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稱評聘工作是對高職高專院校教師的教學水平、科研能力、工作業績的綜合評價的方式之一,也是對知識的尊重以及對教師復雜腦力勞動的肯定,它關系到學校每位教師的切身利益。但是,由于相關制度還不完善、評聘方法存在一些缺陷,目前江蘇省高職高專院校教師職稱評聘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文章分析了江蘇省高職高專院校職稱評聘中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高專院校 職稱評聘 問題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10-126-02
江蘇省高職高專院校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了教師職稱評聘工作十幾年來,大多數符合條件的教師評聘了相應的專業技術職務,他們的學術、技術水平和價值得到了公正評價和社會認可,對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高職高專院校的改革和發展,職稱評聘工作中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逐漸暴露出來,由于相關制度還不完善、評聘方法存在一些缺陷,或多或少地妨礙了職稱評聘的嚴肅性、公正性、科學性和合理性,直接影響了職稱管理工作的正常進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一、江蘇省高職高專院校教師職稱評聘中存在的問題
1.評、聘合一問題。教師職務是根據學校所承擔的教學、科研工作等任務需要所設置的有明確職責、任職條件和任職期限的工作崗位。而職稱即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是一種等級稱號,是對教師過去學術成就、工作能力的評價和承認,是終身的。職務是一種崗位,是聘任制的前提。有崗位才能聘任,離開崗位也就無所謂職務和聘任。而職稱只能作為教師職務聘任的依據之一。本來評、聘是兩回事,評只解決了資格問題,只有聘上才能享受相應待遇,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在大部分高職高專院校里評聘合一,評上就等于聘了,實行的是終身制,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聘任制。這就使得不少教師崗位意識淡漠,職務、職稱概念模糊,以為評上職務任職資格(職稱)就終身擁有了該職務。由于這些錯誤的觀念,導致部分人將工作的重心放在評前的努力上,而一旦得到晉升就感到萬事大吉,原有的那種工作熱情和動力就銷聲匿跡了。尤其是評上正高級職稱后,更變得不思進取,這大大阻礙了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
2.重科研輕教學。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師,應以教學為主,科研應為生產和教學服務。而在高職高專院校職稱評聘條件中,把論文數量及發表的刊物檔次、課題數量、級別及經費作為硬指標要求的狀況十分普遍,存在著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為了達到職稱評聘論文、課題的要求,不少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挖空心思拼湊不見得有多少價值的論文,千方百計拉關系走后門跑項目。同時,社會上名目繁多的刊物也乘機大肆斂財,導致出版垃圾泛濫,編書的人比讀書的人還多。相應地,一些教師在教學上敷衍了事,不備課、不輔導、照本宣科等現象相當普遍,最終導致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日益滑坡。
3.存在外行評內行問題。職稱的取得除了首次確定、采取考試取得資格外,其他均采取集中評審的方法。職稱評審就是將申報者的材料集中由學科組專家或評委審閱后,通過無記名方式投票表決。一般說來,學科組因其成員都是同行,其評審結果比較客觀、公正,但到了各級評委會,由于人數的硬性要求和評審對象從事專業的多樣性,組成評委會的委員往往是多個專業的大混合,這樣的評審必然存在著“外行評內行”的現象。特別是在省高評委會中,這個現象更突出。省高評委成員來自各個學校,,由于時間緊、材料多,申報對象的材料逐個詳細審閱難以實現,一般均為粗略翻閱。許多評委因為專業不同,基本情況又不熟悉,容易受其他人的引導,投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影響了評審工作的嚴肅性、公正性、公平性和擇優的原則。
4.定性條件過多,量化評審標準缺乏。目前江蘇省各級高校職稱評審組織的評審參照依據是《江蘇省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工作領導小組關于印發〈江蘇省高等學校教授資格條件(試行) 〉等138個條件的通知》(蘇職稱〔2003]2號)文件中所規定的職責和任職條件,但在這個文件中對評審條件所作的規定定性的偏多,缺少應有的定量標準,導致評委在評審時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容易造成拔高或降格現象,導致使不具備條件的上去了,而具備條件的卻下來了。
5.缺乏監督和公示機制。當前的職稱評定中,往往缺乏監督機制。如評委會中目前普遍采取無記名的投票辦法,這種暗箱操作方式為一些不負責任的評委不公正投票提供了遮蔽。不公正的評審結果也使越來越多的教師不得不將自己的學術尊嚴暫時擱置在人情網之下,通過各種渠道與評委溝通,不去與評委接觸的人有時反而成了不合時宜者。在評職稱期間,幾乎所有要晉升職稱者都會動用一切人際關系資源:如果是領導就打招呼、遞條子;如果只是一般教師就送禮或請吃,如此等等。所以評職稱最后就演化成了評關系,誰的關系資源數量最多、質量最高,誰就能評上,到了這個時候,學歷、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就成為次要。難怪有人說,晉升職稱一要能科研攻關,二要會社會攻關。因為職稱與待遇直接掛鉤,一些無真才實學的人為了獲得職稱,撈取個人名利,便不擇手段,鋌而走險,靠手中權力在自己從未參與的論文、項目上署名,靠抄襲剽竊他人成果,甚至雇傭“槍手”制造學術垃圾。
