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在校大學生自殺問題的發展態勢令人擔憂。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是27起,19人死亡;2004年為68起,48人死亡;2005年,媒體報道內地大學生自殺事件達到116起;2006年則增加到130起之多。大學生自殺現象不僅造成了個人、家庭和學校的悲劇。而且由于其群體的自殺特殊性、自殺動機、自殺方式、自殺后果和善后處理的復雜性而造成了巨大的社會震撼,對高校的聲譽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關鍵詞:在校大學生;自殺;心理因素;預防機制;心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6-0248-02
學習壓力、抑郁癥等神經癥的困擾、環境適應不良、失戀以及其他情況引發大學生的心理疾患,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自殺的發生。這些因素,近年來已成為中國大學生自殺的主因。花樣的年華,多彩的青春,年輕生命的自我終結,真令人痛惜不已!深入研究在校大學生自殺的原因及一般規律,有助于“對癥下藥”,遏制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一、關于自殺理論
1.“自殺的潛在傾向”說。人的心理活動有些是能夠被自己覺察到的,只要我們集中注意力,就會發覺內心不斷有一個個觀念、意象或情感流過,這種能夠被自己意識到的心理活動叫做意識。精神分析學派認為,這種潛在傾向的強度在嬰幼兒時候即已形成,其成因是家庭環境給個人造成的恐懼、憂慮,失意及愛憎。那些因各自的欠缺而自卑的人具有相當的自殺潛在傾向;反之,自殺潛在傾向較小。自殺盡管是自我毀棄,但仍是一種自我表現,是為尋求補過或解脫的唯一可行方式,因而是“超快樂原則”的最高形式。
2.“自殺的遺傳本源”假說。自殺在某個家庭有規律地重復出現,甚至連自殺的方式都一樣。比如,美國作家海明威是自殺身亡的,他的叔父和弟弟也以自殺結束生命。這些幾代人都同時不斷受到自殺沖動刺激的例子似乎證明了自殺確實具有一定的遺傳性。
3.“自殺的病源”原理。精神病學家茲爾布格通過對大量的住院病歷的研究指出,“自殺可看做是精神病人的本性發展過程的反作用,它普遍地存在于各種精神病患者之中。”如臨床上常見的躁狂型自殺(因幻覺或譫妄,病人自殺以逃避自己想象的危險和恥辱,或者服從來自上蒼的密旨等);抑郁型自殺(極度沮喪和憂郁,歡樂對病人已失去任何吸引力,一門心思地唯求一死,自殺競成了思維無法控制的本能需要);沖動型自殺(突然出現的一種病態沖動,找不出任何自殺動機或原因);神經衰弱亦有可能導致自殺(一個紛亂的外界刺激環境會令神經衰弱者衰弱的神經痛苦不堪,因而便可能成為其自殺念頭產生的溫床)。由此茲爾布格得出結論:“精神病學中不受自殺沖動影響的單一的精神病實例是不存在的”。
4.“自殺與天象因素有一定聯系”的推測。也有一些研究認為,氣溫氣候對生物體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誘發自殺傾向的作用。原因是外在氣溫突然而劇烈的變化,會擾亂生物體的內分泌和自律神經系統的活動,如果此時不注意調節,就有可能出現一種譫妄癥,從而產生自殺念頭和行動。春季氣候變化較大,每年春季自殺率有所上升;過高或過低的氣溫也可能誘發自殺發生。
5.“自殺是社會模仿”的理論。持這一理論觀點的是法國社會學家加布里爾·塔爾德。他認為,自殺有很強的傳染性,這種傳染性在天生易受他人影響的、特別是受自殺意愿影響的人當中格外普遍。有事例證實不同的自殺者總是相互模仿,甚至達到令人吃驚的程度。“曾經在德國一家醫院的一個黑洞洞的過道里,有15個病人相繼吊死在同一個掛鉤上,拔掉掛鉤后,自殺隨之消失。”
6.“自殺與社會現實有關”。持這一觀點的是法國著名社會學家愛米爾·杜爾凱姆。杜爾凱姆用大量事實和統計數據說明:自殺不能用個人的形式加以解釋,從自殺的社會環境(包括政治生活、宗教信仰、婚姻家庭、職業集團、經濟活動)中,才能找到某個人自殺的根源和背景。根據誘發自殺的不同社會根源,杜爾凱姆將自殺分為三類:利己型、利他型、動亂型。按照他的解釋,利己型自殺是個人與社會聯系脫節,缺乏集體支持和溫暖以至滋生孤獨感、空虛感和生存的悲劇感而造成;利他型自殺是個人為某種信仰或團體竭盡忠誠而獻出生命;動亂型自殺則是社會大動蕩時期,個人感到社會適應不良甚至適應困難而產生極大恐慌、困惑時所致。
二、大學生自殺的心理因素
(一)學業
1完美主義。在校大學生的自殺率不斷上升,其中有關數據表明.越是名校生越容易輕生。因為大學生是一個高自尊、高壓力和高期望的群體,家庭、社會和自己帶給自己的高要求、高標準等,導致他們產生追求完美主義的傾向。其完美主義主要表現為:自我強加的高標準、自我評價過于依賴成功與成就、較高的自我批評、恐懼失敗等等。而當這些與現實出現矛盾的時候,大學生的自殺意念或行為就會產生。
2無法完成學業。大學正是學生成材的關鍵時期,無法完成學業對大學生意味著:辜負了父母的期望;沒辦法順利踏人社會;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議論、嘲諷、沒面子等等。此時的大學生心理發展尚未成熟,存在各種心身矛盾和眾多的心理欲求,使其經常體驗到失望、痛苦、悲傷、悔恨、激憤等負性情緒和嚴重的挫折感、不滿足感,而且情緒波動大、缺乏應對挫折的能力和技巧,因而處在如此逆境中的大學生,最易出現自殺企圖。
