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諾敏
(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經濟管理系,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建設社會主義新牧區,既是解決增加牧民的收入,發展牧區經濟的現實需要,又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內蒙古建設社會主義新牧區的好壞關系到我國的民族團結、生態穩定與邊疆穩定。
“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是指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牧區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具體內容如下:一是增加收入,發展經濟。這是社會主義新牧區建設的首要前提;二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潔、村屯綠化等;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要辦好義務教育,要實施醫療,要加強牧區養老和貧困戶的社會保障,要統籌城鄉就業,為牧民進城提供方便;四是,提高農牧民素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新農牧民精神文化生活;五是,加強村、嘎查級自治組織建設,引導農牧民主動有序參與鄉村建設事業。
SWOT分析是一種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的方法。S(Strengths)指組織內部條件優勢、W(Weaknesses)是組織內部條件的劣勢、O(Opportunities)則指外部環境所提供的機遇、T(Threats)為外部環境所存在的威脅。本文將采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內蒙古社會主義新牧區建設的內部條件優勢與劣勢,外部環境存在的機遇與威脅。
優勢(S)
區位優勢。內蒙古地域遼闊,外與俄羅斯、蒙古兩國接壤,邊境線長達4200多公里,有滿洲里、二連浩特等對外開放口岸,是我國向北開放的前沿陣地;內與東北、華北、西北八省市區為鄰,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要地和投資熱土。
資源優勢。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豐富,素有“東林西鐵、南糧北牧、遍地是煤”的美譽。一是草原資源優勢。全區草場面積居全國五大牧場之首,總面積達8700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6800萬公頃,占全國可利用草場面積的1/5以上。得天獨厚的草原資源孕育了一大批綠色無污染的農畜產品,誕生了一系列以乳、肉、絨制品為主的知名品牌。二是能源資源優勢。內蒙古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全區已探明的礦種有135種,其中煤炭資源居全國第二位;石油資源總儲量超過30億噸,原油年產量100萬噸以上;天然氣的蘊藏量巨大,鄂爾多斯盆地天然氣決儲量11.14萬億立方米,其中蘇里格氣田是世界級的整裝氣田。三是旅游資源優勢。內蒙古的草原、沙漠、森林、湖泊、古跡、民俗六大奇觀別具一格。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民族特色的達來諾爾、哲里木大青溝等自然保護區,旅游勝地昭君墓、成吉思汗陵以及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阿斯哈圖石林、鄂倫春的嘎仙洞、阿爾山的溫泉、阿拉善的別有用心楊林以及呼倫貝爾、錫林郭勒大草原等每年都吸引著數以萬計的國內外賓客。
劣勢(W)
基礎建設薄弱。由于地域遼闊、地廣人稀,農牧民居住分散等特點,加之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牧區水利、交通、通訊、電網、村莊建設等生產生活設施落后,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較差。許多農村牧區人畜共住、共飲現象普遍存在。生產和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更是鳳毛麟角。牧區的醫療、教育、文化、科技服務設施相對匱乏,廣大牧民看病難,子女上學難,以及牧業生產的科技推廣有一定的難度。
畜牧業結構不合理。牧區生產經營粗放,經濟結構單一,第二、三產業不發達,基本上還是傳統的放牧畜牧業,靠天養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畜牧業內部結構中草業結構和蓄群結構不合理,畜群結構和品種結構不合理,長期以來,畜牧業的發展主要依靠牲畜頭數的增長來實現,品種改良、畜群結構的優化等新型的增長方式由于牧民重頭數、輕效益的經營觀念和技術接受能力差等原因影響了畜牧業經濟效益的快速提高。
