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剛
(南昌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中國經濟正以每年近10%的增長速度向前發展,而隨之而來的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據《中國百姓藍皮書》中公布的數據:我國現階段城市化水平為33%,指標表明我國城市化的列車已駛入快車道,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預測表明,到2020年中國城鎮化水平將達到50%甚至更高。
1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近年來,我國的城市規劃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總體來看,城市規劃及建設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急需解決。
1.1 盲目拔高城市的定位
主要表現有:盲目爭建國際化大都市;盲目爭建CBD(中心商務區);盲目追求高層建筑;盲目建設大量城市雕塑。以上盲目的做法其實是城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成熟的表現。
1.2 缺乏權威性和嚴肅性
一些領導為了撈取“政治資本”,使得城市規劃多是因為人為因素而改變,缺少嚴肅性。在我國許多城市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即一換屆,一換領導,規劃馬上就變。而且這種規劃改變往往是以領導者個人的意志為轉移。而且這些規劃改變往往過分重視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極大地消耗了城市資源,影響了城市的發展速度和質量。
1.3 規劃體系不夠完善
目前,不少城市只編制了城市總體規劃(功能分區),近期建設規劃缺乏指導和安排城市有序建設的有力措施和政策,城市建設沒有依據.操作性不強,從而造成城市規劃建設局面混亂。另外,許多城市的控制性規劃、詳細性規劃、城市設計及其它系統專業規劃覆蓋面不夠,規劃體系建立地不夠完善。
1.4 缺乏地方特色
目前,我國的城市規劃建設還存在一種“怪”現象,城市不問大小,規劃地區不問東西,都強調“大綠地、大草坪、大水面、隔離帶、大廣場”等121號,一提口號,給人的感覺往往是都是那么幾句,內容也差不多。但實際上,全國各個地方干差萬別,大城市和小城市面臨的情況也各不相同,所以各地的城市規劃也應該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如北京故宮、江南園林都是鐵證。
我國目前正處于城市更新改造的高峰時期,更新改造的任務繁重,保護的任務更加艱巨,如何處理好更新與保護的關系?如何保護城市的特色?如何使城市的歷史遺存不在我們手中消失,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也是必須用行動加以回答的問題。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2.1 應提倡適度“跳出主城行政區域范圍,在其更大的周邊緊鄰城鎮圈范圍內來解決城市發展方向問題”的思路,并充分研究旅游和生態農業等產業發展趨勢、發展速度和城市空間發展方向的動態關系。
2.2 在研究和確定城市發展定位問題上。應富有更強的超前性和預見性。
2.3 城市建設用地的選擇,以尊重場地精神為原則,盡量減少人為土方量,保護土地的自然形態。采用不規則的自由形態,而不是方方正正的用地邊界。這種形態如同太極圖中的“天一地一人”合一,陰陽互補相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諧共生,從而使人與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大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須組織一個由方方面面人士參加的結構,共同實施對城市總體規劃實施的監督,并且十分具體地分解城市總體規劃的各項工作,將城市總體規劃各項工作都納入監督的視線。
3.1 采用先進的規劃理論和方法
首先,借鑒國內外成功的城市更新與保護的方法、理論、經驗和教訓,兼容并蓄,取長補短。更新要堅持有機的更新,保護要多層次、分類的保護。在城市更新與保護規劃中要提倡公眾參與,真正體現以“民”為本,體現公共利益,體現出規劃的社會可接受性,避免造成失誤。其次,規劃要處理好近期和遠期的關系,一定要體現一貫性、歷史性、長遠性、超前性。在制定城市更新與保護規劃時,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體現有機更新、特色保護的原則。
3.2 城市更新改造
首先,城市更新要堅持有機更新的原則,追求自然與和諧,保留城市發展歷史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延續城市的文脈,保護城市的特色。在城市的更新改造中要注意保留下城市在各歷史時期的典型建、構筑物。以留下城市的發展軌跡,留下人們的記憶,保留城市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增加可識別性。其次,城市更新改造不應只是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應采取多種形式,因地制宜。處理好更新、保護和利用的關系。老城區更新改造的重點之一是基礎設施,水、電、氣等系統,這是保證被更新區充滿活力的基本條件,也是滿足人們現代生活需要的保證。再次,在城市更新中要注重發掘城市的內涵和價值,充分釋放其歷史和文化的價值潛能,激發舊城的社會活力。
城市規劃管理要面對城市中的所有系統、部門、組織乃至個人,規劃的實施要通過他們的建設行為和括動來實現。規劃管理部門必須通過探索各種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來引導建設者行為,管制各類建設活動,因此僅僅依靠行政手段是很難充分奏效的。目前,由于以權代法、行政千預而造成違反規劃、破壞規劃的現象有一定的普遍性,城市規劃得不到應有的實施,管理的約束力不夠,總的來說規劃實施還缺乏有效的手段。為了改變目前城市規劃實施不盡人意的狀況,必須改變過去單純依靠行政手段的方法,探索更為有效的手段。城市規劃管理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都表明在行政手段的基礎上,最關鍵的問題是要建立法制化的核心手段,按照法律法規所規范的方式和程序進行管理,同時還需要佐以經濟調節、協調談判等輔助手段。
法律手段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在市場經濟不斷發育的今天,政府管理公共事務走依法行政之路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和選擇。在城市規劃的制定、實施、監察全過程的各個方面,行政管理的各項工作都必須納入法制的軌道城市規劃的實施管理實質上是對建設行為的一種社會調核。規劃要得到切實執行,就必須把規劃管理這種社會調整提高到法律調整的高度,也就是要使規劃法制化。使編制的規劃成果具有“明、肯定、有國家強制力作保障”這樣的特征,通過法律手段的強制力來保證規劃的實施。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只有經過法定程序批準的規劃,只有按照法定程序公布的規劃才能在管理實踐中得到運用,才能成為規劃管理決策的依據。
經濟手段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規劃的實施和城市的開發建設,是存在于規劃管理部門與開發者之間的一種聯動機制。一方面,城市規劃管理要直接面對開發者的經濟利益問題;而另一方面,城市規劃恰恰又是必須考慮城市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和綜合利益的。在某些時候,局部地段的開發和改造,如果沒有相應的實施機制,就難以要求和約束開發者承擔其義務和責任之外的職責,城市規劃難免陷于局部效益或短期效應的尷尬、被動中。
談判、協議手段城市規劃實施管理不僅是一項技術活動,也是一項社會經濟活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促進規劃的實施,既保證公共利益,又保護開發者應得利益,在城市規劃實施管理實踐中應逐步引入談判、協議手段,借助干這種輔助手段,平衡各方利益,達到最大的綜合效益。在實際操作中,城市規劃部門通過協調,可將量化成為一定貨幣數量的利益通過協議形式加以明確。但目前法律并未賦予規劃部門這種權力,對經濟利益的評估確定,以及協議的法律效力等,都有待進一步明確,也需要對談判和協議的行為賦予明確的地位并建立相應的規范化程序。
只有找出規劃設計的問題所在,然后再去解決它,這樣才能更好的完善城市規劃,希望通過以上的論述可以給城市規劃帶來有益的影響。
[1]郝娟.西歐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M].天津大學出版社.
[2]徐巨洲.理性看待中國21世紀城市發展[J].城市規劃.
[3]唐子來.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城市設計控制[J].城市規劃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