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衍生金融工具審計是審計學領域一大難題。隨著我國衍生金融工具品種逐漸增多,衍生金融工具審計風險不斷增加。文章擬對衍生金融工具審計的特點、審計風險,以及如何規避審計風險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衍生金融工具 審計風險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39.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10-170-02
我國2006年財政部頒布的新會計準則體系中,其中《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報》等準則均直接涉及到規范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內容。隨著我國資本市場越來越發達,企業所從事衍生金融工具投資與會計業務日益增多,核算內容日趨復雜化,同時也帶來了其審計難度與風險。衍生金融工具審計是指由審計部門對其交易的審計監督、檢查和評價。本文擬就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計量的審計風險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特點簡析
在衍生金融工具是從現金、票據、證券等基礎金融工具中派生出來的新型金融產品。其實質是規定交易雙方在未來某一時日或時期對某項金融商品所擁有權利和所承擔義務的合同。它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產生,目前,在全球50多個大規模證券交易所都在存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場外交易(OTC)的地點更是不計其數。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天發生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量大約為150多億美元,且年增長率為211.5%。1992年,我國推出了國債期貨交易,融入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國家的行列。現在我國最常見的交易品種有可轉換債券、股票權證等,股票指數期貨也即將成為重要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產品。
為了深入探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審計問題,我們應該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特點有較全面的認識?,F在世界上衍生金融工具種類非常繁多,而且其發展迅速,通過對當今資本市場交易的1000多種衍生金融工具進行總體分析,我們可以將其交易特點歸納如下:
1.交易的高風險性。規避風險是投資者從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直接動因,同時它的盈利性和風險性又是共存的。企業參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如果能操作得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在基礎金融工具上的風險,給企業帶來豐厚的投機利潤,如金融期權;反之,企業若操作不當或失誤,也會最大程度地釋放它的風險,給企業帶來巨額虧損,如美國“安然”公司、雷曼投資銀行進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造成巨額虧損,最終導致破產。
2.價格的波動性。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由標的、名義金額和支付條款共同確定,它隨標的的變化而變化,在交易中其價值表現為價格。由于標的是一個變量,它處于不斷地變化中。比如,上市公司股票價格,它受多種市場因素與自身財務狀況的影響,有時漲跌幅度很大,而股票期權或股指期貨的價值決定于股票價格,這樣,股票期權股或股指期貨的市場價格就會發生很大的波動。所以,基礎金融工具標的變化直接導致衍生金融工具的價格具有很大的波動性。
3.價值的虛擬性。在資本市場中,由于各種有價證券本身并沒有價值,它們只是代表獲得收入權利的一種所有權憑證,而衍生金融工具是從有價證券衍生出來的,是按利息資本化的原則來計算其價值,所以,其價值表現出虛擬性特征。
4.盈利方式的特殊性。衍生金融工具投資“不需要初始凈投資或所需初始凈投資相對較少?!逼髽I進行投資時只需要交付少量的保證金或權利金就能簽訂大額的金融期貨等衍生金融工具合同,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桿效應。在進行市場交易操作中,企業如果將持有一項金融資產或承擔一項金融負債在適當的時點進行交易操作,即可獲得數倍于原初始凈投資額的利潤。當然,企業在套期保值活動中,其最好結果只能損益相抵,使公司的風險得到控制,但不能獲得額外利潤。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審計風險探討
1.審計風險簡析。目前,國內外審計職業界與學界對審計風險涵義有多種不同形式的表述。其中最有代表性有兩種,第一種,國際審計準則將審計風險定義為:“審計風險是指審計人員對實質上誤報的財務資料可能提供不適當意見的風險?!钡诙N,《柯勒會計辭典》對審計風險的解釋為:(1)是已鑒證的財務報表,實際上未能按公認會計原則公允地反映被審單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可能性;(2)是在被審單位或審計范圍中存在一個重要錯誤,而未被審計人員覺察的可能性。對這兩種定義分析可得出的結論是,雖然二者界定的范圍有所不同,但是對審計風險基本涵義的表述是一致的,即審計風險指企業財務報表沒有公允地揭示財務狀況,但審計人員卻認為已公允地揭示,從而出具了不適當審計報告的風險。
審計風險一般分為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這三種風險的基本關系是: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衍生金融工具的審計風險也滿足這一等式,審計人員可從審計業務的需要,根據此模型確定其審計風險水平。
2.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審計風險探討。
(1)確認審計風險。關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確認問題,會計理論與實務界存在很多爭議。主要表現為,衍生金融工具何時確認?確認標準是什么?依據什么標準將其確認為何種要素(資產、負債或股東權益)?是否在財務報表內予以確認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分歧。傳統會計理論中收入、費用及損益的確認標準是權責發生制,是基于過去發生的交易或事項,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則是企業未來發生的一系列重要財務活動。因此,按照現行會計準則的規定,財務會計仍難以全面揭示衍生金融工具可能給企業帶來的損益和風險。投資者如果未能獲取全面的信息條件下,就進行大規模衍生金融工具投資,則極有可能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
