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在凌源市已實施五年了,在這里,我們僅僅高呼“新課程真好”似乎太簡單了。于是,我們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新課改以新的內涵。在討論新課改中,一位既是家長又是同行曾這樣說過:“新課改的實驗,決定著這一代孩子將來的命運!”教育家杜威也曾說:“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于是,我們思索:新課程下,我們應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課堂?
一、給孩子一個情感的課堂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生觀”,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老師,如何調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充滿熱情地去學習?新課改教材文質兼美、圖文并茂,任何一首詩、一幅畫、一篇文章都包含著豐富的情感。在教學中,我注重把學生帶入課文中所描繪的社會和自然環境中,讓他們仔細品味,受到熏陶和感染。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在每篇教學的開始,我都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語氣,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給學生展現一個“充滿激情的我”,從而引領孩子們度過那“激情燃燒”的課堂,例如在上《雪地上的小畫家》一課時,在導入新課時,我在配著音樂的旋律中,激情的描述:“下雪了,下雪了,大地披上了銀裝,田野披上銀毯……”學生立即就被帶進了那特定的大雪紛飛的雪景中,為后來的語言表達打開了一扇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誘發了學生的情感的情況下,老師因勢利導,帶領學生朗讀課文,從而入情、移情、陶情。
1.品讀課文,體味情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體現,離開具體的情境,我們就很難理解課文中所表達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故在教學中,須引導學生們細細品味優美的文字。例如在教學《清澈的湖水》一課時,讓學生找出描寫景色的反思引導品讀,通過讀來體味山的怪之美,湖水清澈之美,以及小魚的可愛,覺得這樣的環境只能保護,不忍心破壞,當讀到一個小孩子把香蕉皮扔到湖水中,湖水也起“皺紋”時,孩子們對那個小男孩行為感到不滿,對美景被破壞感到惋惜,從而與作者、也與文中的小潔姑娘的情感產生了共鳴,通過一次次的品讀,學生情不自禁地發出與作者、與文中主人公同樣的心聲——保護環境。
2.尊重需要,注意激趣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在教學中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巧設懸念、講故事、猜謎語等形式都能激發他們閱讀興趣和閱讀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我會學”的學習氣氛,讓孩子們主動地去學習。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身心去影響學生,用自己的激情去誘發學生的激情,用自己的熱情去感染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老師與文本之間進行真正的對話。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課堂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潛能的時空。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是被動的傾聽者,談不上與誰對話,新課程倡導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師生與文本間的對話、與文章對話。在我的語文課堂中,經常會這樣問孩子:“如果你是書中的某某,你會怎么想怎么說?”引導學生想象,讓他們與文中人物與對話,例如在教學《船與風箏》一課時,問學生:“假如你就是這只小熊,你每放一只紙船在小溪里,你會說些什么?”讓孩子們去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
師生對話。在課堂上,我們教師不要高高在上,應做學生學習的伙伴,在他們需要幫助時伸出熱情的雙手去“牽”一把,從而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展現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我”。生生對話,有學習伙伴可以交流,這是班級授課制的優勢所,在課堂上,我們應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合作的機會,讓孩子們學會與同伴交往,增強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在小組合作中,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讓小組長內分工合作,領著組員協同學習,從而在合作學習中實現“生生和諧對話”,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學水平,也有利于提高他們主動與他人交往的合作精神。
三、給孩子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們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于孩子們的一切!讓他們盡情地去體驗、探索、感悟,去展示自己吧!在課堂上孩子們往往期望老師讓自己展示收集的資料,這樣,無論課內或課外,他們都有極大的熱情去學習。
2.引領學生去讀書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那么,利用“例子”讓學生學得方法后,接下來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增強。大家都十分欣賞的全國青年教師語文觀摩課中的那位教師,一節課教了三首古詩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給孩子們推薦好的課外讀物,讓他們在閱讀中自己認識新字新詞,自己領悟書中精妙所在。同行們,讓我們去做一個牧羊人吧,把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土地上讓其盡情去享受!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這是“一大語關”的需要。美國教育家華特也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生活,使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生活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源泉,是課室教學生活化的延伸,因為生活中無處不存在語文教學。所以,語文教學應回歸生活,讓學生觀察生活、再現生活、體驗生活,生活中孕育語文教學,應讓學生聯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來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我總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覺得語文離他們很近,“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很好地證明了這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是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們應該眼里有資源,心中有教育。
四、給孩子一個“感悟的課堂”
引導孩子把作者的情感變為自己的情感,把書中語言變為自己的語言。
五、給孩子一個真正“言語學習的課堂”
讓我們大聲說:“雖然我們的工作很繁重,但它仍然可以成為一種樂趣。雖然改革很艱難,但它仍然可以成為一種享受,只要我們用心去做,我們就能找到快樂的理由,我們要還學生一個真正屬于他們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