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兩關歷史塵埃中的寂野荒漠

今年跟隨拍攝四川的一家養蜂人,一路向西追趕花季,在盛夏時節到了大漠深處的敦煌。
一天,我和幾個收蜂蜜的商人約好一起去看陽關和玉門關這兩個傾慕已久的千年古關。
清晨時分,空氣微涼。車出敦煌向西南,沿著沙漠公路飛快地往青海方向馳去。一小時后,就到了著名的陽關。
古陽關的遺址——古董灘經歷了兩千年的大漠風沙,幾乎被吹散。陽關始建于漢代,如今地面建筑蕩然無存,只留下一條依稀可辨的陽關古道和孤立在一個小山包上的邊關烽燧。站在高處,俯瞰腳下的絲綢古道,東邊遠處是一片郁郁蔥蔥的綠洲,據說這就是暴利長智擒天馬獻給漢武帝的渥哇池。西邊遠眺,就是無盡的沙漠戈壁。
作為漢代邊關重要的關口,陽關扼守古絲綢之路的南道。自王維的“西出陽關無故人”和《陽關三疊》之后,陽關成了離別送行的代名詞。
汽車行駛在中午的沙漠里,酷熱干燥。一股股沙漠里特有的熱風,吹得人頭暈眼花。遠處的沙漠蒸氣氤氳,仿佛出現了海市蜃樓。不禁想到古人經由絲綢之路,長途跋涉的艱難:從長安到西亞的商業交易,往返最短也要一年。途中要經歷風沙、干熱、盜匪和無數關卡盤剝。

熱氣蒸騰之間,我們到了玉門關。
玉門關同樣始建于漢代,因為唐代王之渙一句“春風不度玉門關”而天下聞名。
玉門關的地面建筑還存有一個大土墩子,俗稱“小方盤城”,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處。相傳西漢時西域和田的美玉,經此關口進入中原。在這個破敗的土墩子背面和漢長城遺址之間,是一塊肥美的泉水濕地,在古代應該是水源地。令人驚奇的是,這片濕地身處沙漠中,歷經千年而不枯竭,仍然水草豐美,甚至有水鳥掠過。
唐代末期,因安史之亂,邊防部隊大量調回內地平叛,為防范匈奴人侵襲,將邊關一路回縮到酒泉和嘉峪關一帶。絲綢之路改由大北道,迎來送往了多少風流人物和販夫走卒的兩關從此關閉,中西文化、經濟的交流暫時落下帷幕。
交通
敦煌有飛往上海和北京等地的支線飛機,還有往返西安和蘭州的火車,交通非常方便。從西安去兩關可租敦煌市內出租車,價格約500元/天。
住宿
從敦煌到兩關可當天往返,住在敦煌即可。
氣溫
夏秋最好,瓜果梨棗都熟了,可以敞開肚皮吃。
其他
敦煌晝夜溫差較大,白天日曬嚴重,帶上長袖外衣,既可防曬又可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