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仿佛只是跟風洗發水廣告甩了甩頭發,國慶、中秋雙節同慶就已經落下了帷幕。掐指數數7天的愉快假期,無論與誰為伴,身處何處,各位OL都好歹算是玩過了吧?吃遍了吧?聊夠了吧?看煩了吧?收節回家,又該重返職場好一番打拼了吧?可曾想過,抓住節日尾巴大打“人情牌”,進而實現“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偉大理想呢?
第一招:
食品送同事 禮品送領導
任職某大專院校的LILY老師于此次假期奔赴青島探親、旅游了一番。微醺的海風、詩意的海鷗很是令她陶醉,各式紀念品、土特產更是見樣買樣地“收集”了一大堆。待到容光煥發的“榮歸故里”,進而翻看日歷意識到又將一頭扎進日常生活工作中時,才猛然想起除了為親朋好友派送禮物之外,似乎還應該為工作圈子里的人們準備點禮物?!否則,在幾乎人人都知道自己出了趟遠門的情況下,兩手空空地踏入辦公室總覺得不好意思。何況屆時難免會有同事問及旅游見聞,到那時候,若只顧口若懸河,卻沒有一丁點表示,落下吝嗇的罵名倒還算小事,只怕破壞了一向苦心經營的其樂融融的辦公室氛圍。然而,眼瞅著遠道帶回的禮物在幾輪分發后已所剩無幾,LILY頓時產生了比“節后焦慮癥”更讓人頭疼的“人情焦慮癥”:點著辦公室人頭一一送到,禮物總數不夠;厚此薄彼,純屬人為制造矛盾;選擇部分人員悄悄地送,明顯給自己找事兒……
⊙點評:
LILY老師遇到的難題看似個案,實則很有代表意義。尤其當我們身處大集體,辦公環境的空間又相對開放時,此類難題勢必成為無法繞開的“攔路虎”。如何在控制預算的大前提下,漂漂亮亮地分發禮物,這絕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其實,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在當初購買禮物時,就有意識地購買多量價格經濟的食品類禮物,少量價格昂貴的紀念品類禮物。這樣,在辦公室分發禮物時,既可以熱熱鬧鬧地請所有同事品嘗土特產食品,又可以體體面面地向某些關鍵人士傳情達意,輕輕松松就做到了面面俱到。
第二招:
廣發溫馨短信 精選適價節禮

職業為公務員的LINDA自打節日來臨,眉頭就一直沒有舒展開來。郁悶!她的確郁悶。剛剛調入某新單位的她一直急于站穩腳跟、融入其中。但眼看俗稱“社交季”的傳統節日從來臨到過去,早早準備好“人情開支資金”的她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領導喜好什么?單位風氣怎樣?同事間私下交往情況如何?單位的人際交往方式怎樣?同事間禮尚往來的規格多少?……由于心存太多疑問,7天假期,她不但沒有輕松愉快地度過,原計劃要送出的禮物,也一件沒有出手。不了解清楚情況吧,她擔心好心辦壞事,適得其反;想了解情況呢,剛到新單位,同事關系都還泛泛,實在不知如何開口、從何說起。就這樣思前想后、輾轉反側,她真是充分品嘗了“人情世故”的苦澀滋味!
