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以來,在世界500強企業里,西點軍校培養出來的董事長有1000多名,副董事長有2000多名,總裁有50000多名。而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營業額在中國排名前500位的企業中,具有軍人背景的總裁、副總裁就有200多人……
柳傳志:把小希望變成大現實
1961年至1965年,柳傳志被保送到西安軍事電訊工程學院學習,4年的軍校學習對他的管理理念影響頗深。
在遼沈戰役中,柳傳志班主任所在的團自認為戰斗力很強。有一次到黃永勝的縱隊里去配合作戰,黃永勝跟該團團長約定好占領某制高點的時間。到達目標時,全軍發動總攻。但真打起來時,該團怎么也拿不下來,眼看時間快到了,再攻不下就要影響總攻了。黃永勝大怒,當場就把團長給撤了,換上了自己的精銳部隊,結果很快就拿下了這個制高點。“那些戰士根本不怕死,一個個往上沖,部隊這種沖的勁頭不得了,很嚇人,為達到目標不顧一切。讓開槍的人手都哆嗦。”
這個故事對柳傳志影響很深:做企業也是,第一要讓士兵愛打仗,這種氛圍一旦造出來就非常厲害:一旦決定目標,就不要瞻前顧后。要勇往直前,把5%的希望變成100%的現實。
事實上,聯想有時也會遇到一些情況。沒法退,只有死攻。1992年,聯想剛開始做自己的機器,結果質量不好。那時柳傳志在香港,聽到后很著急,回到北京后了解到具體情況,認識到癥結在哪兒,然后開了全體員工會議,他說:“如果質量問題解決不了我就下臺。我下臺之前,相關人員一定要大砍一批。”就這樣,當年機器質量就上去了。
可是,1999年,聯想進行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改造時,類似情況再次出現,業務部門為保既得利益不積極執行,使流程設計的優化無法深入,長此下去,聯想必將癱瘓。最后,柳傳志不得不施以鐵腕手段,在一次會議上雷霆震怒:“ERP必須做好,做不成,我會受很大影響,但我會把李勤(當時的聯想集團副總裁)給干掉。”李勤當即站起來:“做不好,我下臺。不過下臺前,我先要把楊元慶和郭為干掉。”
1993年,柳傳志親自寫下“扛起民族計算機工業大旗”的戰表,帶著全體班子成員一起去電子部提交,胡啟立部長攜所有的副部長一起出來接見。許多人見了當場為之動容,員工的士氣也被鼓舞到最高點。這種鼓動無異于戰場上的心理戰或宣傳戰,效果不比戰場上的炸彈來得遜色。在成就聯想霸業的20年里,柳傳志沒少用這一招,聯想無數次的戰略誓師大會,喊口號等更是鼓舞士氣之后的“臨門一腳”。
據了解,聯想開一二百人以上的會必唱《聯想之歌》。聯想的新員工要集中到郊外的賓館、學校、野地,接受創業元老的“創業史”教育,喊口號,做早操;由公司人力資源部門聲色俱厲地講紀律,特別是“聯想天條”、講理想,而柳傳志無論多忙,給聯想新人上課從不缺席。
正是在柳傳志的帶動下,聯想從一個1984年只獲得20萬元人民幣投資的政府研究項目,到今天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PC廠商,市值達到55億美元,在很多場合都能同惠普和戴爾等國際PC巨頭平起平坐。
任正非:用毛澤東兵法治華為
任正非曾自信地說:“十年之后,世界通信行業三分天下,華為將占一份。”這樣的豪言壯語離不開華為的強勢企業文化,也不能不提掌舵人任正非。
任正非,1944年出生,1978年從部隊轉業,1988年創辦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其后公司發展迅猛,年銷售額達15億美元,成為中國市場GSM設備、交換機產品及接入系統的佼佼者。2000年他被《福布斯》雜志評選為中國50富豪第3位,個人財產為5億美元。
華為文化是強硬和激進的,這是軍人出身的任正非雷厲風行的性格和軍事化作風的深刻體現。資源稀缺和慣有的危機意識讓任正非選擇了“狼”式生存法, “我們是一群餓狼,只有讓狼性爆發才能生存。”而狼的三大特性就是:敏銳的嗅覺;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群體奮斗。
華為創業期的價值標準是“只以成敗論英雄”,“一個團打山頭,你打不下來,當場就把團長撤了,讓連長當團長,最后山頭真的打下來了,這個團長就給連長當了……小公司必須靠高層行政管理的決心來推進公司前進。”任正非正是以軍隊的沖山頭比喻培養干部,調教出一批如土狼一般的華為高管,不斷蠶食周圍獅子的領地。
事實上,華為的市場攻略、客戶政策、競爭策略以及內部管理與運作,無不深深打上“毛式”斗爭哲學的烙印。其內部講話和宣傳資料,字里行間跳動著戰爭術語,極富煽動性,以至于有人說進入華為的人都被洗了腦。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華為初期“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的運用。1992年,華為自主研發出交換機及設備,當時阿爾卡特、朗訊、北電等洋巨頭把持著國內市場,任正非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迅速攻城略地,通訊設備價格也直線下降。1996年,華為開始在全球依法炮制,蠶食歐美電信商的市場。
王石:要像軍人一樣不怕苦
王石,1951年1月出生于廣西柳州市,蘭州鐵道學院給排水專業畢業。17歲時入伍到徐州,做了5年汽車兵后復員。1983年到深圳,創辦深圳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房地產市場上叱咤風云。
作為出身行伍的商界老總,王石十分獨特。“到了部隊以后,我發現我的個性特征可能不大適合當兵,因為我比較喜歡出風頭,喜歡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但軍人是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所以在當了5年汽車兵之后,我就離開了部隊。”王石說。
的確,王石與其他從部隊出來的戰友不同,他自由瀟灑,他按自己的愛好生活……但是,不管愿意與否,王石以33歲“高齡”在深圳創業,部隊的經歷已注入了王石的血液,直至影響他后來的生活及事業。
到深圳的第一年,王石的午餐經常就是一包方便面。一個同事去探望他時,看見王石扯開塑料袋把方便面當面包一樣就吃了下去,非常不理解。王石笑著說:“有什么不可以?”畢竟,“在冰天雪地之中,裸露的手指凍僵了,還要繼續修車”的日子都曾經歷過,這樣的艱苦對他來說是可以忍受的,有時甚至成了一種痛快。以至,王石到碼頭檢查剛到的貨,碰到熱火朝天的景象時,經常心癢癢,一捋褲腿就跟著上陣,裝卸150斤重的玉米包,來來回回十幾趟,弄得不認識他的工人覺得這個城里人簡直莫名其妙。
不只如此,體會過艱難的王石,在企業招聘時,還向人力資源部指示:每年都到貧困地區招進一部分員工。因為,從邊遠山區招來的學生,到了深圳這樣的現代都市,才會覺得機遇難得,所以對企業才會有極高的忠誠度。而這也正是王石所要的執行力……
(摘自《資治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