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穎 郭 宇
沈陽的鐵西工業區,經歷了近百年工業發展的風雨歷程,一直是國家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改革開放后,它以敢為天下先的創新勇氣。挺起了沈陽工業的脊梁,在艱難的跋涉中,創造性地走出一條老工業區改造與振興的中國式道路。
“共和國裝備部”曾創下五百多個“全國第一”
20世紀的日俄戰爭,將中國的東北地區淪為列強廝殺拼爭之地。日本搶奪遼東半島和長春至大連的南滿鐵路的殖民利益后,在奉天鐵路西側規劃工業區并投資建廠,旨在為其進行軍事和政治侵略服務的沈陽鐵西工業區由此形成。沈陽解放前夕,鐵西區的工廠由于生產設備及設施被拆賣和破壞,導致工人失業,企業極度蕭條。
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后,為支援全國的解放戰爭,以陳云為主任的沈陽市軍管會,將恢復和發展生產作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率先恢復發展了有色金屬冶煉廠、重型機械廠、化工廠、橡膠廠、造紙廠等生產戰略性物資的工廠。市委、市政府通過組織開展“護廠復工”和“獻納器材”等運動,使工業企業很快恢復了生產。同時還動員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獻計獻策,革新技術,增產節約,使工廠的生產能力迅速得以提升。在“后方多流一滴汗,前方少流一滴血”的口號下,鐵西區的工人階級為解放全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鐵西區以其擁有良好的工業基礎,成為國家重點發展建設的工業基地和國家工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五”期間,國家在沈陽投資的16.1億元中有11.1億元用于工業投資。在國家的694個限額以上大、中型建設項目中,沈陽占了26個,其中鐵西占了12個;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工程中沈陽就有6個,其中鐵西有3個,分別是沈陽第一機床廠、沈陽電纜廠和沈陽風動工具廠。由于國家重點建設的眾多工業項目在鐵西落地生根,使這個陳舊落后的老工業區重煥了生機,形成了新型機床、風動工具、電線電纜、通風設備、重型礦山設備、大型變壓器、高低壓開關、抗生素等一大批現代骨干企業,其技術和產品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二五”時期,國家繼續加大對鐵西工業項目的投資和立項。沈陽市近90%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坐落鐵西工業區,使區內工業企業的生產能力大幅度增強,迅速形成了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工業門類較齊全、大中型企業較集中、配套能力較強、產業基礎強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到1963年,國家裝備制造業的31類企業中,鐵西就擁有30類。
這一時期的鐵西區工業成就輝煌,創造了五百多個“全國第一”:第一臺皮帶式車床、第一臺離心式壓縮機、第一臺輪式拖拉機、第一臺220kV變壓器、第一臺鍛造擠壓機等等,不勝枚舉。其中裝備制造業就有三百多個第一,填補了多項國家空白,僅沈陽重型機器廠就為裝備新中國的工業貢獻了70個“第一”。鐵西區因此成為全國工業城市中規模最大、工業最密集的重要工業區域,是為我國能源、交通和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重要裝備制造產品的基地,擁有較雄厚的技術力量,具有吸收、消化、轉移先進技術的基礎。由于技術基礎雄厚,鐵西工業區通過橫向聯合以及中心城市的作用。發揮了轉移和輻射功能,對遼寧乃至全國一些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憑借雄厚的技術實力,鐵西工業區有力地支援了共和國的國防建設和全國各地的經濟建設,一些產品還遠銷國外。“三五”至“五五”期間,鐵西工業區以其自身發展繼續推進全國工業經濟持續增長,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和主要工業產品的供給,成為名副其實的“共和國裝備部”和“中國機床的故鄉”,幾十萬產業工人滿載榮耀和自豪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在改革中艱難跋涉成了“投資高風險區”
改革開放后,在計劃經濟時代發展起來的鐵西區國有工業企業,在體制機制和結構等方面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一是技術改造欠賬嚴重。由于長時期“重外延、輕內涵”,“重建設、輕改造”,鐵西的國有企業幾十年里一直在吃“一五”、“二五”期間建設的老本,有的企業連簡單的再生產都難以維持,老工業基地的作用逐漸削弱。二是企業組織機構不合理。鐵西工業區多數企業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廠,從主機到零部件都是在廠內封閉式生產,工藝專業化和零部件專業化水平低,影響經濟效益和技術進步。三是環境污染嚴重。企業有毒排放物直接進入居民區,破壞生態環境,危害著百姓的身體健康。四是布局不合理。區內不同行業的企業犬牙交錯,生產精密設備的企業與排放粉塵的企業相混雜,生產食品的企業與有污染的企業相毗鄰。工業區與居民區難分彼此,既限制了生產的發展,又影響了百姓的生活。五是處于“工(公)一色”狀態,即經濟結構“工一色”,工業經濟占全區經濟的90%以上,區內第三產業和社會事業發展緩慢;所有制結構“公一色”,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占99%,沒有建立社保體系,各項社會職能都由企業承擔,企業負擔沉重。
