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次貸危機是目前金融界的熱門話題,展現了現代金融風險錯綜復雜的特征。本文從次貸危機的演化進程入手,剖析次貸危機的實質和根源,并從信貸業務基礎風險管理角度對國內銀行經營提出建議。
關鍵詞:次貸危機 信貸 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830.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10-199-02
一、次貸及其衍生品
所謂次級按揭貸款(以下簡稱“次貸”),是指銀行對收入水平、還款能力較低的借款者發放的住房按揭貸款,其目的在于通過承擔更大的信用風險來獲取更高的收益。在前幾年美國住房市場高度繁榮時,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但隨著美國住房市場大幅降溫,加上利率上升,很多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借款人無法按期償還借款,導致一些放貸機構遭受嚴重損失甚至破產。
與標準抵押貸款的非價格信用配給不同,次級按揭貸款采取基于風險的定價方式來分配信貸資源,即高風險、高收益。風險定價使得高風險的次貸產品具有高收益,這成為銀行發放次貸的驅動力,而這種高收益率也為隨后的資產證券化和風險向資本市場轉移奠定了重要的收益基礎。
次級貸款的蓬勃發展一方面得益于美國房產市場的長期繁榮,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不斷的金融創新。其中次級市場的貸款公司不斷推出各種新的貸款產品,如:無本金貸款、3年可調整利率貸款、5年可調整利率貸款、7年可調整利率貸款、選擇性可調整利率貸款等。這些貸款的共同特點是在貸款的前幾年,每月按揭支付很低而且固定,等到一定時間之后,還款壓力陡增。可見,次級貸款市場的存在和發展依賴于房價持續上漲,憑借抵押物剩余價值大于貸款本息規避市場風險,并不依賴借款人的還款能力保障市場存續。另一方面則是以風險分擔和風險轉移為核心的資產證券化創新。次貸證券化,使得貸款機構脫離傳統的發放貸款并持有到期的經營模式,通過證券化轉售貸款,將原本由放貸機構承擔的次貸信用風險,轉移到資本市場投資者,信用風險轉移的對象范圍和市場容量大大增加。
由于對高額利潤的追求和風險轉移機制的創新,所以導致銀行對貸款審查放松、放貸標準降低、貸后監督減弱,從而加大了金融體系基礎風險,也為次貸危機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二、次貸危機的演進
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它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風暴。
1.次貸危機的產生。次貸產品設計構建在貸款人信用低的基礎平臺上,其存在和發展依賴于房價持續上漲。在房地產價格不斷上升的背景下,如果次級抵押貸款借款人不能還款,那么他們可以申請房屋重新貸款,用新申請貸款來償還舊債;即使在最悲觀的情況下,放貸的機構也可以通過處置抵押的房產來收回貸款和利息。上世紀末期,美國經濟的景氣,美聯儲儲蓄低利率和房產價格一路飆升,為次級貸款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到2006年末,次貸已經涉及到了500萬個美國家庭,目前已知的次貸規模達到1.5萬億美元。
為抑制經濟過熱和穩定通貨膨脹預期,2004年6月以后,美聯儲采取大幅度地提高利率的貨幣政策,先后加息17次,利率從1%提高到5.25%。由于次貸借款人就是低收入者,基準利率上調導致次級抵押貸款借款人的還款壓力不斷上升;同時,自2006年以來,房地產價格的不斷下跌,抵押資產不斷縮水,所以當房地產價值下跌到低于未償還抵押貸款合同金額的水平,很多借款人選擇違約,讓貸款機構收回抵押房產,于是,次貸危機爆發了。
2.次貸危機的傳播。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請破產保護,標志著次貸危機初步顯現。