畜牧業產業化過程中龍頭企業的帶動模式單一。目前,內蒙古牧區大多數牧民和龍頭企業的關系中牧戶處于從屬地位,談判能力低下,信息溝通不暢,無法合理分工蓄產品加工、銷售領域的利潤,往往被龍頭企業分割較多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牧民的生產積極性,不利于產業的穩定發展。龍頭企業方面,規模小,實力不強,企業經營戰略不明確。如果在市場競爭中出現失敗,則對牧戶可能造成更大的風險。內蒙古龍頭企業中除了伊利、蒙牛、鄂爾多斯等企業規模較大,勢力較強以外,其它大部分企業規模小,勢力不強,影響了畜牧業產業化發展。
機遇(O)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內蒙古牧區經濟市場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運行機制和廣闊的需求市場,市場化程度主要表現在產品市場。專業畜牧業產品市場方面,全區建成了達拉特羊絨市場、土木爾臺皮毛市場、呼市白塔皮毛市場、濟寧皮件一條街、呼市毛絨一條街、錫林浩特牧民一條街、通遼余糧堡牲畜市場等一大批大型的溝通城鄉的市場。使牧民的生產直接面向市場,參與競爭,畜牧業商品經濟逐步活躍起來,遍布城鄉的集貿市場連同牧民流通隊伍擔負起畜產品流通的重任。
國家實施對外開放、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戰略,為內蒙古社會主義新牧區建設提供了良好機遇。內蒙古牧區30年來,與全國一樣,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發生了顯著變化,取得了重大成就,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牧區和小康牧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內蒙古西部“呼包鄂”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異軍突起,2007年,內蒙古東部地區正式納入國家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范圍,使內蒙古東部地區大發展如虎添翼,大力支持東部各盟市積極與東北三省在產業、基礎設施等方面進行對接,融入東北經濟圈。這些帶動了內蒙古偏僻牧區與城鎮和其他地區之間的商品流通,思想交流提供了物質條件并加快了科技的投入與轉化,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科技動力。
威脅(T)
牧區自然條件惡劣,特別是草原退化沙化嚴重,生態環境惡化是社會主義新牧區建設的最大障礙。內蒙古草原總面積近8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五大草原之一。是中國北方重要的草原資源和自然生態屏障。但是全區草原“三化”面積已經占草地總面積的62.43%,比80年代增加了約30個百分點。并且草原“三化”面積正以1.45%的年均速度擴大。沙塵暴發生日數平均頻數在20世紀60年代最高,90年代低,進入21世紀又有所增加。沙塵暴的發生頻率增加導致草原沙漠化更嚴重,由于草原生態惡化,草原上的眾多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湖泊水量減少,水土流失加劇,草原生產力明顯下降,牧草質量降低,產草量下降,直接影響了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另外,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近年來草原降水量大幅度降低,造成干旱、沙化現象。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為牧區經濟發展帶來了更多的競爭壓力。我區的市場經濟與發達的市場經濟國際以及東南沿海地區相比,仍然存在很多問題。近幾年雖然興建了很多批發市場、生產基地,但是相當數量的專業市場和生產基地所在地既無產品、又無資源,也形成不了集散中心,有的地處偏遠地區沒有專業市場和生產基地,不能將畜產品銷售出去。另外,市場規則未建立,市場秩序表現不良,商品價格方面大打價格戰,有的商品流通中間環節太多,層層亂收費、亂加價,使商品價格偏離了自身價格,造成市場秩序混亂。尤其是牧區市場分割、行業壟斷、地區封鎖現象較為突出,阻礙了專業市場作用的發揮。
西部開發戰略下雖然畜牧業經濟獲得了較好的發展,同時帶來負些面影響。如,道路建設、礦產開發、旅游開發和城鎮建設等過程中,不加以注意就會加劇自然環境的惡化和生態系統的破壞,從而影響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以上分析,內蒙古社會主義新牧區建設抓住機會、努力開發同時要早發現威脅、規避威脅,發揮優勢,消除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劣勢。
[1]內蒙古社會主義新牧區建設調查研究之一,前言,2008年第2期.
[2]徐蒙生.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障礙因素分析,內蒙古統計,2007年4月.
[3]社會主義新牧區建設面臨的困難及對策研究,課題組,理論研究,2007年5月.
[4]宋小琴.關于內蒙古新牧區建設幾個重要問題的思考,內蒙古農業科技,2010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