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電力、基礎能源、采購倉儲還是基礎貨幣投放指標,均顯示中國宏觀經濟全線回暖。就在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啟程之前,上證指數收盤突破了3200點,尾盤收在3275點,這一點位較之8月初的最高點位3478點,所差已經非常小了。
據11月12日國家統計局所發表的相關數據,我國10月的宏觀經濟數據比較年初已有極大的改觀。出口、消費加速復蘇,投資、信貸如期放緩,經濟處于V型復蘇格局,GDP全年實現“保8”沒有太大疑問。
這樣的反彈對于未來意味著什么,市場上種種說法早已層出不窮,可是回顧年初指數從1800點之后的投資環境的變化,可能更有意義吧。
行情初期,無論場內場外,基本上全是不好的消息。首先是金融緊縮的壓力,市場資金極度緊張,股市歷時一年的暴跌,極限跌幅72%,自6124點跌到1664點;其次,是樓市成交低迷,中國住建指數自2007年的110點左右跌至100點;其三,是出口不斷加稅的壓力,外貿轉向結構調整的趨勢明顯,就業壓力大;第四,煤電油運價格均在高位,對于企業利潤的侵蝕開始顯現;第五,周邊市場哀鴻遍野,A股市場跌幅超過90%的股票比比皆是,眾多投資者損失慘重。
現在回看,以上在去年年末均是經濟轉向危機的跡象,但一年之后的現在均已化解。當然了,本輪經濟回暖,確實來之不易;特別是在5個方面,我們確實“有所收獲”(而且所獲不菲);國力有所增強。
第一,在理財市場上,以及一些高端客戶的服務上,由于某些外資銀行因為向客戶推銷復雜的衍生產品,在金融危機中給客戶帶來巨大損失。導致海外部分高端客戶和最有錢的大戶,其中包括部分央企和中資企業,也主動回收戰線,把資金撤回內地;以圖休養生息;
第二,華爾街大裁員,導致其資本資源和人力資源被削弱,相應也減少了對于中國市場發展的“野心”,而且還拋出了不少有實際操作能力的高級管理人才;
第三,人民幣資產不跌反升。人民幣對美元的比價,在6.820-6.850一線,構筑了一個長達一年的售匯平臺,人民幣一年期收益率,得以穩定在2.70%一線;
第四,樓市逐漸盤活,所謂“去庫存化”,在地產業最為明顯。在一定程度上“被盤活”的基本建設項目目前資金充裕,這在今年年初根本無法想像;
第五,4萬億投資擴張計劃和“十大行業振興計劃”,得以出臺,中央政府投資方案的總體調整也得到地方政策的積極響應,沿海和西部地區各有各的獲益點。
總之,信貸在政策預期的推動之下,前三季度,M2余額達到58.5萬億元,同比增長29.3%;M1達到20.2萬億元,增長29.5%,加快20.5個百分點;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39.0萬億元,比年初增加8.7萬億元。預計如無意外,全年增量將接近或超過10萬億元(事實上,如果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計算,信貸規模更是前所未有)。
有趣的是,假如我們將這一段政策發動期的內部增量資金略去不計,則我們可以看到,在之前的宏觀經濟緊縮過程當中,通過多種政策手段的調控,內資以及信貸資金的撤出速度與額度,同樣驚人。
通觀最近11個月,我國經濟徹底走出本輪經濟危機,首先必須靠固定資產投資,但是要讓經濟有可持續性,最終仍然不能回避“國富民窮”、消費不景氣,以及近年來中小民營企業的困境,“成本相對高昂”、“基礎仍不扎實”、“前景仍不明朗”。
緊迫的問題,仍是警惕新一輪的資產泡沫;要防市場突然進入信貸貼現大增以及突然下降的泡沫及擠泡沫的劇烈震蕩;要防調整宏觀經濟指標對于貨幣政策的過度應用,同時也應加速貨幣供應一直向中下游行業的傳導——“龍行過處,百草沾恩”,方為萬全之計。
內地A股市場已經超過兩年與宏觀經濟走勢相比相對低迷。當然,如果A股此前沒有2006年和2007年的暴漲,也就沒有2008年的暴跌,我們可以一眼就看清A股的估值其實一直高于周邊市場,這就像我們的宏觀經濟數據,也遠遠高于周邊市場那樣——好在宏觀經濟在資本市場所預定的調整周期到來之前已經開始回暖了,這對于今后股市的發展,確實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