⊙點評:
初到一個嶄新的環境,又恰逢溫情脈脈的節日,從天時地利人和的角度來看,這絕對算是件大好事。主動向新同事、新領導示好,正所謂“以禮待人”,肯定有必要。但具體到送什么,則確實值得思量。寬泛點看,一條短信、一張賀卡、一根毛巾、一個水杯,進而一幅字畫、一件古董,都屬于禮物的范疇。究竟送什么出去,關鍵還是看受禮的對象,以及適當配合具體的節日。就一般同事而言,向其送“人情”無非是傳遞友好的情誼,則一條及時而溫馨的短信,一件迎合節氣且實用的節日用品就足以擔當此任。而針對領導而言,如果不是有著十分特殊的原因,送出的禮物宜精不宜貴。精致的、迎合其喜好的禮物更能體現送禮者的良苦用心與真情實意。過分昂貴的禮物只會讓人條件反射似的產生戒備心理,甚至質疑你的人品與生活方式。總體而言,以何為目的,送什么禮物。聯系感情,送生活氣息濃厚的禮物;報答恩情,送價值不菲的禮物,就是這樣的道理。
第三招:
態度大方有禮 表情坦蕩喜慶
銀行職員LULU這兩天一直在琢磨一件事兒——放在月餅包裝袋里的那兩盒高檔洋參林主任到底收到了沒有呢?今年上半年,她曾因健康原因休假近兩個月,這期間又恰逢所在部門接受總行的工作檢查,若不是林主任關照有加,即便是拖著病體,她也保不定會被叫回去上班。為此,她真的非常感激林主任。此次早在節前,她便采購了兩盒人參,專為送給林主任。而之所以遲遲沒有送出去,實在是因為“不好意思”——盡管發自真心的覺得林主任幫助了自己,應該感謝,但一說到具體表達,心里似乎又有點抵觸。擔心不被接受、擔心被人說閑話、擔心禮物沒選稱心、擔心……結果整整7天大假眼看就要在她的擔心來擔心去中飛逝而過了。被憋得沒法的她最終一橫心,于中秋節的前一天,蒙頭蒙腦地買回一盒月餅,將人參塞進月餅袋子就拎到了林主任家的門衛處擱下。完了發給林主任一短信:“中秋節快樂!”
⊙點評:
其實說到如何表達節日“人情”,我們不妨先想想清楚,我們要傳遞出去的,究竟是什么?是貨真價實的物品?重于泰山的情意?難以直接啟齒的請求?還是洶涌于心的濃濃謝意或別的什么?想清楚了我們真正要傳遞出去的是什么,再回頭來尋找表達的方式便不再困難。就LULU的事例而言,她的初衷本身十分正當,且充滿了人情味,卻生生地被畏手畏腳的態度給扭曲了。節日表達“人情”送祝福,本身就有那么點喜慶的滋味。所謂“普天同慶”,對方作為一名普通人,受大環境大氛圍的感染,心情肯定會較平日輕松,此時你若以一臉春風的良好精神面貌出現,再配上落落大方、坦坦蕩蕩的姿態,這“人情”又怎會表達失誤,表達錯位呢?
節日溫情助力職場
★高級心理咨詢師 王敏
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家族觀念很強的民族,形式豐富的節日也多數建立在家族的情感基礎之上。因此,逢年過節時,除了慶祝節日本身,更多的表現形式為整個家族的團聚。反過來,節日對我們的影響就是,讓我們的情感變得更柔軟,讓我們習慣性地處于一種溫情脈脈的狀態,一種面對親人時的放松狀態。而當幾乎每一個人都處于這樣一種狀態中時,由個人構成的社會自然就是溫情一片了。在這種時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會較平日更為融洽。人與人的溝通將更為奏效,一些平時里可能會被拒絕的請求與建議,在此時也能被獲準、接受。職場人士于節日“打人情牌”,無論是建立新關系,還是修復舊關系,或者推銷自己,展示自己人情味兒的一面,甚至將原本普通的同事情誼升華為類兄弟姊妹的情誼,節日時期都算是“天賜良機”。同時,節日期間人們大多與家人在一起,思維方式也會較平日有所不同。平日里習慣公事公辦的,此時沒準就會念及家長里短,或者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從而通融起來;平日里爭強好勝的,此時沒準會受更多家人的影響,以家庭為重,放平常心于事業上;平日里小氣吝嗇的,此時沒準會考慮到“難得過年過節”,從而放任一把,隨了真性情……畢竟,“開心過節”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群體性格之一。
TIPS
各大節日動情點
元宵節(正月十五):元宵節鬧花燈,紙質燈籠不夠新意,則可以送上水晶燈一類的裝飾品。
清明節(4月5日):清明送禮看似不合適,實則大有可為,新鮮清香的清明菜值得選擇。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別緊盯粽子不放。據說五月是五毒出沒之時,想想驅邪、祛病吧。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月餅是王道,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詩句應該還有挖掘價值。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快敘兄弟情誼吧!
冬至節(農歷12月22日):冬季進補,營養品、補品值得花心思留意。
元旦(1月1日):辭舊迎新,把過去一年中有價值的美好回憶加以收藏或展望美好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