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托制度是一項源于英國的財產轉移與管理制度,由于其設立方式多樣、信托財產多元化、信托目的自由和實務領域的廣泛,頗受世界各國的青睞。美國、日本、韓國都先后引進了該制度來參與本國的經濟運行。我國也在改革開放后引入了信托制度,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該制度在中國的發展不是很樂觀,但是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為信托制度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關鍵詞:信托制度 財產管理 繼受
中圖分類號:F83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10-020-02
一、引言
1995年10月,中銀信托投資公司因資不抵債,被廣東發展銀行強行收購;1997年2月,中國農村信托投資公司因不能償還到期債務倒閉;1998年6月,中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由于到期債務不能償還被關閉;1998年10月,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也因資不抵債和支付危機被迫關閉。現在中國的200多家信托公司絕大部分步履維艱,普遍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生存困難。中國信托業正處在一個迷茫的十字路口,看著信托制度在其他國家的信步發展,中國信托業似乎走入了歧途,本文將運用歷史和比較分析法探討信托制度在中國繼受不良的原因,并對我國信托制度的完善進行思考。
二、信托制度在英國的產生和發展
英國著名的法律史學家梅蘭特曾指出:如果有人要問,英國人在法學領域取得的最偉大、最獨特的成就是什么,那就是歷經數百年發展起來的信托理念,我相信再沒有比這更好的答案了。這不是因為信托體現了基本的道德原則,而是因為它的靈活性,它是一種具有極大彈性和普遍性的制度。作為一種新型的理財方式,由于它在經濟效率與自由上的獨特優勢,在世界經濟領域掀起了一場新的革命。
信托最早在13世紀起源于英國的民間,當時人們的目的是為了規避沉重的封建賦稅、規避長子繼承制、規避法律禁止向教會捐贈和防止在戰爭中戰敗而使得土地被沒收等原因而出現的一種財產轉移形式。信托從它產生的初期開始就體現出一種用益設計的性質,它的結構其實就是:甲將自己的財產交給乙進行管理,但甲與乙約定由該財產產生的收益都歸丙所有。在這種設計中,甲可以避開國家的稅收和將財產贈予法律規定不能贈予的人,但也同時承擔了失去該財產的風險;而乙成為了實際上的財產所有人,它可以將該財產產生的收益給丙,也可以歸為己有。“對于它的所有權的限制不是法律上的而是道德上的。他不是依照法律而是依照良心,……”;在乙遵守約定的前提下,丙就是一個純粹的收益人。
但是在信托出現的13世紀到15世紀之前,由于得不到普通法院的承認,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間的關系完全是一種道德上的信任關系,一旦受托人違背信譽將該財產和收益占為己有,委托人和收益人由于沒有法律的保護將束手無策。所以到了15世紀,隨著委托人和收益人請求救濟的案件不斷增加,在國王的支持下出現了與普通法院相抗衡的衡平法院來對這類案件進行管轄。但衡平法院并不是不承認法,但尊重法并不意味著應忽視道德戒律,大法官正是基于此進行干預的,因為不能容許極端的法導致極端的不公正。這樣,在衡平法院的干預下,受托人的權利受到了限制,法律在承認他的財產占有人地位的同時,規定了他必須為收益人的利益行事。同時委托人和收益人的利益也得到了法律上的保障,在受托人違反約定的時候,他們可以向法院請求維護他們的利益。
在衡平法院的干預下,英國的信托制度有了很快的發展,但是這時還主要是個人信托,英國信托業的發展還是19世紀末開始的。商業信托在英國的發展依靠的是英國政府的支持和一系列法律制度的輔助。1893年英國政府頒布了《受托人條例》;1925年又頒布了“受托人法”取代了之前的《受托人條例》;1906年頒布了《官立信托局條例》和《官立信托局收費章程》;1986年英國又頒布了《官選受托人條例》。1886年在蘇格蘭的愛丁堡市成立了公共信托公司,這是最早的法人受托的私人組織。1908年,官立信托局成立,英國的信托從個人信托到法人信托的時代真正開始。19世紀60年代,為順應經濟和社會環境的需要,英國首創投資信托。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1932年成立了一個全國性的協會以保障會員們的利益。1961年又頒布了《信托投資條例》,使得信托投資業務得以快速發展。
三、信托制度在美國和日本的繼受
信托制度的產生和發展為英國帶來的強大經濟效益和社會經濟功能,使得世界其他國家紛紛對其進行移植引入。其中以美國和日本為典型代表,信托制度在這兩個國家都得到了比較好的運用和發展。
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英國移民文化的傳統,是美國引入信托制度的主要原因。與英國不同的是,美國的民事信托遠不如商事信托發達。
