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中國汽車產業以驚人的速度迅猛發展,加快了競爭海外市場的步伐,但中國汽車制造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文章在分析中國汽車制造企業國際化的現狀的基礎上,針對我國汽車企業長期以來產品檔次低、技術研發跟不上、國際競爭力弱等問題,提出我國該如何自我創新與借鑒外國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從而促進我國汽車業的發展,提高我國汽車業的競爭力。
關鍵詞:汽車制造企業 國際化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10-043-02
中國汽車產業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1994年汽車產業政策的頒布實施以及1997年以來中國政府積極吸引外國汽車企業對華直接投資的政策,使中國汽車產業不僅在量的方面,而且在質的方面實現了飛躍成長。特別是2001年中國入世及2004年新的汽車產業政策頒布以后,中國的汽車廠商通過競爭與兼并重組正在加速提高自身競爭力。盡管如此,我國汽車制造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中國汽車業國際化現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不斷的完善和發展,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持續、穩定的發展,居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消費結構也在逐漸的升級,同時中國大量的人口和很低的汽車普及率使我國汽車市場具有很大潛力。除了國外一些著名的汽車公司,如:德國大眾、寶馬;美國通用、福特;日本豐田、本田;韓國現代等都看到了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先后與我國的一些汽車產業成立了第一批合資企業。我國本土以奇瑞、吉利、哈飛路寶等為代表的一些汽車公司也在不斷發展壯大,我國汽車行業開始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一些具有國際戰略發展眼光的企業開始以出口、技術轉讓、國外各種合同安排、國外合資經營、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等形式進行國際化經營。
1.直接、間接出口方面。我國汽車出口近幾年來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2004年,我國汽車產品出口金額達到81.56億美元。其中,出口整車(含成套散件)40.60萬輛,金額7.79億美元;出口汽車關鍵件12億美元;出口汽車零件61.76億美元。比2003年的47.1億美元凈增34.46億美元,大幅增長73%,遠遠高于同年進口增長13.1%的幅度。2007年汽車出口量超過60萬輛,達到61.27萬輛,同比增長78.95%。2008年1~10月,汽車累計出口60.88萬輛,同比增長29.83%,總量與上年全年大致相當;出口金額83.78億美元,同比增長52.92%,與上年全年相比,凈增10.66億美元。
2.對外合資合作方面。國內一些企業在國際化道路中不僅注重產品出口,同時還十分重視與國外一些汽車企業在銷售上進行合資和合作,特別是一些具有自主品牌的汽車企業在這方面走在前面。其中奇瑞汽車集團表現尤為明顯。在2003年2月,奇瑞與伊朗SKT公司簽訂合同,雙方將在伊朗合作建設奇瑞轎車生產基地。2004年11月12日,奇瑞又與馬來西亞阿拉多(ALADO)公司簽署技術轉讓及汽車出口合同,全面授權這家公司制造、組裝、配售和進口代理奇瑞汽車,并以此為跳板進入東盟市場。
3.對外直接投資方面。在國家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的戰略支持下,很多骨干汽車企業已經邁出了國門,把自己的商品推向世界,推出中國,走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例如:上汽集團首開中國汽車企業獨立跨國收購的先河。2004年10月28日,中國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與韓國第四大汽車制造企業——雙龍汽車公司債權團在漢城簽署了雙龍汽車公司部分股權買賣協議,上汽集團總花費約5億美元收購雙龍汽車公司78.9%的股權,從而使上汽集團成為雙龍汽車公司的第一大股東。
二、我國汽車企業國際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汽車工業發展歷史不短,有40多年了,投入資金累積可以千億元計,僅“九五”期間,就有1200億元的投入。然而幾十年過去了,我國的汽車工業仍然是一個需要依賴國家高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強制保護的弱勢產業(1986年以前轎車進口關稅為220%,1994年降為150%,1996年為100%,1997年為80%),至今既不具備全面設計開發能力,也沒有規模競爭水平。
1.出口量占產量比例較低且出口產品檔次較低。近幾年來,中國汽車整車(含成套散件)出口基本上呈現增長勢頭:2002年汽車整車出口4.31萬輛;2003年整車出口增長到12.51萬輛;2004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達40.60萬輛,同比增長了225%,整車出口數量首次超過了進口。出口總值為408.96億美元,同比增長45.31%,高于進口20.86個百分點。整車出口61.27萬輛,同比增長78.95%,進出口數量順差為29.85萬輛,比上年增加18.41萬輛。如果僅從中國汽車出口增長速度上看,這也許能夠為中國汽車行業帶來一點點安慰。但是應當指出的是,這種增長速度是基于一個非常小的基數。從量上來看,相對于中國汽車產量而言,中國汽車整車出口還只能說是九牛一毛。
2.從出口地域來看,我國汽車出口的市場相對較狹窄。目前我國共向96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各類汽車,主要集中在亞洲、中東和非洲等地,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出口的對象都屬發展中國家。而且以各種車型出口前十位國家和地區的統計來看,其出口數量和金額的集中度均占70%~97%。2004年上半年出口目的地又新增加了澳大利亞、俄羅斯和日本,但這主要是中國合資汽車企業的對外出口。作為世界最大汽車市場的美國,迄今為止仍不見中國自有品牌轎車的蹤影。
3.對外合資合作多以發展中國家為主且規模較小。中國汽車企業對外合資合作多以發展中國家為主,包括馬來西亞、伊朗、敘利亞、阿根廷等少數幾個國家。這些國家的汽車產業均不夠發達,并且國內市場潛力不夠廣闊,所以我國汽車企業選擇這些國家作為自己未來的銷售、利潤的增長點恐怕前景不夠樂觀,但對于企業國際化發展的經驗積累還是會起到一些借鑒作用。
4.對外直接投資多以收購為主且多為瀕臨破產企業。無論是在中國汽車界引起轟動的南汽收購英國羅孚汽車案,還是上汽參與的收購韓國大宇汽車都是瀕臨破產企業。雖然通過這些收購,可以使中國汽車企業迅速提升技術,加快實現自主品牌汽車生產的步伐,但是這些虧損企業也會給中國企業經濟上帶來沉重的負擔。
