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外商直接投資的不斷流入,我國三次產業的結構不斷地發生變化,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產業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文章就外商直接投資在三次產業中的分布進行了詳實的分析整理,進一步闡述了外商直接投資對產業結構、產業安全的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并從定性以及定量兩個方面剖析了外商在華直接投資對我國產業造成相關影響的主要原因。最后,文章在維護產業安全,優化產業結構的前提下,對我國更好地吸引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FDI) 影響 建議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10-080-02
改革開放以來,FDI為我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據估算,我國實際利用外資以來,GDP的1/3,稅收的1/4都源于外資,國際貿易的2/3產生于外商直接投資。同時,外企的進入所帶來的市場競爭效應和其他關聯效應,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同時也帶來一定的沖擊。當前,研究FDI同中國產業結構變化的關系問題對于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利用外資的歷程回顧
30年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吸引利用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位居發展中國家之首。FDI的大規模進入,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和GDP快速增長,加快了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進程。歸納起來,我國利用FDI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1.1979年-1986年的起步階段。8年中我國利用外資協議金額累計達191.8億美元,年均約24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累計為65.9億美元,年均約8.2億美元。該階段,吸收的資金主要來自我國港澳地區,以勞動密集型的加工項目和服務設施等第三產業項目居多,并且主要集中在沿海省市。
2.1987年-1991年的穩步發展階段。在此期間我國累計吸收外資協議金額為331.9億美元,年均66.4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167.5億美元,年均33.5億美元。該階段,我國吸收FDI的結構有較大改善,生產性項目及產品出口公司大幅增加,旅游服務項目的比重顯著下降,FDI的區域和行業有所擴大,我國臺商開始對內地投資并逐年增加。
3.1992年-1995年的高速發展階段。1992、1993兩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385.3億美元,年均192.7億美元。該階段我國利用外資的平均項目規模擴大,房地產業發展迅速,新的投資領域增加,中西部地區利用外資的步伐加快。
4.1996年至今的調整發展階段。該階段我國利用外資的質量明顯改善,歐美大型跨國公司來華投資明顯增多,FDI產業結構優化,平均單個項目的投資額增大,投資高新技術產業的增長勢頭強勁。
二、外資在我國三次產業的分布特點
1.FDI三次產業間構成特征。從FDI的產業分布來看,20世紀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FDI主要是在旅游賓館和中低檔加工貿易型制造業。此后,工業領域的投資項目不斷增加,在FDI中占主要份額。
20世紀80年代,外商協議投資中第二產業占60.3%,第一和第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2.9%和36.8%;20世紀90年代以來,第一產業的FDI比重下降為2.6%,第三產業的比重也降低為25.8%,而第二產業的投資比重則上升為71.6%,80年代提高了11%,其中對工業部門的投資達到69.2%,但FDI開始向第三產業傾斜。無論是項目數還是合同利用外資金額,第二產業吸引FDI最多。
20世紀90年代初期,FDI在第二產業中所占比例有比較明顯的增長。2000年我國利用外資項目數量的72.75%、合同外資的73.72%集中在第二產業。
2.FDI產業內部構成特征。
(1)第二產業內部的FDI分布特點。FDI在第二產業內部分布特征主要集中于工業部門,建筑業分布比較少。并且FDI在工業部門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中的加工工業,對原料工業的投資相對較少;對輕加工業的投資比重高于重加工業;對資源性行業和壟斷性行業的投資比重很小;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比重大于一般加工工業。
(2)第三產業內部FDI的分布特點。FDI實際額與協議額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就第一產業來看,實際投資一直低于協議投資,而第三產業則反過來,實際投資比重從低于協議投資比重過渡到高于協議投資比重,1997年第三產業協議投資和實際投資比重為31.2%和26.7%,2001年則是20.2%和23.9%。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領域不斷擴大,外商對第三產業的直接投資發展迅速,但產業內各行業間差別較大。FDI在第三產業主要集中在房地產、租賃等。2007年,房地產業的實際使用金額為170.9億美元,占總金額的22.9%,為第三產業之首。
3.外商協議投資的產業構成變動具有周期性特點。FDI的產業構成變動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特點。在經濟擴張時(如1992年—1994年),第三產業的投資比重大幅度提高,其中1993年第三產業的比重還超過了第二產業,居于最高水平,而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的投資比重則相應地大幅度降低,第一產業的比重也明顯下降。經濟緊縮時情況則相反,如1990年—1991年,在治理整頓中,第三產業的投資比重很低(分別只有13.8%和16.79/6),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的投資比重非常高(第二產業的比重高達84.4%和81.5%,工業的比重高達81.7%和80.4%),第一產業的比重也相對較高;1995年以來,在遏制通貨膨脹和經濟緊縮的過程中,第三產業的投資比重大大降低(1995年比1994年下降了14.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的比重相應地迅速回升,第一產業比重的上升幅度也較大;近兩年,經濟較為低迷,也同樣出現了上述現象。以上情況表明,FDI的重點在工業部門。在經濟擴張的年份,外商對第三產業的投資大幅度擴張,而經濟緊縮年份,大多第三產業部門的投資比重都明顯降低,這說明我國第三產業在經濟擴張時供不應求的現象比較突出。
