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我們正在邁向富裕的小康社會,生活質量的問題必然提到我們的議事日程上來。生活質量的問題涉及物質生活的標準、價值觀以及社會條件等各個方面。瑪莎?努斯鮑姆和阿瑪蒂亞?森主編的《生活質量》(龔群、聶敏星、王文東、肖美、唐震煊譯,龔群審校,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思考的一個范本。《生活質量》是一次以此為主題的國際會議的論文匯編。這部杰出的論文集的撰稿人云集了國際學術領域里最活躍的經濟學家和哲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全美女哲學家協會主席瑪莎?努斯鮑姆、哈佛大學哲學系教授托馬斯?斯坎倫、克里斯蒂娜?庫斯哥阿德、希拉里?普特南、加拿大著名哲學家查爾斯?泰勒、牛津大學著名教授G.A.柯亨、普林斯頓大學著名教授邁克爾?沃爾茨、英國皇家學院院長奧羅拉?奧內爾、荷蘭經濟學家范?普拉格等。這些論文代表了國際學術領域的高水平。
以往對生活質量的評估往往直接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作為衡量的標準,這樣的標準在制定公共政策時仍然被廣泛運用。本論文集的基本觀點全面挑戰了這一不完善的評價生活質量的標準。阿瑪蒂亞?森所提出的功能性活動是一個得到廣泛響應的方法。阿瑪蒂亞?森認為,同樣的物品或商品對于不同的人,將會起到不同的作用。一個人所過的生活可以看作是所做的各種事情和各種存在狀態的一種組合,它們可以被統稱為功能性活動。因此,社會不僅要注重社會財物分配的平等性,同時也必須意識到對不同的人所具有的功能的不同,如對健康人與殘疾人所起的作用的不同。阿瑪蒂亞?森的概念是否可以替代GNP標準?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與生活質量相關的不僅有物質生活的標準問題,還有什么使生活變得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即什么樣的生活是好生活的問題。這個問題即是以什么觀念標準來衡量民眾的生活質量。如,是否應該注重傳統標準,傳統標準中的哪些因素對于好生活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是否可以站在一種全球普遍性的價值立場上來看待傳統觀念?一方面,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國家對于生活質量的概念有著從各自傳統觀念出發的不同的理解;但另一方面,全球相當多地區的大多數傳統包含著不公正甚至壓迫的成分,這些東西根深蒂固。如果不以一種更具批判性和普遍性的方法來考察人們的功能性活動,往往很難發現對那些不平等展開批評的基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使得哲學家的視野在探討生活質量時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邁克爾?沃爾茨、查爾斯?泰勒等人關于客觀性與價值觀的論文,提出了在評價生活質量方面的發人深省的哲學問題。
生活質量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與社會條件相關的問題。即什么樣的社會環境是使得我們的生活成為好生活的條件?這個問題同樣也是一個范圍廣泛的問題。其中,影響廣泛的問題有貧困問題和醫療問題,貧困問題涉及社會的不平等,而醫療問題則涉及資源的分配以及病人的能力恢復等問題。這些都在書中給予了關注。
生活質量問題是一個全面性的問題,增加社會物質財富是好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如果社會觀念,尤其是許多陳舊的觀念得不到改變,許多社會弱勢群體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就仍然得不到改善。如在當代世界范圍內,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并不低,但對待婦女的傳統觀念不改變,世界許多地區婦女的生活就不會改善。因此,生活質量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社會正義的問題,一個如何使得任何一個國民的生活享有尊嚴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的不平等性、貧富差距的擴大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安定與和諧發展的重要問題。弱勢群體的生活質量問題不僅在于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需要保障,而且在于他們生存的社會尊嚴需要得到尊重。這表明,社會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是同等重要的問題。社會的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而且是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以及社會精神文明的全面發展。在這個意義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也就是一個全面關注人民的生活質量的問題。要提高我國國民的生活質量,不僅需要經濟的改善與發展,同樣需要關注社會不平等等社會公正問題,以及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關系的和諧發展問題。
(作者:邢雁欣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生,北京 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