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日梅
“一五”時期,以前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為契機,新中國開始了全面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之一,即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援建的156個建設單位為中心的、由限額以上的694個建設單位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156項工程”建設時期。中國提出要向現代化科學技術進軍,徹底改變中國科學技術的落后狀況,實現中國科學技術的騰飛。蘇聯援建的項目力求用現代科學技術徹底改造老式工業,并且武裝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技術改造過程。
為中國工業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前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填補了中國現代產業空白,建立了完整的國民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體系。由于一系列大型工業項目,特別是一批新型的、現代化設備的建成,使中國工業生產的技術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電力工業已建成高溫(510℃)、高壓(100大氣壓)熱電站,單機容量在2.5萬千瓦以上的發電設備已占全國發電設備容量的22%單機容量在1.2萬千瓦以上的發電設備則占到46%在煤炭工業中,援建的礦井設計采取合理的開拓部署,保證了采煤工作面、采區和開采水平的正常接續,風流通暢、運輸便利,采用長壁工作面開采,使用了康拜因(聯合采煤機)和截煤機;同時,礦井提升、排水、通風、壓風、大巷運輸、供電等,都采用了可靠的裝備,形成了配套的生產系統。在鋼鐵生產方面,各項經濟技術指標也都有突飛猛進的提高,有的突破了設計能力,有的接近或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機械工業能獨立制造大型精密磨床、重型礦山設備、蒸汽機車,全國形成幾十個機械制造系統,使機械設備自給率由建國前的20%左右上升到60%化工工業能生產聚氯乙烯、金霉素、丙酮等,使中國開始有能力自行制造過去依賴進口的高級染料、航空油漆、塑料、抗菌素、飛機輪胎以及特種橡膠制品等化工產品。
在生產工藝上,許多部門廣泛采用先進科學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生產能力。如推廣新的采鐵法,鐵礦回采率由60%提高到90%被90%的國營煤礦采用,提高了回采率;采用新的采油法,使玉門油礦的采取率由解放前的30%提高到1954年的60-70%從而使中國的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跨越了近半個世紀,許多部門達到了國際上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
另一方面,考慮到當時所處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在軍工等領域,國家傾向于推動追求尖端技術的技術進步,這樣必須進行大規模的技術引進。主要產業中的許多大型成套設備和工程裝置都是技術引進的成果;一些技術水平較高的新產業的形成和產業技術水平的飛躍性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大規模的技術引進。“156項工程”圍繞前蘇聯的技術引進大型成套設備,同時引進了這些項目的全部技術、設備和圖紙。1956年,隨著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制定了中國第一個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即《1956年-1967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擬訂的57項任務中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等一系列重要課題,其中最重要的有發展計算技術、半導體技術、自動化技術、無線電技術、核技術、噴氣技術等六大緊急措施。中國的新興技術也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并促進了新興產業的發展。
為中國工業化建設提供了設計力量
在經濟建設的起步階段,首先需要的技術支持就是基建工程的設計力量。“國家基本建設的合理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設計工作的質量。設計的質量和先進性,將關系到我國在今后一定時期內整個工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因此,加強和改善設計工作,在我國基本建設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而在這方面中國確實無能為力。1953年大規模建設開始時,全國總共只有78個設計單位,每個單位一般不足五百人。如此單薄的力量根本無法滿足中國全面恢復經濟和建設的需要。中國地質工作的技術力量薄弱,存在沒有正確的勘察設計就盲目勘探,以致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延誤時間等現象。于是,應中國政府要求,前蘇聯給予技術設計力量的支持。《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年計劃任務的意見書》提出要特別注意地質勘察工作,并決定“除以前派出的地質專家外,增派五十名地質專家去中國,工作期限在兩年以內,以幫助組織地質工作,進行地質勘探工作,并幫助進行中國地質人員的生產訓練。”
水利資源的利用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意義,但實現起來卻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技術問題。根據1953年5月15日簽訂的協議,前蘇聯決定派遣專家來中國,對解決總體利用黃河、漢水的水力資源問題,就現有資料給以鑒定,并幫助中國政府制定規劃勘測工作計劃。
