的收藏團體“清玩雅集”,讓我們見識了這個團體的收藏實力,從中也能窺測到臺灣在近幾十年中收藏力量的一斑。這次展監中展出了自宋代至清代的書畫、瓷器、玉雕、文房清供等文物展品,共計70余件。其中“清玩雅集”成員拿出瓷器20件,文房器物15侔,字畫19件,總共54件,從而大大提升了這次展覽的質量。在瓷器部論,像“明永樂青花纏枝蓮紋天球瓶”、 “明宣德青花吹簫引鳳紋碗”等等都是民間難得一見的珍品。其中“明永樂甜白暗花八吉祥蓮紋僧帽壺”頗為獨特。第一,此壺通體裝飾有暗花八吉祥蓮紋,在花團簇擁中有“永樂年制”款,極為罕見;第二,此壺外配完好的皮質套匣,應是當時御賜西藏高層的物品,皮匣的保護讓瓷器完好如新。書畫方面沈周《春草秋花圖卷》為日本福壽堂舊藏,丁觀鵬(1748)《摹周文矩飲中八仙歌圖卷》著錄在《石渠寶笈三編》。雜項中展出一件“清嘉慶御制交頸龍鈕白玉方形璽”,此寶著錄于現藏北京故宮的《嘉慶寶藪》,經與實物比勘,其體量大小,篆法布局都與記載完全相合。所以說這次展覽的作品堪比故宮也不為過, “清玩雅集”的成員全部由臺灣民間收藏家組成,居然有如此之豐富珍貴的藏品,讓人們不得不對其產生極大的興趣。
事實上,“清玩雅集”的藏品已經不是第一次造訪京城。1995年在北京故宮就舉辦了“清玩雅集收藏展”,在那次展覽中,著名的圓明園十二生肖“水力鐘”噴泉銅像之一的馬首銅像就是其中的展品之一,而這件“馬首”2008年曾被富商何鴻粲以6910港元的價格買下,并捐贈給保利博物館。1995年的這次“清玩雅集”收藏展是繼8月5日在臺北歷史博物館展出后,又于9月20日巡展到北京故宮的。展覽開臺灣大規模、高水平收藏家赴大陸交流之先,當時許多“清玩雅集”的會員都來到大陸,時任中共全國人大委員長的喬石也親臨現場參觀。
時隔14年,“清玩雅集”再次在京集中展示藏品,專業人士都表示今年在首都博物館的這次展覽的藏品從質量上講要大大好于14年前,這也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臺灣近些年收藏市場發展的迅速。
在臺灣的收藏界,“清玩雅集”的地位舉足輕重,據稱可抵“半個臺灣”?!扒逋嫜偶笔詹貓F體成立于1992年。據說,時任臺灣中華文物學會名譽理事的蔡一鳴與“寒舍”負責人蔡辰洋同機回臺灣,兩人在飛機上交談之后,都認為當時的臺灣古董市場不健全,蔡辰洋提出要建立一個端正收藏風氣的收藏團體,蔡一鳴深表贊同,于是一拍即臺,決定籌劃此事。既然要成立收藏團體,就必須有優秀的管理人才,剛從“寒舍”辭任總經理的徐政夫成為首選,之后對書畫收藏頗感興趣的臺灣馥記建設董事長陳啟斌也加入其中,四人成為“清玩雅集”的最初組織者。這其中,蔡一鳴成為“清玩雅集”第一任會長,徐政夫為秘書長,陳啟斌成為蔡鳴的繼任者,至陳啟斌擔任第二任會長時,“清玩雅集已初具規?!?,十幾位成員成為一股強大的收藏力量,其中的會員多為臺灣企業界代表,從對文物的購買力上也幾乎占到臺灣的一半。
在“清玩雅集”成立之初,第一任會長蔡鳴和秘書長徐政夫便參照了60年代成立于香港的“敏求精舍”,它作為一個民間收藏團體同樣吸引了香港著名的收藏家,傳承幾十年而不衰。“清玩雅集”最初的一些理念比如,入會門檻高:會員不求多而求精:純粹為收藏而參與,這些最初都是參照“敏求精舍”的路子走的。而從第三任會長馬志玲開始便有意向美國紐約的“亞洲藝術協會”模式發展,美國“亞洲藝術協會”主要是因為對亞洲文化的愛好而結合的協會,協會現有自己的展覽館、出版社,定期舉辦展覽和講座,將協會從純粹的封閉性的收藏團體蛻變為積極對外、并扮演文化藝術推廣者的角色。2009年初,臺灣國票金控董事長洪三雄正式接任“清玩雅集”第九任理事長。如今成立了17年的“清玩雅集”已經擁有38位成員。一個收藏團體能歷多年而不衰,不只是藏品,他們的組織形式也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