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中國經濟沒有迷失方向
在正遭受經濟衰退折磨的全球眼中,中國公布的第三季度GDP統計數據很有可能就是一種令人艷羨的增長告示。中國出口正在反彈。數以萬計的下崗工人被重新召回工廠。證券和房地產市場急速上揚。盡管經濟學家將中國成功渡過全球危機最艱難時期歸功于政府政策,但還是有人質疑復蘇的可持續性。5850億美元的政府刺激資金和今年總額高達1.27萬億美元的銀行新貸款在中國經濟復蘇中起到了核心作用。這些資金的注入使中國工業持續高速增長,將失業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并為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數十億美元資金。同時,改革已經在進行之中,包括一項斥資1250億美元的醫療計劃和為農村居民購買消費品提供財政補貼。(美國《洛杉磯時報》2009年10月21日)
以“中國設計”重塑“中國制造”
面對美歐貿易保護和仍然低迷的出口,有識之士呼吁中國企業和政府改變思維,重視并發展設計創新,建設自己的品牌,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設計”和“中國創造”的產業轉型。過去幾十年,“中國制造”在大量廉價勞動力的支撐下創造了經濟奇跡。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大陸產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的已有200多種。但美麗的數據無法掩飾“中國制造”的尷尬——規模世界第一,獲利卻單薄如紙。在世界很多地方,“中國制造”已成為廉價產品的代名詞,甚至成為“反傾銷”的對象。(菲律賓《菲律賓商報》2009年10月22日)
“鐵路革命”將推進建設和諧社會
現在,中國正在進行一場鐵路革命。未來3年,政府將投入約3000億美元修建鐵路,讓鐵路運營里程增加約3萬公里,其中包括時速可達350公里的高速列車專線1.3萬公里。其結果或許有助于中國各地的經濟發展變得更為均衡,能幫助北京將整個國家團結起來,強化北京對地方省份的控制。一旦鐵路使得西部地區變得不那么偏遠,動員人才和企業去建設西部較貧困省份的工作會變得更加容易。因此,現在割裂農村和城市、東部和西部的財富、地位甚至方言上的差距可能縮小,推進北京建設更加和諧的社會的構想。(美國《新聞周刊》2009年11月2日)
中國今年將成最大汽車生產國
2009年中國汽車產量已突破1000萬輛。這是中國汽車生產歷史上首次突破這一大關。去年排在第一位的日本因出口低迷而產量持續下滑。從目前形勢來看,今年中國將在產銷兩方面躍居世界第一。(日本《經濟新聞》2009年10月21日)
中國是全球經濟發展最強勁的國家
全球經濟如今正處于新的長期輪廓的形成階段。該時期還會持續很久,其核心便是主要國家之間新型貿易關系的建立。中國堪稱能為該新型貿易關系定調的最重要市場。究其原因,其實相當簡單。到2025年,中國的國內總產值將增至17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中國是全球經濟發展最強勁的國家,其年均增長率為10%-12%。任何對此增長視若無睹的國家,都會在圍繞經濟優勢展開的競爭中落伍。中國的經濟增長刺激了該國乃至全球對節能技術的需求,否則我們就會面臨能源匱乏。(俄羅斯《專家》周刊2009年10月19日)
政治
“打黑”成敗攸關中國反腐大業
中國第四個直轄市重慶掀起的反黑風暴,引發全中國以及國際的共同關注。重慶的打黑行動之所以轟動,是因為除了暴露出黑幫打殺的社會治安問題之外,一批包括億萬富豪、人大代表在內的黑惡勢力頭目相繼落網,甚至包括原本屬于國家專政機關的原司法局局長。重慶的官商黑三角網絡,其嚴重程度令人震驚。重慶高調打黑,中國卻不是重慶獨黑,類似“警匪一家親”的故事在中國時有所聞。從本質上講,黑社會以金錢作為維持基礎,為利益鋌而走險,具有向經濟領域擴張的本能。中國社會的政治化程度很高,黑勢力必然謀求與政治權力的結合。因此,中國打擊黑惡勢力與權力體制內反腐就具備了密切關聯。從歷史的角度看,黑社會難免與商界、政界有所瓜葛,而當黑勢力達致最高峰之日,往往就是社會最為動蕩,執政者最為贏弱、最為腐敗之時。“黑社會”對于中國的挑戰,絕非僅僅體現在社會治安領域。如何防止弱勢群體被迫轉向黑惡勢力求取生存,這涉及到財富分配、貧富差距懸殊的深層社會課題;如何避免黑社會與商業力量結合,涉及如何完善經商環境和法制。最為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官黑勾結、黑白合污、政府要員成為黑社會的保護傘甚至代理人、最終失去人民的信任,則攸關中國當局打擊腐敗的根本大業。(新加坡《聯合早報》2009年10月28日)
中國努力亂中求序
13億人口的大國本身就夠復雜了,它還要在十幾年內趕上一些國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道路,有專家于是分析說“中國”實際上有四個:現代的中國、古老的中國、專制的中國與開放的中國。四個“中國”重疊交織,因此規則混亂無效,標準不統一,進步與倒退同在,全屬預料中事。當然,日益顯性化的部門尋租行為、特權集團對秩序的干擾,讓原本復雜的現實更增不確定性。可是,也是在這混亂中,中國人正努力在亂中求序,在擁擠中尋找空間,在道德失序中力保心靈里的一點良善,在越來越陌生又難以理解的世界面前試圖維護少數基本價值。(新加坡《聯合早報》2009年10月19日)
社會
“鐵飯碗”地位的變遷
