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開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的我國的管理改革,是新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變革。通過這場管理變革,我國發生了巨變。在短短的30年改革中,我國創造的財富超過了歷史的總量,而且我國經濟始終保持平穩、快速發展的態勢,社會穩定、政治穩定的大好形勢,舉世矚目。世界關注中國,世界在研究中國。如何總結、評價我國30年的管理改革經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在不久前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主辦的中國管理科學大會上,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秘書長、研究員張乃劍作了題為中國管理改革30年與管理學的發展的發言。他的發言對我國的管理改革進行了概括性的總結和評價。本刊記者以訪談的形式將他的發言予以刊發,以饗讀者。
記者:管理科學既是一門古老而傳統的科學,又是一門新型的熱門科學。所謂古老而傳統的科學,是指自有人類以來,人與人之間就出現了管理現象、管理的關系、管理的制度、管理的法則。管理是人類相互依存、繁衍的基礎所在。為什么又說管理學是一門新型的熱門科學呢?
張乃劍:所謂管理學是新型的熱門科學,是指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對管理的要求更高,對管理科學和科學管理的理論要求更高,也更加迫切。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人類開始重視管理學和科學管理理論的系統研究,并形成了獨立的社會科學的專門學科?,F在衡量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文明程度,主要是衡量管理水平如何??茖W的管理方式可以出財富,出人才,構建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一句話,科學的管理形成國家發展的動力,反之,腐朽落后的管理方式,會使國家的發展倒退,人類文化滯后,甚至會使人類文明走向毀滅。
記者:新中國建立以來的近60年來,我國的管理科學的發展經歷了曲折艱難的過程,黨和人民一起進行了不懈的探索。請您概括地談談我國管理科學的發展變革歷程。
張乃劍:如果用一句話來高度概括我國管理的發展和變革那就是人治管理向法制管理的重大變革。自中國人民徹底推翻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于上世紀40年代末建立新中國后,我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擺脫貧困而投身于經濟建設的熱情空前高漲。第一個社會主義建設五年規劃勝利完成,人民看到了建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光明前途。但是時隔數年之后,人們發現,經濟翻身的目標非常遙遠,貧窮仍然威脅著國家和民族的生存,再到后期發生十年動亂的文化大革命,國有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人民開始痛苦地思索,問題的癥結,究竟出在哪里?經過這段歷史的人們,冷靜而理智地認識到,是在管理思維、管理制度、管理機制、管理方式上出了大問題。管理束縛、限制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破壞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動,管理不但沒有形成社會發展的動力,而成為負動力。人們在痛苦的思索中清楚地認識到,科學的管理,應該是人與人之間平等關系的規范,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利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是否有利于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諧,是檢驗科學管理的重要標尺,即管理的三大功能能否實現科學而合理的鼓勵、限制和禁止。
回顧我國所走過的改革開放前30年的歷程,在那種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中國別無選擇地照抄、照搬了前蘇聯的國家管理理念和管理體制。全國實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管理模式,這種集權管理模式的特點是金字塔型,一切國家行為、政黨行為、政府行為、地方行為、團體行為、個人行為,全部受到統一的中央集權約束。在這種體制下,又因為受一千多年封建文化的影響,把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管理和管理機制發揮到極致。其表現為,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社會、個人的所有行為受計劃體制嚴格約束,后來發展到國家的最高管理理念、最高決策權集中到領袖一個人身上。領袖的個人意志,代替了黨的意志、國家的意志。這種情況的出現,導致了我國“人治”制度成為國家管理體制、機制的主體。以人治為本,以權為本,以階級斗爭為綱,成為當時我國所有行為的中心,人與人之間經過無休止的階級斗爭運動,人人自危,難有個人生產積極性的發揮。由于個人意志決定一切,全國上下發動的大躍進、大煉鋼鐵運動和除四害運動,把森林資源破壞了,動植物生態破壞了,使我們現在付出了恢復生態環境建設的沉重代價。長期實行嚴格的生產計劃管理體制,戶籍制度、城鄉二元結構制度、價格制度、干部制度、資源配置制度等,成為束縛生產力解放的最大枷鎖。商品極度匱乏,人們依靠票證排隊過日子。后來發生的十年動亂文化大革命,更是“人治”惡果的最終爆發,我國的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當林彪、四人幫被清除之后,短時間又出現了“兩個凡是”的高潮,人們再次由希望感到失望,中國究竟何去何從,又一次擺到了中國人面前。實踐證明,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命運被控制在一個人或幾個少數人手里的時候,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災難就會到來,中國當時就處在這個十字路口。
在這種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時刻,以鄧小平為首的老一輩革命家,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膽略和氣魄,發動了空前的思想解放大討論,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為突破口,徹底沖垮了過去極左年代的人治管理的思想束縛,這為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標志著我國管理改革的開始。這是一場歷史性的變革。作為改革的舵手和設計者的鄧小平,把我國的國門打開,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向市場經濟轉移,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成為中國管理的重新選擇。構建法制國家、創新型國家,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根據重新修改過的治國根本大法《憲法》,我國廢止、修改、增加了數萬件涉及到社會、經濟各領域的管理法律和政府規章,重新構建了依法治國的國家管理法律、規章體系。從此,我國走上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管理的軌道。
