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艷 劉 娟 趙宗慶
(1、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公路工程質量監督站 2、黑龍江建通公路工程監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有關部門組織了大量的檢查及專項治理,制定了市場準入和清出等機制,但因“信用缺失”導致的工程粗制濫造、隨意撤換主要監理人員、違反國家強制性標準、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等不守信用行為屢禁不止,這不僅嚴重影響工程質量安全,而且嚴重制約交通監理行業的健康發展。
監理企業能完全恪守誠信嗎
工程監理“市場化、社會化”的發展趨勢是必然的,作為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就必然要按市場游戲規則行事。而市場不僅存在規矩,也是有“潛規則”的。面對眼前的利益,監理企業能完全恪守誠信嗎?
當前,十幾家甚至幾十家監理單位競奪一個工程標的的場面屢見不鮮。無序競爭既不利于監理企業的健康發展,更不利于監理市場所倡導的公平、公正、有序的推行和落實,也是滋生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無序競爭在增加招標工作量及復雜程度、增加監理企業經營投入資本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長了監理企業諸多不誠信的行為。監理作為一個特殊行業,在我國起步較晚,在行業管理及機制的完善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能簡單套用市場經濟法則,嚴防無序競爭導致監理企業發展后勁不足,危害交通工程建設質量,制約管理水平的提升。
動態誠信鑒定和考核措施是新課題
誠信最終體現在個人的行為上。鑒于當前交通監理從業人員隊伍多,人員流動性大,專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個人職業道德水準更是良莠不齊的現狀,給監理企業的誠信建設和監督管理帶來了不小的難度和全新的挑戰。筆者認為,嚴格監理從業人員的選拔,設置適當的執業準入資格標準,采取科學有效地動態誠信鑒定和考核措施是監理企業誠信建設面臨的新課題。
監理企業對外誠信形象的樹立,應根植于企業內部每位職工誠信意識的養成。職工素質的高低,對誠信理解程度的深淺直接決定了監理誠信工作能否真正落到實處。有少數監理人員不經過崗前專業知識、職業道德教育的培訓就邊干邊學,等到干不下去了甚至是出了紕漏,還可以換個項目繼續混下去、甚至繼續為害一方。對其個人或許損失不大,但對于工程的有效控制、監理單位形象的損毀造成的后果卻是危害極大。對此,筆者認為,誠信建設的方向應該更加注重微觀和直接性,從行業管理上可以對監理單位的行為作出硬性規定和要求,但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具體監理人員的一言一行上來。
監理企業講誠信,首先要確保人的誠信,要承諾不在監理從業人員的組成上以次充好、弄虛作假;要嚴格監理從業人員的選拔和錄用,可以參照工程招標準入制和清出制,建立監理企業內部監理人員動態資質考核機制和信譽考核機制,對不符合監理從業資格條件的人員予以淘汰;對符合條件的,達到哪個層次就放在哪個層次上工作;要發揮監理行業協會的平臺作用,加強交流、互通信息,逐步在監理企業內部推廣并健全完善監理人員從業情況電子檔案,通過公開、透明監理人員從業信息。
與此同時,監理企業應該自覺地將誠信建設納入本單位精神文明建設的范疇,打造誠信企業文化氛圍,有意識將誠信建設陣地前移,把好監理人員的從業關、上崗關。
評價難成為誠信建設的薄弱環節
在推進“市場化、社會化”監理的過程中,計劃經濟時代的陳舊觀念和傳統意識還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一定的影響,為此,對監理誠信標準的評判人為因素多,科學依據少,量化水平低,評價爭議多。評價難使監督成為監理企業誠信體系建設的薄弱環節。
標準不統一、概念不明確,必定導致執行起來動作不協調、方向拿不準。在實際工作中,業主、監理、施工單位三方由于各自代表的利益不同、職權范圍不同以及掌握信息情況的不對稱,對誠信的理解也客觀存在偏差。
就監理企業而言,誠信建設應體現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業主的誠信。監理單位的選擇,是業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力,付出艱辛勞動的結果。監理單位應嚴格按照投標承諾,從專業技術人員、主要試驗儀器設備、關鍵工程的控制程序等方面滿足工程的需要,并確保將誠信貫徹始終,不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搞關鍵人員、設備的“掉包計”,更不能與個別懷有不良目的的施工隊伍竄通一氣,欺騙業主,以犧牲工程質量、浪費寶貴建設資金為代價謀取個人私利,要通過監理切實有效的工作贏得業主的信任和贊譽,增加企業誠信度;二是對施工單位的誠信。監理不是監工,從實現工程質量、進度目標上來講,監理與施工單位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緊密關系,監理應發揮自身技術和管理優勢,在嚴格監理的基礎上,強化主動、超前服務意識,做到在嚴格施工程序上不打折,在關鍵工序處理上不含糊,在維護業主、施工單位正當利益上不偏私、不徇情。對施工單位一視同仁,恪守監理職業道德,以全過程的科學監理、全方位的優質服務贏得施工單位的信任和尊重。
對監理誡信度的測評、業主、施工單位最有發言權。但由于各自不同的角度,可能會作出截然相反的評價。不能離開社會環境及工程本身孤立地評價監理誠信度的問題,既不能認同監理“聽話”就是誠實信用的看法,更不能接受“好說話”就是“好監理”的說法。
[1]王舒懷.建設監理之惑[J].人民日報,2008-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