在煤礦單項工程的設計中,援建的各個礦井、露天礦、選煤廠都有完整的成套設計。中國過去沒有專門的煤礦設計單位,缺乏項目或單項工程成套設計經驗。這時期,先后在北京、沈陽、上海、重慶、武漢、西安等六大區建立了煤礦設計院。中國的設計人員首先學習這些援建項目的成套設計,學習有關規程、規范、標準,結合現場資料組織設計。1953年中國政府委托前蘇聯列寧格勒礦井設計院就撫順各煤礦進行編制,同年12月前蘇聰提交了《撫順煤田總體設計說明書》。這些都對中國煤礦按正規程序建設,合理安排地質勘探、項目設計和施工組織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電力工業工程設計方面,遼寧地區的撫順、阜新、大連發電廠是由蘇聯電力工業設計院設計,后期由長春電力設計院負責完成的。
總之,通過“156項工程”建設,中國初步具備了對規模較大、技術復雜工業項目的獨立設計和組織實施的能力。
為中國工業化建設培養和鍛煉了技術人才
缺少科學技術人才是新中國恢復經濟和發展生產所面臨的一個嚴重的問題。建國初,中國的科技人才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不能適應建設的需要。據統計,到1952年底,全國總人口為5.75億人,其中科技人員僅42.5萬人,平均每萬人中不到7.5個;而42.5萬科技人員中,工程技術人員僅16.4萬人。大量前蘇聯專家和技術人員來華,對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急需的。據中國檔案材料記載,從1950年到1953年,先后來中國幫助建設的前蘇聯專家共計1093人。
為了實施“一五”計劃,前蘇聯政府派出了5個綜合專家組,另外派遣200名設計專家、50名地質專家來華幫助進行設計和勘探,并幫助培訓專業技術人員。
前蘇聯專家同中國技術人員—道,在生產技術領域為中國各行各業改進工藝、提高效率、節約成本、增加產量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武漢和包頭鋼鐵廠的設計中采用了當時蘇聯在鼓風爐和優選大型鐵礦方面的最新技術;1952年底,前蘇聯專家與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反復研究了日偽遺留的圖紙及資料,并對整個礦區進行了實地勘
察,徹底推翻了日本人認為撫順煤田不可能再查出新儲量的結論。為了配合工業化建設,培養更多的專業技術人才,當時在高等院校住教的前蘇聯教師近600人;到1956年,從俄文譯成中文的教科書約有1400種,中國派往蘇聯的留學生達7000余人,實習生5000人。
同時,前蘇聯專家在援建項目中通過講授技術課、現場指導工作、翻譯講解文獻資料等各種方式,向中國的干部、工人傳授知識和經驗。在援建的項目中,幾乎每個廠的廠長、總工程師以及技術骨干都在前蘇聯接受過專業培訓。可以說,“156項工程”是新中國首次利用國外資金、技術和設備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嘗試。特別是在“156項工程”建設中,前蘇聯所提供的技術、設備以及大批前蘇聯專家來華所傳授的技術、管理體制、思想文化,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提供了急需的技術支持。
利民鑄根基創新求發展
大連遼漁醫院前身是遼漁集團職工醫院,始建于1972年,曾經是一個連闌尾炎、疝氣之類的手術都不能做的企業醫院,在當地也只能起到“中轉站”和“療養院”的作用。然而,改革開放30年,遼漁醫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成功改制煥發青春
2004年5月12日,根據大連市體改委的要求,在院長任元和的帶領下,在沒有任何可借鑒的成功經驗情況下,成功創造出“全體職工人股自由、學科帶頭人和管理層相對多出資”、維護大局和所有參加改制職工利益的改制方案,使醫院平穩、順利地完成了改制。整個過程無一人下崗、無一人上訪,達到了職工滿意、企業滿意、政府滿意、社會群眾滿意的“匹滿意”良好效果。這種嶄新的產權制度改革模式,符合了國企醫院改制的科學發展觀,既避免了國有資產的流失,又使這部分醫療衛生資源得以服務社會、造福大眾,被眾多媒體譽為“任元和模式”。
快速發展是硬道理
改制后的遼漁醫院走上了一條快速發展的軌道。2006年初擴建住院樓和門診大廳,2005、2006、2007年三次擴建體檢科,2008年改擴建急診綠色通道,使遼漁醫院在規模上有了較大的發展;重新布局檢驗科,建立了布局科學合理、封閉規范的檢驗環境,受到大連市衛生局主管部門的高度評價;改造血液透析室,新的透析大廳能夠同時容納120名患者;先后投入400余萬元改善了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兩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的軟硬件條件,并成為甘井子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典范。截至目前,遼漁醫院已投入發展資金達到3500余萬元,總建筑面積達到兩萬余平方米,總床位數由原來的200張增加到300張,充分滿足了當地群眾和臨港裝備制造業聚集區的醫療需求。
準確定位服務社會
作為大連灣地區唯一一家綜合二級甲等醫院,改制后的大連遼漁醫院致力于打造一所“平民醫院”,努力為百姓造福。為此,醫院加強了門診隊伍的力量,實行掛普通號、看專家診的便民服務。門診大廳設有專職導診人員引領患者掛號、就醫、檢查。醫院還定期召開患者座談會及院外監督員座談會,認真聽取患者及家屬的意見及建議,持續改善醫療護理質量。近年來,醫院擴展了醫保服務范圍,相繼成為大連市7個區的醫保定點醫院,并連續幾年獲得大連市醫保先進定點醫院珠榮。醫院還定期開展健康宣教,把提高群眾的健康意識當成自己的責任,先后與各村聯手創辦了不同形式的醫療保險合作,使當地老年人享受到了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并首次繪制出了當地老年群眾的疾病譜。鑒于遼漁醫院在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IN流感等公共衛生事件中做出的貢獻,遼寧省紅十字會還命名其為“大連市紅十字遼漁醫院”。
伴隨著新醫改政策的實施,已經走在醫改前列的遼漁醫院,在對未來的規劃中確定了完善人才、設備、環境發展規劃,將逐步形成高素質人才群體、高競爭力醫院專科中心群體、高精尖醫療設備群體、高品位醫德醫風群體的“四高”格局,打造一所集醫療、科研、教學和預防保健為一體的較高水平的現代化綜合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