三、外資對我國相關產業的影響
改革開放前,我國的產業發展呈現明顯的政府主導性和封閉性。而后則呈現出市場性和開放性。外資的進入,促進了我國的相關產業結構的優化,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相關的產業安全構成了壓力。
1.正面影響。
(1)通過資源補缺效應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錢納里和斯特羅特的關于“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的兩缺口理論認為,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兩個因素是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赫爾希曼的三缺口分析,更強調了技術對發展中國家的重要性。而FDI的進入,恰好彌補了上述缺口,除直接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外,還通過經濟和技術外溢效應,產生示范與推動作用,間接地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
從經濟效應方面看,隨著FDI的流入,增加了國家稅收和投資能力。國家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為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環境;同時通過合資等形式,提高了國內資金的素質。勞動力收入的增加,提高了國內的有效需求,并促使投資流向收入彈性大的產品,從而促進產業升級換代。
從技術效應方面看,技術是工業發展的生命力,是提高要素生產率、促進產品更新換代的前提。技術水平和技術的復雜程度,構成了產業結構的高度。我國低水平的工業研發能力嚴重影響了產業結構升級。引進FDI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直接投資在先進技術、設備、管理經驗和組織能力的外溢效應,加速產業結構升級。研究表明,技術外溢效應已經成為我國企業技術改造的一個重要方式。該效應使我國企業通過技術本地化改造,短期內提高管理技能,更新經營理念,并通過積累資金技術,促進產業升級換代。
(2)通過出口示范效應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1978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只有206.4億美元。2004年則達10383.8億美元,同比增長36.5%,出口5296.1億美元,同比增長35.7%。其中FDI的出口比重從1992年的20.4%,劇升到2004年上半年的55.9%。FDI不僅直接改善了我國產業結構,而且通過出口示范效應,帶動我國資金跟進并出口獲利,使我國出口產業大發展,推動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革開放以前,產業結構嚴重失衡。許多輕工行業技術和產品更新緩慢。1979年,中國大力吸引外資,這與世界產業結構大調整相吻和。中國廣闊的市場、廉價的勞動力和豐富的資源等比較優勢,使其成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承接地。FDI的適用技術和產品,大大提高了我國加工工業的水平,促進了行業改組,同時促進了我國輕紡工業等進口替代的完成,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3)通過就業效應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勞動力逐漸向第二產業轉移;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提高,勞動力逐漸向第三產業轉移。以2001年FDI吸納勞動力的情況看,FDI企業共有職工1065萬人,占當年城鄉非農產業總就業的2.9%。雖然比重很小,但其增速迅速。全部城鄉FDI就業的年均增速在1988年—2001年間達25.6%,其間全部FDI就業對城鄉就業增長的貢獻率,從15%提高到18.4%,其中城鎮FDI就業對城鎮全部就業增長的貢獻率,從1985年的0.4%提高到2001年的24.0%。通過就業效應,FDI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直接和間接地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形成我國產業結構事實上的調整,并利于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升級。
2.負面影響。
(1)FDI投向導致我國產業結構的失衡問題加劇。我國吸收利用的FDI集中于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部門,對第一產業的投資規模過小,對第三產業的投資比重偏低。
我國產業結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業結構低度化、趨同化,即加工工業存在大量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結構性的供給過剩。而外資卻大都集中于第二產業,特別是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這些產業投資回收期短、見效快,能夠保證投資收益,但其負面效果是加劇了我國產業結構的不合理,結構性過剩加劇,誘發通貨緊縮。
根據1985年-2005年的數據,利用Eview3.1回歸計算得到結論:當年FDI每增加1美元,我國第一產業總值增加27.370億元,第二產業總值增加102.366億元,第三產業總值增加88.637億元。FDI對我國第二產業的邊際貢獻率是第一產業的近四倍,這拉大了各產業的競爭力的差距,不利于我國產業的均衡發展。
(2)FDI過度推動相關產業擴張,加大了國家宏觀調控的難度。由于外商是以最大限度占領東道國市場、獲取利益為目的投資的,很少兼顧東道國的社會效益,其投資行為往往與我國一些宏觀調控政策的主旨相悖,導致我國宏觀調整產業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入世后,經濟全球化從法律上迫使一國的宏觀調控能力減弱,尤其是加大了與產業結構調整直接相關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協調配合難度,從而使東道國陷入“蒙代爾三角”的困境,最終往往是東道國實現調控產業的政策效力再度弱化。另外,可能導致東道國的產業控制能力下降。
