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日,面值53億元人民幣的山西省地方政府債券在上交所正式上市交易,啟動山西省新一輪企業上市融資步伐,給各商業銀行帶來危機感的同時,也為“金融脫媒”趨勢增添了一筆新的發展數據。事實再一次證明,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直接融資渠道的拓寬,“金融脫媒”將成為金融業不可逆轉的長期趨勢。
“金融脫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況下,資金的供給繞開商業銀行這個媒介體系,直接輸送到需求方和融資者手里,造成資金的體外循環,從而降低商業銀行等間接金融中介機構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的重要程度。這必將成為對商業銀行傳統經營模式和市場地位的一種挑戰,但在“適者生存”的市場機制下,或許也能成為商業銀行一系列新業務的“催化劑”,創造出新的業務發展空間。
一、金融脫媒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挑戰
1、金融脫媒將削弱商業銀行傳統經營模式的盈利水平
日益活躍的直接融資將分流銀行存款,使得銀行在爭取存款資源時增大成本支出;不僅如此,直接融資還將分流商業銀行的貸款資源、降低貸款增長速度、影響貸款質量和貸款利率。這一趨勢導致的經營成本提高、盈利水平下降,是對商業銀行以資產擴張和存貸款利差為主要利潤來源的傳統經營模式最直接的挑戰。
2、金融脫媒將分流商業銀行的優質客戶
資本市場的活躍一方面大大拓寬了社會投資渠道,促使商業銀行個人優質客戶大量“出走”;另一方面,更多的大型優質企業更傾向于通過股權、債券、資產證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資方式來募集資金,同時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也使有潛力的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創業板獲得資金支持。上文提到山西企業的新一輪融資活動就是顯著的案例,這些無聲的“分流”對商業銀行優質客戶的存量和來源顯然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3、挑戰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中的地位
近年來,各類企業集團財務公司迅速崛起,可以從事存款、貸款、結算、同業拆借、保險代理、融資租賃、辦理承兌和貼現等金融服務項目,成為企業集團開展資本運作的金融平臺。這不僅分流了公司客戶在銀行的存、貸款量,而且開始替代銀行提供財務顧問、融資安排等服務,已經開始動搖銀行和銀行業務在金融市場中的地位。
如上所述,金融脫媒給商業銀行帶來了新的挑戰。但壓力之下,商業銀行必將奮起直追,甚至將利用資本市場的日益完善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向資產管理、投資銀行、保險等業務領域滲透,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交流也將更加深化,由此加快銀行業由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的發展步伐,提高業務結構水平,改變經營模式,增強銀行金融產品的市場吸引力。但在此之前,商業銀行應該具備應對這一挑戰的對策。
二、商業銀行應對金融脫媒的對策
1、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實行綜合化經營
金融脫媒的大趨勢下,單靠傳統的盈利模式已無法滿足市場競爭要求和管理層的經營目標,只有不斷拓寬盈利渠道才能順應潮流的變化。近幾年來,各商業銀行的利潤構成已有明顯的變化和改善,銀行卡、票據清算、資產管理、代理證券、代理保險、基金托管、財務顧問等服務收益業務強勁增長,中間業務已經成為商業銀行利潤來源的接力棒。但以目前國內金融環境來看,傳統信貸業務依然是生存的根本,只有兩者綜合才能獲得效益最大化。一方面利用資金規模的優勢服務于大企業、國家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另一方面加大以資本市場為中心的新金融產品的開發,大力發展零售業務和公司業務,對大客戶逐步從單純的存、貸和結算業務,過渡到為其資本運作提供專業金融服務的綜合業務經營上來。
與此同時,商業銀行還要利用自身市場優勢,積極發展投資銀行業務,這必將對目前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形成較大的競爭壓力,也是商業銀行穩固市場地位的有效策略之一。
2、積極發掘優質客戶
作為利潤來源的載體,客戶是商業銀行不可缺少的資源,面對金融脫媒,商業銀行競爭和努力的重點是如何保留原有的優質客戶,并將無法涉足直接金融市場的客戶培養成為優質客戶,這些客戶通常是個人客戶,或者是一些規模不大的企業客戶,尤其中小企業是經濟快速增長的生力軍,對信用資金的需求將進一步擴大,它必然是商業銀行重要的服務對象。大力培育和發展這類客戶中的優質客戶,為銀行發展相關業務提供機會才是應對“金融脫媒”的良策。
3、積極開拓網絡銀行業務,應對網絡投資競爭
作為銀行業務在虛擬空間的延升,網絡銀行是金融電子化領域的重大創新,經營成本低廉,支持現金存取之外的所有銀行業務,服務方便、快捷、高效。用銀行網絡優勢全面涉足零售業務,建立虛擬網點、為客戶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將是商業銀行爭取市場份額的有力武器,當銀行業進入混業經營時代,完善的網絡投資渠道也將為商業銀行阻擋一部分來自于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壓力。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益陽市大通湖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