由于中國重新建立了科學的國家管理體系,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步伐逐漸加快,國家主權的信譽空前提高,贏得了大量外資、技術、人才進入我國,使我國取得了外部力量支持和國際市場。在農村,由于實行家庭聯合承包責任制,改變了人民公社實行的工分制集體生產管理方式和所有制方式,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全國糧食連續多年豐產、豐收,全國10多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得到初步解決,這為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打下了雄厚的物資基礎。在城市,由于成功建立了深圳、海南、珠海、汕頭等經濟特區,開放了東部14個沿海城市,極大地推動了城鎮化的發展,農民開始向城市轉移,農民成了建設現代化城市的生力軍。這種情況,徹底打破了城鄉二元結構的死墻,城鄉共同繁榮的局面,得以實現。在生產制造領域,徹底打破計劃經濟體制的限制,鄉鎮企業、民營企業迅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成為中國的半壁江山。傳統的中央集權管理體制通過改革后,中央和地方的事權、財權,進行了合理科學的調整,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得到有效發揮,區域經濟、區域競爭、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出現了歷史性的變化。傳統的計劃管理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后,資源配置、資源整合和流動,更加合理,資源開發利用的效益實現了最大化??萍肌⒔逃?、衛生、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后,極大地推動了科技、人才的市場化,文化產業的市場化,使我國的科技發展水平,在短短30年中,走過了西方國家100多年才完成的道路,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在法制管理框架基本建立健全之后,我國各行各業,機關、學校、團體、事業單位、企業內部,都逐步實現了內部管理規范化、科學化的管理體制和機制,從而保證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平穩發展和快速發展。
這些巨大變化,歸根到底,都是國家管理機制變革發出的巨大能量。管理走上規范化、法制化、科學化的軌道,必然使個人的動力發展成家庭的動力、團體的動力,最終形成全社會的動力,這就是我國管理改革30年所走過的歷史軌跡。
記者:從您以上的談話中,使我們深刻認識到中國管理改革30年的實踐證明,我國摸索出一套管理經驗,符合中國的國情,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特色。中國特色管理理論既吸收了當代人類最新的先進成果,又繼承發揚了中國傳統管理學中的一部分科學的內容,同時,結合當今世界的發展,創造了一部分新的優秀成果,從而形成了今天的中國科學管理學理論。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科學管理理論,解決了13億人口的生存問題、發展問題,多民族共同繁榮、和諧相處的問題,從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穩定、社會穩定的大好局面,這在世界人類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請您談談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管理理論為什么能發揮這樣的作用?
張乃劍:鄧小平理論和以江澤民同志為首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總結出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中國管理學得以生存發展的基礎所在。任何國家、任何政黨、任何民族、任何組織的管理理論,一旦不能代表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不能代表先進文化的方向,不能代表最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成為有礙生產力發展、有礙先進文化發展、有礙最大多數人根本利益的時候,一切管理就失去了意義,失去了人心,國家就會出現動亂,民族就會出現分裂,經濟就會出現崩潰,這是被古今中外歷史反復證明的教訓。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偉大旗幟,順應了歷史潮流,把管理學的精髓成功地運用到中國實踐中去,這是中國人對管理學的一大創造,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揚,是對全人類文明建設的巨大貢獻。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新理念,是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基礎上的又一重大理論創新??茖W發展觀的理論基礎是唯物辯證法,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按照這一理論指導,就能促進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違背了事物的發展規律,就不能實現科學發展,最終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只有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使管理更加科學,從而達到管理目的。“鼓勵”、“限制”、“禁止”的管理三大功能,一定要科學地鼓勵、科學地限制、科學地禁止,否則的話,就會出現鼓勵不應該,限制不合理,禁止不合法的現象。
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未來中國科學管理的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完善、提升了中國管理學的理論體系。這一管理理論體系,對全世界人類文明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F在有的學者提出,中國沒有管理學,中國應該到西方尋求管理學,這是非常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中國千百年來形成的管理文化,有很多具有合理科學的沉淀,不能片面加以否定。認真整理、繼承、發揚中國的傳統管理理論,吸收當今世界最新的優秀管理成果,結合中國的實踐,創造性地發展具有中國現代特色的社會主義管理理論,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我們既不要厚今薄古,更不能妄自菲薄。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為管理學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國有條件、有能力創造出世界一流的科學管理理論?,F在全世界都在研究中國,我們更要把自己研究好,要把30年的管理實踐上升到系統的理論高度?,F在國內外形勢日新月異,千變萬化,挑戰和機遇同在,成功和失敗同在,很多新情況、新問題是我們所沒有經歷過的,也是沒有現成答案可尋的。解決這些復雜的問題,需要科學的管理去解決,需要我們用創新理論去指導。不斷研究、創造新的管理理論,任重而道遠。當前,從美國發生的金融危機,已經蔓延到全世界,成為一個世紀以來世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同時,在一些國家和地區,不斷發生戰亂和民族糾紛,還有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仍然處在嚴重的災荒、饑餓和疾病的威脅之中。世界人民開始把目光轉向中國,希望從中國的管理中獲得解決困境的良方。這一特定的歷史背景,為促進我們中國發展科學管理理論,不但增加了動力,而且增加了責任。我們應該抓住機遇,迎難而上。我們在追求發展經濟強國、經濟大國的目標中,也應該成為理論創新的強國,創造出我們特有的新時期、新時代“治國安邦”的管理理論。只有在科學的管理理論指導下,我們才能把這十三億人口的大國管理好,我們才能實現大國穩定,富國、強國不衰的千年構想,在全世界樹立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典范,這一目標,我們一定能夠實現,也應該實現。
記者:我國在十一屆三中全會30年來管理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業績使每一個中國人都感到自豪和驕傲。隨著管理改革的不斷深化,富國、強國的夢想一定會早日實現。謝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
(責編:鄭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