(3)FDI的技術溢出阻礙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一方面,跨國公司對于最先進的技術進行嚴密的保護,導致我國的產業在技術上過度依賴于跨國公司。另一方面,跨國公司生產實行縱向垂直的全球化分工協作,實行一套完整的生產質量體系,但是這樣其在華的子公司就與我國產業的前后關聯度降低,不利于我國各產業的均衡發展。此外,從2000年-2006年,FDI加劇了我國的人才流失。據統計,國內人才中最優秀人才的40%、優秀人才的45.7%都流向了外企,削弱了國內的研發力量。另外,國內研究積累的成果被帶走,實際上是我國向跨國公司免費擴散技術,加劇了我國企業的技術依賴性和產業空心化。
(4)加劇了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由于經濟基礎的差異,以及靠海、沿邊等特定的區域比較優勢,再輔以國家導向的梯度對外開放政策,對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FDI大大超過欠發達的中西部,已初步表現出對外商沿海城市產業的控制趨向。據統計,在我國,外資并購已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帶和環渤海經濟帶“三足鼎立”的格局,這進一步加劇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90%以上的FDI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截至2005年底,FDI中84.85%的投放在東部,8.87%的資金投放在中部,僅有4.37%投向西部。地區間產業發展的不平衡狀況,使得我國經濟增長與結構變動主要依賴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在外向化循環中拉動,而中西部相對陷入更加困難的低水平自我循環陷阱,使其失去了支持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造成產業不安全隱患。
(5)國內產業政策和相關制度安排不完備引發產業安全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國內產業政策無法規范盲目的投資行為,造成生產過剩或需求緊縮;二是FDI導向政策無法規范外資的進入行為;三是地方政策干擾導致監督FDI合法經營的制度不完備;四是產業制度非均衡必然引起產業結構剛性調整,產業競爭力下降,從而喪失國內外市場,流失大量產業利益,影響產業安全。
四、我國利用外資的展望
既然國際投資對中國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是雙向的,那么有關政策部門必須針對這一影響的特性,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向著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來引導FDI。
1.改善利用外資的結構,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目前,外資結構的傾斜,不但加大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偏差,而且還加大了三次產業之間發展水平與國際競爭能力的差距。因此,要鼓勵外商把資金投向第一產業及第三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基礎設施、環保產業、教育產業和農業。加大引導外資從事高新技術開發環節投資的力度,將先進制造業作為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重點領域,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制造環節,培育新興主導產業,增強整個產業體系的國際競爭力。鼓勵FDI資源深加工和綜合利用以及環境保護領域,嚴格限制或禁止“兩高一資”外資項目準入,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積極引導外資投向傳統產業及老工業基地的技術改造,投向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使外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發揮長久作用。
2.采取更加靈活的引資政策,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投資的宏觀調控政策執行存在時差負效應,往往東部已充分利用政策、出現投資過熱的負效應時,西部的投資才開始啟動。此時,國家宏觀調控實行“一刀切”的政策,無疑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不利。因此,在宏觀調控中有必要實行差別政策。針對我國產業和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狀,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資源稟賦特征,實行有選擇的優惠政策,將產業優惠與地區優惠相結合,優化利用外資布局,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協調發展的新格局。盡快改善中西部地區投資的軟硬件環境,積極擴大中西部地區利用外資比重,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根據國家宏觀經濟政策,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統籌兼顧醫療文教衛生等社會領域項目;實行切實的優惠政策,進一步完善配套措施;繼續擴大中西部地區FDI領域,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特色產業發展。
3.拓寬外資利用渠道,引進外資發揮最大效益。從創新入手,不斷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外資利用格局,為外資流入提供更多的空間。一是擴大服務業利用外資領域,加快引進生產性服務業FDI,穩步推進金融、電信、鐵路等壟斷行業的對內、對外開放。二是積極探索和拓展利用外資方式,利用金融創新手段提高資本市場的國外資本吸納能力。三是全方位利用外資,盡快取消對非國有企業特別是私營經濟的諸多市場準入限制。
(作者單位:中共遼陽市委黨校經濟與管理教研部 遼寧遼陽 111000)(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