(二)情感
1.家庭。某些學生由于家教嚴格,習慣于接受父母的安排,順應父母的意志,從小到大都受到父母的高期望,自己完成此種期望的原因是出自于父母的要求而不是自我實現的要求。一旦現實與父母的高期望沖突,他們普遍害怕面對父母期望的眼神或是責難。要么,認為自己沒有做到父母所期望的“乖女兒、乖兒子”,產生自責,內疚等情緒,認為自己永遠也達不到父母的期望了,從而絕望;要么,產生逆反,反抗的情緒,認為父母的期望和自己要求的不一致,想要自己做自己的,但又不敢反抗父母的安排,一方面想做自己做的,一方面又怕父母傷心,產生極度矛盾的情緒,最后選擇自殺作為自我解脫的唯一途徑。
2.人際交往。某些學生由于自身性格內向,孤僻,不善于和他人相處。往往處于沒有朋友,一個人獨來獨往的境地。生活或是學習上有什么困難或是煩惱都處于無人傾訴的狀況。自身負面情緒越堆積越多,無處發泄,心理失衡。和室友關系處理不善,讓這類學生覺得不愿意回到寢室,和室友關系矛盾升級,覺得自己在世上沒有人能理解自己,覺得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不順心,產生極度挫折感,什么都是自己一個人,就某種意義上來說,成為“獨居者”。根據心理學理論,獨居的人比群居的人容易產生厭世傾向。
3.戀愛。來自南京危機干預中心的調查顯示,戀愛和學習壓力分別占大學生自殺原因的44.2%和29.8%。據《日本警察白皮書》報告,自殺的青少年16.2%直接原因是失戀,英國52%的青少年自殺與失戀有關。因失戀會導致抑郁,又因其性格內向、心理承受力差等因素患抑郁癥,最終導致自殺行為發生。在我調查的案例中有的自殺者具有明顯的抑郁癥狀,有的甚至是處在極度抑郁狀態之下,這說明自殺與抑郁有很大的關聯,抑郁癥狀可以作為評定自殺危險度的重要指標之一。由此可見,失戀也是大學生自殺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經濟、就業
1.經濟。貧困大學生作為當代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比其他學生要更容易受到來自經濟方面的壓力。過大的,不易排解的壓力容易導致他們心理錯位,心理失衡。由于家庭經濟拮據的原因,使得一部分貧困大學生心理消極,悲觀,覺得自己前路茫茫,不見希望,最終絕望,走上絕路。而也有部分學生產生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受到別人的歧視,一旦遭遇挫折,便認為是經濟原因使然,覺得自己在什么事情上都是因為經濟原因而受到的不公平對待,對世界、生活絕望。
2.就業。由于現代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都面臨大學畢業后找不到工作的壓力,即“畢業也就是失業”的情況。有部分心理脆弱,獨立能力較差,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學生在面臨畢業時對自己的前途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對即將走向社會感到恐懼,對新生活和狀態表現出焦慮,困惑,不能適應,害怕走出校門。也有部分學生因為無法忍受自己寒窗苦讀十幾年,花費巨大的精力、財力、時間,最后還是一場空,對整個社會,生活感到絕望,也選擇了自殺。
(四)神經和精神疾患
不排除個別學生的自殺直接源自神經或精神方面的疾患,此類疾病的獨特作用如幻覺、譫妄或抑郁情緒長期積郁,自殺念頭長期醞釀,無心體驗也無法體驗到生的美好,在旁人看來根本無法理解的情境下告別生命、走向死亡。
三、大學生自殺的預防機制
1.開展生命教育,了解生命可貴。干預大學生自殺行為的第一道防線應該是教育,是生命教育,誠如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所言:“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力發展的一切作為。”
2.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積極改善大學生的心理環境。我們要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豐富大學生課余的文化娛樂生活;大力開展各類文體活動,培養大學生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敬業精神;開展各種學術活動,形成濃厚的校園學術風氣;組織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引導他們正確地看待社會、看待人生。
3.設立心理咨詢機構,加強大學生的心理耐挫力。心理咨詢,可持續、穩定地幫助大學生擺脫各種心理困擾,消除各種心理障礙,使之及時恢復心理平衡。受不良心理因素困擾的大學生,如果無法自我擺脫或及時得到幫助,便可能出現自殺念頭。有的即使已出現自殺念頭,通過咨詢,配合適當的心理療法,也能避免自殺念頭發展到自殺行為。因此,應在學校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建立健全心理防治網絡體系,盡量做到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檔案,這樣才能做到早期診斷與發現學生自殺的苗頭,早期危機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