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和他的蒙牛找到中糧集團作靠山,這是進步,還是退步?
牛根生終于找到寧高寧這個大靠山了,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大好事。
自從三聚氰胺事件以來,牛根生和他的蒙牛一直江河日下,原因無他,乃是消費者再也不相信老牛那些站在高處激情飛揚的假話。現在好了,超大型國有企業中糧集團來了,在寧高寧和牛根生“簡單的三次見面”之后,中糧集團成了蒙牛的控股大股東,也就是說,作為私人企業的蒙牛從此灰飛煙滅,代之而起的,則是一家頂著國字號的新蒙牛。

按照牛根生這么多年的內心風景,這種結果應該是他夢寐之所求。所以牛根生會反復強調,蒙牛此次接受中糧集團控股,并不是缺錢。我猜測,其潛臺詞,老牛應該是想給蒙牛正名,用國家主義和國有體制的名義,來給蒙牛正名,并期待用這樣的制度性變化,來引導蒙牛最終走出品牌陰影。
這個時候,如果繼續批評牛根生所謂“金蟬脫殼”,或者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都無實際意義。即使我們看到,牛根生借著此次并購,成功將所持蒙牛乳業3.13%股份全部出售,套現約9.55億港元,并言之鑿鑿地說,要將這些資金全部用于慈善和公益事業;即使我們看到,寧高寧反復強調,未來蒙牛的經營管理,還是以牛根生團隊為主。我固執地認為,一個至今都沒有在三聚氰胺事件中接受必要審判的企業家,不會有太多的人繼續相信他的慈善之心和公益之心;一個至今在三聚氰胺事件中都沒有認真懺悔的管理團隊,也不會有太多的人相信他們一定就會成為優秀的職業經理人。
是的,這些都不是一個成熟的消費者必須牢牢揪住不松手的問題,更重要的問題在于,經過此次并購,蒙牛真的就能走出品牌陰影嗎?
相關的追問至少有兩個方面。其一,在市場意識熏染30年之后,今天還有幾個消費者會把品牌和國營這個陳舊的詞匯聯系在一起,的確是個問題;其二,國有企業究竟有沒有制造大品牌的能力?學過經濟史的人應該知道,無論是哪一個國家的國有企業,總體上講,都是奔著企業規模和市場份額而去,很少有國有企業會在品牌建設上下功夫。道理很簡單,因為品牌關乎價值和附加值,關乎核心技術,更關乎人性需求,而國有企業因為國家主義的緣故,往往只關注宏大敘述,忽略生活細節。
20世紀的前蘇聯就是國有企業發展至上的典型樣板,整個國家看不到一家私人企業的影子。依靠這種體制,蘇聯人可以將宇宙飛船空間站送到太空,可以在月球上留下蘇聯人的腳印,甚至可以將蘇聯軍隊的裝備武裝到牙齒,但卻造不出一臺有品牌效應的電視機,也造不出一輛有品牌效應的汽車,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國有化程度如此高邁的蘇聯人,甚至連一塊有品牌效應的面包,一張有品牌效應的奶酪都沒有。
中國60年的企業史,事實上也是一部國有企業制度失敗的歷史。最著名的事件,當屬上個世紀50年代的公私合營運動。1956年,共產黨第一次推行公私合營制度,用一種行政強力的方式,將私人的產權整合到國有企業體制中,從而引發了計劃經濟形態的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人民公社,最終致使國民經濟淪落到崩潰的邊緣。
而在具體企業的層面,我們最深刻的記憶則是諸多有一定積累的私人企業徹底消失,諸多老字號土崩瓦解。比如著名的三聯書店,就是在公私合營的潮流中被人為中斷,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才重新開張。國有企業制度不僅破壞了三聯書店的私人產權,更破壞了這家企業的文化傳承。
很不幸,我在中糧集團豪邁的戰略架構里,同樣只看到豪邁的氣勢,巨大的規模,夸張的份額,還是看不到被成熟的消費者誠心接受的品牌。
事實上,這正是寧高寧的思路核心,自他接手中糧集團以來,就一心為打造中糧“全”食品產業鏈做各種努力和嘗試。放眼望去,中糧集團的格局和規模何其之大!集團擁有中糧糧油、中國糧油、中國食品、地產酒店、中國土畜、中糧屯河、中糧包裝、中糧發展、金融等9大業務板塊,擁有中國食品(00506.HK)、中糧控股(00606.HK)兩家香港上市公司,中糧屯河(600737.SH)、中糧地產(000031.SZ)和豐原生化(000930.SZ)3家內地上市公司,現在,寧高寧又一口氣喝下了牛根生的“蒙牛”,這或許應該叫做“中糧乳業”。“蒙牛”的加盟,在中糧集團總的戰略來看,不過是朝著“全產業鏈”的目標,往前走了一步。
顯然,所謂的品牌建設,并不是寧高寧的重點。
出現這種局面,當然還是與國有企業的制度有關。有幾個老生常談的概念還是要反復提起,比如沒有清晰產權制度的企業,注定一朝天子一朝臣,沒有長遠眼光。我記得當年中海油的老板衛留成先生,他在企業里工作的時候,可以說是運籌帷幄,但一旦調任當了封疆大吏,中海油還會沿著他的思路發展么?我還記得中鋁集團的肖亞慶,對世界鋁業形勢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志存高遠,隨著他升遷進了中南海,中鋁集團難道就沒有損失么?我甚至惡意地推測一下,既然寧高寧如此卓越,誰敢保證下一步他不會走上衛留成和肖亞慶所走過的仕途之路呢?
這正是國有企業的弊端之所在!現代企業制度之所以放之四海而皆準,是因為它始終堅持穩定的企業家產權制度,公開透明的公司組織架構,以及基于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而國有企業制度必然依靠壟斷為發展方法論,注重規模,忽略品牌,不在核心技術上發力,因此也不會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還有其他如腐敗問題、人事糾紛問題,所謂一地雞毛,正是所有國有企業揮之不去的困境。
這真是一個很有歷史意義的商業并購事件!牛根生和他的蒙牛本來只是陷在商業倫理的泥潭之中,情急之下,把國有企業制度和寧高寧當成了靠山。這究竟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退步?歷史知道,時間知道,也許只有當事人不知道,或者不愿意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