5.產品自主開發能力低,研發投入跟不上,勞動生產率低。目前國內八大轎車廠家生產的幾十種車型,僅有兩種是“純國產”品牌,其余均為引進車型,八轎車廠家多數不具備整車開發能力,合資企業主要基于外方提供的車型進行生產,即使國產的夏利車仍是基于原有的引進車型,沒有開發能力,一汽紅旗也僅是奧迪的車身,加上克萊斯勒的發動機;而且汽車研發費用不足銷售額的2%,而國際水平是2%~10%,通用、福特等公司一年的研發費用高達50~60億美元,即使在虧損年份也不曾減少,1992年福特公司虧損5億美元,而研發投入則高達60億美元。
6.零部件發展仍然落后,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少。我國有1700家汽車零配件企業列入國家目錄,但是專業化、多品種企業不到5%,外加實際沒有登記的企業可能達到5000家,零配件生產沒有規模效應,價格比進口產品高20%,抬高了汽車價格。
三、加速我國汽車企業國際化進程的對策
1.抓住新能源汽車開發機遇,提升中國汽車工業水平。專家預計,到21世紀中葉石油能源汽車很快將走下坡路。就整個21世紀而言,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將是汽油、柴油、燃氣、醇類、電動、氫氣以及其他多種能源汽車活躍的多極模式。因此必須抓住新能源汽車開發機遇。
2.注重節能、環保、安全的生產模式,促進中國汽車業的可持續發展。隨著我國工業化的不斷上升,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加之能源、環保、頻繁發生的重大車禍等問題的日益凸現,我們不得不思考未來汽車發展的方向。中國汽車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向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方向進步,這三個發展方向將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命財產,國家社會建設,是汽車業發展不可回避的問題。
3.自主創新與借鑒國外技術相結合,走出一條屬于中國汽車業的發展道路。當前我國汽車自主品牌發展所具備的優劣勢條件以及面臨的機會、威脅都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發展自主品牌汽車、振興民族汽車工業的重要性。不難發現,當前主要的汽車自主品牌都出于民營汽車企業,它們的主要競爭優勢是低價格,但這樣的優勢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卻不一定是好事。我國汽車自主品牌如何在現有的發展條件下,克服自身的劣勢,借助各方面的因素,借鑒世界各國汽車產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利用全球資源來促進全面的發展和品牌價值的提升,將成為當前的主要問題。在他國汽車產業發展經驗教訓基礎上尋找適合的發展模式,汽車產業從世界范圍來看,已取得了較為輝煌的成就。除了自身企業需要有自己的研發隊伍外,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模式和得失教訓,也能給我國帶來有益的幫助。
4.加大研究開發投入,增強汽車生產能力。研發能力的培育與發展,關乎著我國汽車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只有具備了強大的研究開發能力才能夠稱得上世界汽車強國。因此,國家必須從政策和環境上為企業自主研發能力的提高創造條件,引導企業加大對科研開發的投入。從世界貿易組織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的規定來看,對于研究開發的補貼屬于綠色補貼,因此,國家應采取財政轉移支付的手段加大對企業研究開發的投入,對于共性技術的基礎研究由國家出資,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加大汽車關鍵技術、電動汽車技術、清潔能源汽車技術等研究開發的支持力度。對于企業通過自主研發而獲得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產品,可在生產階段給予減免稅的優惠。在銷售階段采用直接對消費者減免稅的方式,鼓勵消費者購買和使用,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和產品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從而逐步提高汽車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顯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把成本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快速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國際經營能力是中國汽車由大變強的關鍵。
5.以全球化應對全球化,加快我國汽車業的迅猛發展。中國汽車企業的明天在全球市場。成長中的中國汽車企業暫時還不具備與國際巨頭全面對抗的實力。立足、站穩巨大的國內市場,再開拓國際市場是明智之舉。2007年,美國本土汽車產量超過1200萬輛,銷售了1530萬輛新車,其中進口車超過300萬輛,仍是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日本本土市場需求不到600萬輛,大量汽車出口國際市場。中國國內需求旺盛,基本上是自產自銷,2007年中國出口汽車近60萬輛,進口汽車約30萬輛。
6.提升汽車品質,打造國際化汽車名牌。打造自主國際名牌,從外延式增長變為內涵式增長——提升品質、品牌和服務,真正使我國的汽車企業與國際接軌。
四、結束語
中國作為迅速成長的大國,經濟總量和經濟規模位于世界前列。在全球汽車產業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國際化是我們發展的必經之路,和服裝、家電產業一樣,汽車業也已經走到了必須面向國際市場的時候了,在諸多汽車企業看來,國際化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但是中國汽車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機遇與挑戰并存。對于剛剛發展壯大起來的汽車企業而言,國際化的路途并不平坦,有經驗教訓需要總結,也可能有諸多的迷惘和困惑。在借鑒外國生產經驗的同時我們還必須懂得走出屬于自己、適合自己的道路,使我們更快地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曹建海.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管理世界,2007(4)
2.邱國棟,李作奎.我國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分析與策略.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4(1)
3.郎貴飛.美德日的汽車產業政策及其啟示.經濟問題探索,2006(11)
(作者單位:中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山西太原 030051)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