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官員形象的話題開始升溫并逐漸演變成一個公共議題,為人們所關注。正是這些引發官員“形象危機”的一系列事件倒逼著社會和官員自身對官員形象的重視,并重新思考其意義。
對官員而言,其形象的構成從來都不是單一的儀容儀表、言談舉止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對其素質、能力和業績的認知、評價,且作為公眾人物的官員,還必須是道德的楷模,因此,有人說,官員的形象不能光看臉,此言極是。按照現代政治學的論述,官員與公眾之間存在著委任代理關系,官員形象好壞的評判權掌握在公眾手里。官員的形象危機實質上是公眾對官員的信任危機。而且,由于形象本身所具有的符號象征性,官員個人的形象受損往往導致整個官員群體及其背后的組織的整體形象受損,從而導致“個人信任危機”轉化成“組織信任危機”。這種信任危機很容易造成原本是普通的官民糾紛迅速擴散為公共事件,甚至演變成社會沖突事件。回顧近幾年數件轟動一時的官民糾紛案,莫不如此。
“防火防盜防干部”一度是公眾對少數官員形象的一種認知和評價,成為官員形象危機的真實寫照。有人把官員的形象危機歸咎于媒體的操縱,認為正是媒體的操作,腐敗、官僚、失職和道德水準低下成為公眾視野中的官員形象的典型符號。這種論調似是而非,是一種推卸責任的借口,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形象的命題,不是新聞傳播的命題,不是靠策劃和設計可以塑造出來。既然公眾是官員形象的評判主體,那么公眾才最有發言權,這也符合我們主流意識形態一貫的邏輯。公眾在評判官員形象時,媒體是個重要的渠道,但不會只根據官員在新聞媒體上的曝光率下結論。作為公共管理者,官員形象“丑不丑不能光看臉,還要看政策和效果”。很多時候,公眾自身體驗到的政策效果,才是構成評價官員形象的最主要因素。
因此,官員形象出現危機,實際上反映了官員執政能力的欠缺和不足,從而導致公眾對官員的評價每況愈下。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轉型期,對官員而言,則意味著思想觀念、管理方式和行為模式的深刻轉變。但由于體制上的原因,一些官員所奉行的“唯上”的為官之道一時還難以改變,一些官員官僚作風、形式主義和腐化墮落還較為嚴重,與民爭利的現象時有發生,直接導致官民關系的緊張,成為官員形象危機的根源所在。再者,中國長期的專制傳統遺留下來的官本位意識和特權思想根深蒂固,一些官員無法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要求,“官老爺”的作派不自覺的流露,林嘉祥在沖突中多次強調自己是“北京派來的高官,與深圳市長同級別”的身份就是明證。林嘉祥的言行與現代社會對官員形象的要求極不相稱,點燃了社會公眾對此類官員隱忍已久的不滿,進而成為該事件升級的助推劑。此外,一個尤為重要的變化,就是現代社會是新聞媒體高度發達的社會,特別是互聯網的興起,使信息的獲取和流通變得簡單而快捷。作為輿論關注焦點的官員更是無處遁形,其一言一行通過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直接暴露在社會公眾的視野中,成為人們審視和評判的對象。這是官員形象問題擴大為社會性話題的外部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