二、江蘇省高職高專院校教師職稱評聘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1.實行職稱評聘分開。職稱評聘合一,形成了重評輕聘、論資排輩的局面。無論是對職稱評審還是對職稱聘任,都具有不合理的一面。由于受指標的限制,致使每年評職稱矛盾重重,一部分教師的積極性為此受到挫傷。因此,評聘分開也就成了大勢所趨。所謂評聘分開,就是把評定職稱任職資格與職稱聘任上崗分開。前者是:凡符合規定學歷和資歷條件,且通過外語和計算機水平考試的人員,均可以不受名額限制,也不受時間制約,直接參加教師職務任職資格的評定。但是,具備職稱資格并不意味著他就完全達到了這個崗位所需要的能力和水平,就可以享受該職務的待遇,只有被聘任上崗,才能享受相應待遇。是否被聘,則要看工作崗位的需要,用人單位按崗位需求對受聘人員進行全方位的考核,合格后雙方簽訂聘約,規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待遇、期限等。簽訂聘約后方可上崗,受聘人員在聘期內行使自己所應有的職責,同時也享受其有關福利待遇。職稱評聘工作是一個動態管理過程。沒有聘上的人員,經過自己努力和工作崗位的變化,仍然可以被聘用;而已經聘任上崗的人員,如果自己不努力,勝任不了所聘的工作,隨時有可能被解聘下崗。這樣,職稱的獲取就不是終身制的了,一批學術水平不高、通過走關系評上職稱的,也有隨時通不過考核不被聘任(低聘)的危險。
2.側重教學,兼顧科研。對于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師,在職稱評審中,應側重對其教學能力的考核,同時兼顧考核其科研能力,即在堅持必要的科研水平要求的情況下,應主要看教學的水平與效果,在科研成果上,可增加教學方法、教學改革方面論文的要求。對科研能力的考核,著重考察科研成果的引用率、轉載率和獲獎情況,而不能僅看文章發表刊物、課題級別和所獲得的科研經費數目。因為級別高低并不代表課題意義大小、成果質量高低。何況課題的獲得、論文的發表在目前往往還離不開各種復雜的背景與關系。
3.實行同行專家評審。針對外行評內行問題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在全省甚至全國范圍內建立同專業甚至與評審對象同研究方向的專家庫。列入數據庫中的專家不但要求學術水平高,更要求思想作風好、政策觀念和原則性強。每年從數據庫中隨機選出專家,按學科門類特點和要求組織評審,以減少非同行專家評審的矛盾。同時實行代表作匿名送審制。在正式評審會議前,可由省教育主管部門從專家庫中另外組織一批同行專家,每一個學科請二至三名專家,將評審對象的代表作隱去姓名,請他們審閱。因其學科方向一致,評審標準一致,掌握的尺度一致,得出的結論會比較科學客觀。如果有兩位專家對代表作投否決票,該評審對象就不能參加當年的評審。“實現真正的同行專家評審,不但保證了評審的客觀公正,更能進一步凈化高職高專院校學術氛圍,引導人們潛下心去搞真正的學問,在質上下功夫而不是為了晉升職稱需要去拼湊一些論文論著,貪求量上的多多益善。”
4.定性和量化考核相結合。對參評職稱人員的學術水平實行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結合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專家評審中的主觀隨意性的負面作用和“場外因素”的影響。制定一個科學的量化評審標準,并規定相應的起評分,是深化職稱改革的方向。綜合評價,逐項評分,便于比較,利于擇優,使職稱評議考核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且有定量結果,可以把人為因素降到最低,使評審結果更加準確、公正。能在評定過程中正確處理好教學數量與質量關系、科研數量與質量的關系、教學與科研的關系;能最大限度地保證評審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可操作性,為真正學有所長的中青年教師脫穎而出創造條件;能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對照量化標準,找出自己的不足,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促進教師隊伍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學校各項工作的全面發展。在職稱英語、職稱計算機成績等作為評定條件的問題上,要結合實際情況,尊重科研規律,不宜“一刀切”式地采用一票否決制,要變“一刀切”為“實情化”,同時對確有需要的人則要確保其考核的嚴格真實性。
5.完善監督機制,制定相應法規。建立健全職稱評聘環節的監督約束機制, 制定相應法規,推行評審政策、評審材料、答辯過程及評價結果公開的公示制度,將職稱評聘工作置于全校教師的監督之下,能進一步增強職稱評聘的透明度,剔除不實材料,減少考核誤差,為評聘對象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和證明自己能力和水平的舞臺,確保評聘工作的客觀公正,是提高評審質量的良策。同時,實行評審“五公開”,即崗位公開、申報材料公開、評審條件公開、評審辦法程序公開、評審結果公開。在聘任工作中也要做到“五公開”,即崗位公開、申報人考核成績公開、聘任條件公開、聘任辦法程序公開、聘任結果公開,使整個評、聘工作在廣大教師的監督下進行。實行公示制度,有助于克服學術上的急功近利和浮躁作風,也便于教師之間相互對比,相互促進。對評聘工作中的違紀行為和不正之風予以制止,切實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發揚民主監督作風,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師職務評聘制度。
參考文獻:
1.黃大龍,吳恒祥.教師職稱評審工作改進的構想[J].教育發展研究,2003(2)
2.蔣秀萍,黃愷文.改革職稱評審體制,體現公平競爭原則[J].高等農業教育,2002(2)
3.易金生.美國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及啟示[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4.寧井銘等.淺析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
5.鞏興安.高職高專院校教師職稱評聘存在的問題與改革構思[J].山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
6.馬金利.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6)
(作者單位: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江蘇連云港 222006)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