1986年初,沈陽市開始對鐵西工業區進行總體改造,重點改造電工、通用機械、機床、醫藥、化工四個行業。發展專業化協作生產,進行工業區、生活區布局調整,完善區內基礎設施建設。這一改造措施被列入國家“七五”計劃,沈陽市享受一系列優惠政策。在實施改造方案過程中,國家及省、市先后對鐵西區注入巨資進行項目投資和技術改造。從1986至1997年,工業區內共安排固定資產投資項目2250個,完成投資163億元。改造使優勢行業(包括機床、輸變電、通用機械、醫藥、化工等)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得到提高。為擴大開放,吸引外資,提高出口創匯能力,在這一時期的1988年,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開發區位于沈陽西南部,與鐵西區毗鄰,規劃建設總面積為32平方公里。1993年4月,國務院批準該開發區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享有沿海開放城市開發區的優惠政策。
然而,盡管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鐵西工業區改造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始終未得到根本解決,經濟效益無從產生。1992年,中國邁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步伐,國有企業從以往的放權讓利、政策調整進入轉換機制、制度創新的階段。鐵西區的國有企業已形成長期在國家計劃調配下的生存狀態,此時在被推向市場、轉制的進程中陷入困境,出現企業虧損、職工下崗的典型的“東北現象”。昔日機器轟鳴,熱火朝天,道路兩旁工廠密集的鐵西北二馬路被稱為“虧損一條街”。90%的國有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五百多億元的存量資產閑囂: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高達90%,負債總額達260億元。這一系列的數字讓鐵西區舉步維艱。因30萬產業工人中有13萬人下崗,鐵西區被揶揄為全國最大的“工人度假村”。社會保障體系缺失,社會事業發展落后,環境破敗,第三產業蕭條,職工生活困難,上訪頻繁,致使鐵西區一度成為投資高風險
區。面對“不改等死,改是找死”的險境,鐵西工業區出路何在。唯一的出路是殺出一條血路,唯一的希望是闖出一條新路。
在振興戰略推動下邁向世界級裝備制造業基地目標
進入21世紀,加快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成為我國新世紀新的發展階段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對沈陽而言,鐵西興則沈陽興。振興裝備制造業“全國看東北,東北看遼寧,遼寧看沈陽,沈陽看鐵西”,鐵西區肩負重任。總結過去十幾年來的經驗和教訓,沈陽市委、市政府深刻認識到,鐵西區要想盡快走出發展瓶頸,創新是根本出路,只有創新體制機制,尤其是創新政府管理模式,沖破傳統體制的束縛,才能激發鐵西工業區的活力。
2002年6月,沈陽市作出將鐵西區與緊鄰的國家級開發區——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合署辦公,組建鐵西新區的重大決定,賦予新區市級經濟管理權限。臺署辦公使兩區優勢得到發揮和互補,從而產生出“1+1>2”的效應。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有了鐵西老區的產業依托、技術工人依托、文化積淀依托;老區有了開放、做大的出路,提高了內在聚合力和對外吸引力。
整合后的鐵西新區確立了“全面開放、活化資源、打造環境、產業升級、完善功能、強化管理”的24字發展思路,對國有裝備制造業進行戰略重組與升級。2007年1月,沈陽市又將鐵西區與面積356平方公里的省級開發區——沈陽細河經濟開發區整合,使鐵西工業區總規劃面積由過去老區的39.4平方公里擴展到484平方公里,用于發展工業的面積為444平方公里,極大地拓展了工業發展空間。區委、區政府重新定位新區的功能布局,在鐵西老區發展現代服務業,開發區發展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現代工業和建設教育研發基地。合署辦公后實施的企業“東搬西建”戰略,是鐵西區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型產業的一大創舉。它不是企業簡單的位移,而是對老工業基地進行系統、整體、協{周和徹底改造的獨特舉措。通過企業大規模搬遷,利用老區和開發區的土地差價,籌措了142億元改造資金,償還了35億元的職工內債,使企業在新的起跑線上獲得資本,輕松上陣。在“東搬西建”過程中,引導企業走向專業化生產的整體性改造,解決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重大問題。以北方重工沈重集團、沈鼓集團、北方重工沈礦集團、沈陽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等裝備制造業重點企業為核心,利用“東搬西建”,整合中小企業的優良資產向優勢企業集中,促進重點骨干企業做強做大。建設鑄鍛工業園,把區內企業的鑄造、鍛造從原企業撥離出來進行集中建設,形成新的主導產業,此舉成為全國首創。同時還實現了企業主輔分離和問題企業徹底退出市場。
企業“東搬西建”后,鐵西區在老區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實現了城市功能結構的重大調整。城區環境得到極大改變,工人家庭住房條件得到改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體系得到完善。利用“東搬西建”籌集的改革成本,區內所有國有企業及國有懷抱集體企業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實現了100%參保;集體企業及已轉制的原集體企業養老、失業保險全部參保,逐步推進醫療保險或城市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在全國率先成立了國有企業離退休職工社會化管理中心,60多家國有裝備制造企業的4萬多名離退休職工實現了社會化管理。