從接手信托到獨立戰爭時期,美國的信托還主要是以民事信托為主。獨立戰爭結束后,美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社會財富大量增加,金融業的快速發展等原因,使得對信托的要求漸增。紐約州在1822年允許農業火險和借款公司充當受托人,這是第一次給予法人充當受托人的權利,開創了信托發展歷史上重要的一頁。南北戰爭結束后,信托業的發展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時機:首先是美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使財富大量增加,人們急需為手中的資金找到好的投資渠道;其次,美國政府對信托行業從管理政策上予以支持,放寬對信托公司業務經營范圍的限制;再次,信托公司可以提供專業的理財人員,使人們對信托投資較為放心;最后,美國信托判例的增加,豐富了信托法,良好的監管制度也為信托投資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從二戰后至今,美國信托業已經漸漸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信托觀念也已深入人心。美國在信托制度的繼受上最值得稱贊的是創造性地將信托制度作為一種商業形式大規模大范圍地經營起來,將其在整個社會經濟中的作用最大化。
日本則干脆摒棄了信托制度中的民事信托,直接引入了商事信托制度。日本引入信托制度的初衷就是為了將信托作為籌資手段,發展重工業帶動經濟。所以從一開始它就是從信托業的高級形態金融信托為開端的。從明治維新后到現在,日本的信托業和銀行業分分合合,最終確立了銀行兼營信托業務的制度。現在,信托銀行的收入80%來自信托業務,20%來自銀行業務。日本信托業得以快速發展還得益于它較為健全的法律體系。該法律體系主要由《信托法》、《信托業法》、《兼營法》、《擔保公司債信托法》、《貸款信托法》、《證券投資信托法》等組成。由于這些法律制度的保障和監管制度的完善,保證了信托在日本的良性發展。
四、信托制度在中國的繼受
信托是英美法系的一種財產管理制度,在中國的法律傳統中并沒有此概念,并且,信托制度在中國發起也不是由于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而是因為信托制度能夠促進市場經濟對效率的價值追求。而且在信托發展的初期,種種因素都不利于信托制度的發展:市場經濟剛剛萌芽,社會財富積累不足,相關的法規政策也不具備。在這種特殊的背景下,信托業的起步并不客觀。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給信托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首先,改革開放使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們手里有了資金,理財觀念也有所變化,不再一味堅持儲蓄傳統,客觀上要求有正規的信托機構來幫助理財;其次,法制環境也有所進步。2001年頒布實施的《信托法》和《信托投資公司管理辦法》在相當程度上規范和指引了信托行為;再次,信托業本身這幾年經過優勝劣汰和國家的重組整頓等,留下的信托企業資金充足,資產優良,信譽度提高。有關這方面的高級人才經過多年的培養和引進也增加了許多。
面對優良的發展環境,我們更應該認清我國信托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適當地引進和移植信托制度發達國家的經驗,來完善我國的信托制度從而促進其發展。
首先,信托法律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雖然我國已出臺了《信托法》,但是這還遠遠不夠,美國、日本和韓國這些信托制度移植運營好的國家,都有非常豐富且詳盡的法律制度的支持。我國的這部《信托法》是一部高層次統一的法律制度,它涵蓋和適用于所有的財產管理活動,所以在這一基本的法律制度框架下,應該針對每一特定的專業領域來制定專門的特別法來規范具體的信托活動。
其次,信托機構應該注重自身的管理以樹立良好的信譽。中國不同于英美等國家,由于長期的市場經濟環境,形成了很好的遵守契約的習慣。中國歷史上基本上是自然經濟后來又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計劃經濟時期,改革開放后由于市場經濟的突然沖擊,反而使人們暫時失去了傳統的優良的道德習慣,契約意識較差。而信托就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委托,所以信托機構加強自身的管理,樹立良好的信譽,讓持資人能夠放心投資很重要。
再次,應該積極豐富信托業務品種,拓展業務空間。在這方面應該參照日本。同樣作為大陸法系國家,信托制定如此發達,業務范圍寬泛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日本的信托業務分為金錢信托和非金錢信托兩種,具體業務更是有15項之多,號稱信托百貨公司。我國也可以適當地吸收和借鑒,比如,我國的企業年金的信托化,公益基金的信托化,國有資產的信托管理,也可以發展富裕階層的個人信托市場。
最后,應該盡快完善我國的信托監管制度。無論英、美還是日本,都有相當完善的監管制度來保證信托行業的安全有效運行。日本的信托也起步較晚卻能發展迅速,其健全的法制和對信托業的有力的集中監管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我國首先應該加快監管立法,使監管有法可依,其次就是要建立專門的權威監管機構,依法進行監管,通過規范、有效和持續的監管來保障信托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寶玉著.英國信托法原理與判例.法律出版社,2001
2.勒內·達維德著.漆竹生譯.當代主要法律體系.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法學院 山西太原 030013)(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