次貸證券化將高風險附加在高回報中進入資本市場,一旦次級抵押貸款的整體違約率上升,就會導致次級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違約風險相應上升,次級債價格大幅下跌。由于次貸危機首先由信貸市場波及債券市場,所以持有大量抵押支持債券的商業銀行、投資公司、對沖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首先受到沖擊。2007年7、8月份,次貸危機開始集中顯現,席卷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大批與次級住房抵押貸款有關的金融機構紛紛破產倒閉。
由于大量機構投資者以次貸債券作為抵押品通過貨幣市場向商業銀行融通資金,其中伴隨著抵押債券的貶值,次貸風險便從資本市場上擴散到貨幣市場并流入商業銀行,致使市場流動性壓力驟增,金融市場陷入恐慌。所以促使美聯儲和一些西方國家央行被迫聯手干預。
次貸危機的交叉傳播,導致全球股票市場、貨幣市場、期貨市場等連鎖反應。若將中國股市的下跌與次貸危機相聯系,那么次貸危機造成的股票市場市值損失將更加巨大。
3.次貸危機的轉移。在經濟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次貸危機迅速從虛擬經濟波及實體經濟開始,進而影響全球經濟增長。首先,全球股票市場伴隨著次貸危機而深幅調整,資產價格泡沫破裂通過負財富效應抑制個人消費。其次,美元持續貶值,成為世界范圍石油、糧食價格猛漲的重要刺激因素,加劇了全球通脹壓力,給世界經濟和政治局勢帶來極大的動蕩和不安。第三,由于美國經濟的強勢地位,其減速或者衰退,將會影響其他國家的經濟結構與經濟發展。
三、對信貸風險管理的啟示
就表象而言,次貸危機是金融創新和金融技術發展的產物;但從其演進的環節看,次貸危機的根源在于金融機構信貸風險管理的基礎性工作不足。所以國內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能夠從中得到許多啟迪和警示。
1.業務創新必須符合市場規律。銀行信貸業務創新的目的在于降低風險或增加利潤,或兼而有之。但業務創新必須符合市場內在規律要求,銀行應該做自己能夠做好的事情,如果用一種金融的方式使不符合標準的人得到貸款,其潛在的風險是十分巨大的。
與次貸機構追求經營利潤進行的次貸業務創新不同,我國銀行業特別是地方銀行的“行政性創新”則更具有風險性。從我國銀行信貸業務實踐看,銀行特別是地方性金融機構經營,常常受到來自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分擔著部分政府職能,因此,許多的業務創新出發點是附和政府意圖,而不是風險控制。導致與之相對應的貸款條件或操作過程中實質性降低,使得原本按照規定無法得到貸款的人得到貸款,最終形成一種高風險、低收益甚至無收益的局面,雖然這種教訓是深刻的,但目前還在各地上演。
2.貸前盡職調查。貸前盡職調查是“三查”制度中的基礎環節,主要作用就是避免對不適合貸款的客戶提供信貸支持。然而審視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的貸前盡職調查,貸款機構恰恰就是對不適合條件的借款人提供了貸款。
次級抵押貸款目標客戶原本應屬于銀行信貸投放過程中需要加倍審慎的人群,但在利益的誘惑和驅使下,貸款機構紛紛降低貸款條件,不再承擔貸前調查的任何工作,而由抵押貸款中介、房屋估值公司和評級機構代理,致使銀行信貸審批流于形式,風險控制也就無從談起。
3.注重第一還款來源。無論是基礎的次級貸款還是其衍生品,幾乎所有的參與者都基于一種理念和預期:只要房價繼續走高,就一定有還款來源,而恰恰忽視了第一還款來源的重要性。
次級抵押貸款要求借款人每月都要有一定的現金流還款,因此,貸款審查本應特別關注借款人的收入。然而,次級債建立在次級貸資產證券化的基礎之上,而次級貸卻是建立在房屋靜態價值,而非借款人真實償還能力的基礎之上。一旦抵押物價格下跌,次貸風險必然暴露。
從國內銀行的實踐看,由于經營市場環境,風險轉移機制和工具相對有限,第二還款來源仍然是銀行信貸投放過程中關注的焦點。然而,次貸危機警示我們,除了注重自身流動性風險的管理以外,銀行對于客戶現金流的管理,即對于客戶第一還款來源的關注必須要擺在信貸管理的首位。
(作者單位:河南省農村信用聯合社 河南 472000;中石油昆侖燃氣有限公司 北京100032)(責編:樂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