鐵西區的工業以裝備制造業為主,建設裝備制造業聚居區是省市關注的重點龍頭工程,在鐵西區建設世界級裝備制造業基地成為未來幾十年的國家級戰略。為此,鐵西區在開發區西南部規劃了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把機床集團、沈鼓集團、沈礦集團等裝備制造重點企業搬遷到這里,擴大了企業發展空間。
經過幾年的拼搏實干,鐵西區的裝備制造業已形成了獨有的五大比較優勢:一是產業聚集優勢。經過幾年的調整改造,鐵西區的產業集聚效應已經形成。在鐵西占地70萬平米以上的企業已有8個,占地30萬平米左右的企業在15個以上,基礎產業集群數達到450戶,這種大企業的高聚集度,基礎產業的高集群度,在國內外都是沒有的。二是重大技術裝備制造優勢。在我國裝備制造業分類的七大類中,鐵西區有四大類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在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國家重點工程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選擇,如數控機床、通用石化裝備、輸變電裝備等處于霸主和主導地位。三是國內行業領軍企業的引領優勢。鐵西區已形成一批國內領軍企業,并具有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制定能力和國家該行業的技術引領能力,如沈陽機床、北方重工、沈鼓、沈變、遠大、沈冶金機械等近十戶企業。四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優勢。鐵西區已具備重大技術裝備的研制能力,在國家支持的16個裝備制造業重大專項中,鐵西區有百萬噸乙烯壓縮機、特高壓變壓器等十余項重大技術裝備填補國家空白。五是區位和政策優勢。裝備制造業聚集區是遼寧省的重大建設規劃——沈西工業走廊的東部起點,處于遼寧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區,距營口出海口不到百公里。享有國家級開發區、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國家雙示范區”和遼寧省“五點一線”的優惠政策,沈陽市還積極爭取將鐵西先進裝備制造業聚集區產業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
為了總結和推廣鐵西區的成功經驗,把鐵西區調整改造工作進一步引向深入,同時為其他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示范和借鑒,2007年6月9目,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授予沈陽市“鐵西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暨裝備制造業發展示范區”稱號。這使鐵西工業區的發展站在了新的起點上,它將繼續努力奮斗,向建設世界級裝備制造業基地的目標邁進。到2012年,鐵西區的裝備制造業總產值要達到3000億元,要建超百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和世界級企業。
目前,鐵西區已確立了老區、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學工業園、冶金工業園、出口加工區“五區聯動”、合力發展的格局。按照沈陽市委、市政府走國際化、市場化道路的要求,鐵西區將繼續堅持外引內育,即高舉“雙示范區”這塊金字招牌,千方百計吸引世界500強企業、跨國公司總部及南方優勢企業向鐵西工業區聚集,引入資金、技術、人才和觀念;同時把區內已有的企業做大做強。
在新的發展時期,鐵西區繼續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意識,集中力量啟動五大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即公共制造平臺、公用研發平臺、金融服務平臺、現代物流平臺、人才培養平臺。五大平臺建設是一種創新,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軟件;既服務生產,又服務生活;既關系企業發展,又關系人才引進。鐵西區將建好這五大平臺作為孕育世界級裝備制造業航母的重要環節,全力建設國家世界級裝備制造業聚集區。2009年,在沈陽市的部署下,鐵西區現代建筑產業園開工建設,項目投資接踵而至,取得了不俗的業績。產業園的建設是對建設世界級裝備制造業基地的有效補充和積極促進。
一路走來,鐵西工業區在承載了太多艱辛的同時,又讓自己收獲了豐碩的果實。2008年,鐵西區成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18個典型地區之一,同年還獲得聯合國全球宜居城區示范獎;2009年,鐵西區一躍發展成為東北第一經濟大區。德國魯爾、美國銹帶工業區調整改造用了幾十年時間,而鐵西區只用了5年。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性格鑄就鐵西精神。如今,和諧鐵西呈現出經濟建設突飛猛進、工業企業重獲新生、職工群眾安居樂業、城區環境綠靜美安、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的局面。兩區合署辦公、企業“東搬西建”的改革舉措不僅為振興老工業基地闖出了新路,而且找回了屬于自己的驕傲。鐵西工業區終于實現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