“鐵飯碗”曾是中國人多年追捧的職業。經濟改革誓言“打破”鐵飯碗。1992年至2007年間,國有行業就業人數從4500萬下降到1750萬。但在過去一年,公共部門的就業人數增長約25萬,為近年來最大增幅,改變了30年來的趨勢。部分原因是去年政府的刺激計劃所批準的5860億美元中的大部分投入到國企。公共部門的復蘇是對政府工作需求增加的主要因素,另外還有近年來公共部門的改革。官員如今面臨更多評估,所得利益將變少,甚至面臨解職,這是增加責任感和改變公共形象措施的一部分。盡管公共部門職位重新受到關注,但給人的印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低效和官員腐敗。(印度《教徒報》2009年11月1日)
中國消費者為許多領域帶來變革性影響
受經濟衰退影響的歐美消費者正在收斂炫耀的購物行為,而中國消費者在政府對家電打折等措施的激勵下,已為國內零售商帶來一個收入豐盛的旺季。中國快速增長的平板電視市場幾乎占到全球市場的1/5,并有望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市場。雖然中國的消費總量相對經濟產值的比值依然偏低,但有消費能力的人口數量的增長正在為許多領域帶來變革性影響。(英國《金融時報》2009年10月24日)
中國解除了失業警報
根據相關部門公布的數據,全球危機在中國導致1650萬到2500萬人失業。中國社科院的一份報告甚至認為這一數字達到了4100萬——相當于全世界失業人數的40%,而其中仍有2300萬人尚未找到工作。專家表示,盡管如此,中國的就業形勢仍然好于其他很多國家。美林公司預測,中國今年將創造1250萬個新就業崗位。雖然明顯少于2004年到2008年的年均新增量,但顯然高于不使中國城市失業率提高所必需的100O萬到1200萬的水平。中國政府也已經解除了警報。6個月前,共產黨當局還無法排除失業率上升導致國內社會動蕩的可能性。但現在這已不再是問題了。(德國《商報》2009年11月2日)
外交
中國探尋新東盟戰略
近來東盟和中國的關系已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么好。事實上,這種關系已經出現警惕和自滿的跡象。北京1991年首次參加東盟會議,東盟-中國關系以空前速度發展。到1995年,這種關系暫時陷入低谷。在旨在修補關系的會議上,北京大幅改變外交政策,并對東盟作出現實評估,認識到東盟的集體力量和日益擴大的地區作用,中國不再視東盟為追隨美國的可怕組織。此后,中國努力加強與東盟的互信,這很快促成更緊密的全面合作。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及在東盟投資已成為地區的一大增長引擎。(泰國《國家報》2009年10月19日)
中國外交強調中國模式
中國在過去30年里取得的成就在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不追從西方發展模式的中國式發展戰略被稱為中國模式。世行林毅夫強調稱,中國模式的特征是國家作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費爾普斯指出,中國模式的特征是創新和企業家精神。中國模式不僅僅是學者們的研究課題,部分國家已開始學習。中國在外交和經濟談判時也開始強調中國模式。中國已表示今后進口鐵礦石時將按照中國模式而不是慣例。(韓國《京鄉新聞》2009年10月18日)
文化
中國文化產業建設須提速
在今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上,中國文化占據舞臺中央。中國派出了100多位作家、300多名藝術家和700多家出版商參加這次書展。然而,中國在書展上遭到的待遇表明,盡管中國在向全球推銷服裝和筆記本電腦方面毫不費力,但向海外推銷中國文化卻是另外一回事。2001年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后開放了很多領域,但它的文化產業仍受到保護。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的文化產業仍很脆弱,它們不是作為贏利機構而是作為行政事業單位而組建的。中國還未做好充分的準備,參與國際競爭。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8年來,中國國內文化產業顯然沒能趕超外國同行。(新加坡《海峽時報》2009年10月28日)
環保
青藏高原冰川銳減引發擔憂
作為許多次大陸江河發源地的青藏高原的冰川正在快速消融。環保人士認為,冰川消融速度加快是最近10年來溫度上升和全球變暖所致。由于全球變暖,青藏高原的冰川正以全世界其他地方從未有過的速度大范圍消融,這將導致湖面擴大并帶來洪水和泥石流。長期而言,冰川是印度河和恒河等亞洲河流至關重要的生命線,一旦消融殆盡,這些地區的供水將面臨危險。國際組織預測,以目前的變暖速度,喜馬拉雅山的冰川將在30年內消失。青藏高原的溫度正以4倍于中國其他地區的速度上升。可怕的后果不僅局限于中國,整個南亞次大陸都將面臨相同命運。如果覆蓋高原的植被減少,由此帶來的太陽輻射將改變亞洲的夏季季風。這樣會加劇中國南部洪水和北部干旱。中國科學院預測,冰川在過去40年內已減少7%。(美國《今日美國報》2009年11月2日)
考古
中國人挑戰“非洲起源”說
中國南部發現的早期人類化石,可能將挑戰普遍接受的現代人類起源于非洲的學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向媒體宣布,他們在中國南部廣西的一個山洞里,發現了距今11萬年前的被認為是早期現代人的下頜骨。被發現的下頜骨有一個很像早期現代人的頦隆突,但下頜體厚度則像更早期原始人,這表明該化石可能來自混種。如果得到確認,這一發現將支持“多地區進化”說。該學說認為,現代人是非洲走出的早期現代人與其他大陸早期原始人混種的后代。與此相反,普遍流行的“非洲起源”說則認為,現代人是大約10萬年前從非洲走出散布到各大洲的人的直接后代。(英國《新科學家》雜志2009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