現行財務會計主要以權責發生制為確認原則,即以權益和經濟責任的發生來決定收入和費用歸屬期,也即凡是權益和責任已經發生,不論款項是否實際收付,都應記入本期內;反之,則不計入本期內。這是強調過去發生的交易或事項,并以交易發生的時間為確認標準,即在交易發生時進行一次性確認。而衍生金融工具從合約簽訂到最終履行完成需要經歷一定時間過程,且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價值存在很大的波動性,這就使得它所引起的未來期間的經濟利益或資金的流入和流出,在時間和金額上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對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確認問題進行分析可知,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不可能象對一般業務控制那樣嚴密,這就必然存在較大的控制風險;另外,在其交易確認時,除了合同締結時需要確認以外,還需要再確認或終止確認。這樣就會計制度或準則而言,客觀上增加了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業務的控制風險,相應就增加了檢查風險,其結果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審計風險必然大于常規業務的審計風險。
(2)計量審計風險。在現行會計模式中,會計計量普遍建立在歷史成本基礎之上,成本一旦確認和計量,一般不會進行再次確認和計量。傳統會計主要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原則,其理論依據主要是因為該模式具有客觀性、可驗證性,且歷史成本易于取得等優點。而進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時,它只是一種合約,在交易發生時只表現為一項未來交易承諾的達成,即代表一定債權或債務關系合同的簽定,它只產生相應的權利或義務,而交易或事項尚未發生,也有可能不會發生,自然也就沒有歷史成本可循,同時它還存在終止確認和后續計量問題。因此,只采用歷史成本原則對其進行計量是不恰當的。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要經過一個較長或較短的時間過程,而不是經歷一個時點即可完成。它的市場價格在交易過程中不斷變化,對交易者而言可能盈利也可能虧損。如果以歷史成本計量,很容易造成會計信息的滯后,從而喪失了相關性,也就無法為投資者提供對決策有用的信息。現在,新會計準則規定衍生金融工具在初始計量與后續計量中都采取公允價值計量,但是,公允價值一般很難獲得,有時甚至無法取得。人們在實務中往往采用市場價格代替公允價值計量,而市場價格受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計量信息存在內生的不可靠性,必然損害其相關性。因此,對衍生金融工具進行審計時,客觀上也必然加大了衍生金融工具審計業務的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最終放大審計風險。
從上述筆者認為,衍生金融工具對現代金融業審計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亟待會計界突破傳統,建立更完善的確認、計量體系,以確保審計工作恰當實施,出具客觀的審計報告。雖然我國目前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品種不多,有關會計準則已經出臺,但隨著我國經濟已逐漸融于全球經濟,衍生金融工具也必將得到飛躍發展。因此,必須盡快加強對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特別是相關會計和審計研究,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它們所帶來的各種金融風險,興利除弊,保證我國金融、會計和審計業的快速穩健發展。
三、對衍生金融工具審計風險的對策和建議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已逐步對外開放,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品種逐漸增多,如何對衍生金融工具運作實施有效的審計監督,是現代審計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通過前文分析,筆者提出以下的對策和建議。
1.積極開展研究并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獨立審計準則。雖然現階段我國已頒布中國注冊會計師“衍生金融工具的審計”指南,但其應用范圍主要是基于我國現行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品種加以規范。目前我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品種還較少,隨著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可以預期在不遠的將來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會以衍生金融工具作為重要投資工具,這就必然要求企業向利益相關者披露衍生金融工具詳細的會計信息。為了確保這些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就必須對企業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活動進行審計,這將成為我國審計領域一項重要工作。而我國現在已制定的審計準則十分簡單,前瞻性低,這就需要我國審計準則制定機構、審計理論界和實務界共同努力,深入開展對衍生金融工具審計問題研究,爭取盡快完善我國的衍生金融工具獨立審計審計準則,以滿足未來衍生金融工具發展的需要。
2.注重國情,大膽借鑒。西方國家開展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已有30多年,其市場管理和審計已經形成較成熟的體系。我國現行制定衍生金融工具獨立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就其內容與方法起點低,仍屬于初級階段水平。在理論研究與實際實務工作中,應大膽借鑒國際會計與審計準則,特別是美國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審計準則,充分吸收其科學的東西,使審計人員在執行衍生金融工具審計業務時有準則可循,出具高質量的審計報告。
3.改革審計模式方法。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給審計工作帶來了一系列難題。傳統的審計方式與方法,往往無能為力,必須對現行審計模式進行改革,對衍生金融工具審計采用新的審計模式和方法,如深入開展EDP審計、風險模擬測試模式、風險導向審計等。
4.不斷提高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業務的復雜性和全球性,從而使其審計工作難度遠大于普通審計業務。我國審計部門要對審計事業發展具有全球性戰略眼光,與時俱進,抓緊時機培養一批擁有很高的思想素質,又具有較深厚的審計理論和扎實的審計技能,深諳世界主要證券交易所的交易規程和慣例及準則的專業審計人才。這樣,才能滿足對我國衍生金融工具審計業務快速發展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1.王世定、李海軍主譯.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第1-137號)下冊[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2.財政部會計司編寫組.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8[M].人民出版社,2008
3.朱海林.金融工具會計論[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4.徐政旦、朱榮恩.審計研究前沿[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重慶賽力盟電機有限責任公司 重慶 400052)(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