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這個題目,緣于多年前的一件事:領導交辦一件具體事務。事辦結了,匯報后領導對效果并不滿意。他在分析具體原因后告訴我,做事情、不能停留于“做”,也不能滿足于“做了”,更要追求于“做好”。這番話,在腦海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做,是一個過程。“做”是“做了”的基礎,是“做好”的前提。“做”是硬道理,不做,就不算履職,就不會有成果,也永遠享受不到做事過程的愉悅和成事之后的成就感。很早的時候,同居一幢樓的鄰居擅長寫些寓言,他每天心情都十分愉悅。問之何故?他說,他每天都滿懷著希望。因為他每出一篇稿子,就如同投出一片希望,每天都等待著收獲。“做”就如同是播種希望。“守株待兔”這個寓言,大多數人十分熟悉。有人可能認為,“守株待兔”應當不算在做事吧!我以為不然。盡管守株待兔者把特殊性與普遍性混為一談,盡管這一方式的結果是徒勞無功,但“守株待兔”者,等待是做的方式,他心中依然有希望,直到他相信這種“做”的方式是愚蠢的。
“做”與“做了”有本質的區別。“做”是進行時,而“做了”是完成時,“做了”是相對于某個時間而言的。忙忙碌碌但不見結果,或是“做了”但已錯失良機,其結果是“做了也白做”。在謀劃“做”的時候,就要有時間概念,清楚何時“做了”。“做了”需要提前量,要為“做好”留有余地。有些事情,是在多次反復、聽取方方面面的意見后逐步完善的。如果一件事“做了”的時間已經接近于這項工作的最后時限,那就意味著,你是“做了”,但別人已經沒有時間在你“做了”的基礎上進行完善深化。“做了”,需要有團隊意識、整體觀念。
“做好”是“做了”的升華,是做事追求的目標。“做好”的標準是什么?是動機與效果的統一。在謀劃這件事情時,不僅要明白為什么做,怎么做,還要弄清做好這件事的基本要求,達到的目的。有些事情,雖然“做了”,但是在“做”的過程中,敷衍了事,不講求質量,事是“做”了,但與做事的初衷、預期的目標相差甚遠。有的事情,在“做了”的同時,就已經埋下了隱患;有的事情,“做”是“做了”,但是在“做了”的同時,引發新的矛盾,影響了和諧。如此,“做了”不如“不做”。要達到“做好”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做事過程中,要真心,就是要對所承擔的工作高度負責;要用心思考如何提高“做”的質量,思考與做好這件事有關的關聯問題;要盡心,就是要投入,竭盡全力。
做、做了、做好,是做事的三步曲,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礎,后一步是前一步的檢驗。做事要有“做”就要“做了”,“做了”就要“做好”,做不好不算“做了”,做不了不算“做”的心態,不斷地提升履職做事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