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華 尹曉波
(大連都市發展設計有限公司,遼寧 大連 116000)
西方發達國家城市規劃編制重點一般可以劃分為六個階段:注重物質空間的規劃,注重經濟發展的規劃,注重環境保護的規劃,注重社會公平的規劃,注重生態建設的規劃和注重文化特色的規劃。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較西方發達國家約滯后二至三個階段,即大致處在以物質空間規劃為主,開始注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規劃的時期。城市生態住區發展規劃的關鍵主要在于傳統城市住區規劃編制理論與方法的突破和創新,順應全球化和國家政治、經濟制度的轉型,對城市生態住區規劃編制理論和方法的創新嘗試,即:使城市生態住區規劃編制理論與方法的社會、經濟、自然和諧導向明顯,公眾參與、參與式規劃、基層規劃和綜合規劃成為現代城市住區規劃的理念。經過近年來實踐的總結,具有可操作性的城市生態住區發展規劃步驟包括:
城市生態住區規劃中研究城市發展條件的視角不可停留在城市住區自身基礎分析上,應對社會經濟宏觀背景以及城市區域環境充分關注;在城市住區發展規劃中,不僅需要分析城市住區自身的優勢與劣勢,而且應該以寬廣的區域視角,分析面臨的挑戰,從而發揮自身潛力,規避發展對住區環境保護的風險。
長期以來,我國城市住區規劃以建筑空間為主體,城市住區生態與環境因素一直沒有被置于應有的地位。從生態的角度探討城市住區發展,可借助城市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原理,運用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理論,基質、斑塊和廊道測度景觀元素的形狀、大小、數量及其空間關系,構建城市景觀生態結構單元,從而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各項用地與建設做出更為合理的安排。同時,重視城市住區生態文化構建,在全球化的世界,社會的發展與變遷、文化的擴張與交融成為當前城市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擁有一個安全文明、平等開放、積極向上的城市住區環境和文化氛圍對每個城市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地位均具有重要意義。
住區環境是城鄉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住區環境的建設,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城鄉環境的健康發展,關系著社會環境的文明、進步;從環保的角度,住區環境的質量,影響著城市區域周圍自然環境的環保水平,關系著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建立形成一個相對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保障和監督城市住區生態建設的順利進行,用于引導城市住區向生態和諧,環境優美,居民安逸,精神愉悅方向發展;對新建城市生態住區發展制定勢在必行。
城市生態住區作為新世紀住宅建設的方向,其規劃應建立在跨學科、多方面專業知識綜合的基礎上,住區總體規劃與建筑設計、園林設計、城市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社會學、歷史及相關學科相結合。從住區能源系統,水環境系統,氣、聲、光、熱環境系統,綠化系統,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系統,綠色建筑材料系統等多系統入手,建設具有節約資源,降低能耗,減少污染,提高居住室內環境質量等性能的生態型物質環境,同時充分考慮住區生態文化環境建設。因此,城市生態住區建筑規劃,需要采用多學科專家的合作設計,并使每位成員都想到可持續發展設計的目標,各學科專家共同探討進行綜合規劃。
城市生態住區規劃需要多學科“融貫的綜合研究”,各學科的出發點都是充分考慮住區內居民——建筑——環境——社會關系的和諧,在可持續發展原則指導下,提高人居環境的質量,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住區將自然因素融入整體景觀環境,運用綠色科技實現對能源、土地、水等資源的再生利用,構建人、自然、社會三者和諧的系統,創造多樣性的居住空間和功能活動,應具備相對統一的規劃原則。
生態系統思想把城市住區看作一個功能整體,一個社會——經濟——自然三個子系統結合的復合生態系統,生態住區已超出生物學范疇,包括社會、經濟、自然復合協調、持續發展的含義。重視住區環境設計,形成人文、自然有機交織的住區環境;立足于大都市住區發展和住宅建設目標,符合大都市總體規劃,與所在城市的性質、長遠目標相一致;依托大都市的產業結構,因地制宜地綜合開發住區內外土地,增強住區的綜合功能。對居住區的規模、組織結構、規劃標準、用地形態和環境控制留有必要的發展余地;生態系統有三大功能,即能量流、物質流、信息流,住區生態系統內部的生態流往往是單向的、鏈狀的,沒能構成良好的內部循環,利用效率低,應運用生態學中循環再生原則形成一種持續的消費模式,提高內部生態流效率,保證流動通暢。因而在設計中應兼顧系統的整體性和子系統間的層次和相互關聯。
作為生態系統,必然具有一定的自組織能力和協調平衡能力,能確保各子系統之間的持續發展。運用新技術新方法雖然能提高環境的容量和土地的承載力,但過度開發終將給大自然施加過多的壓力,導致環境的惡化。住區規劃建設中應充分考慮住區的規模容積率和環境承載力,綜合考慮住區建設近期與遠期,新建與改建、住宅與配套、技術與環境、開發與管理的關系;以生態價值為取向的城市住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人類居住地。
城市生態住區規劃建設應把人工與自然結合起來,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將住區融合組織到大自然的天然系統中去。人與生物一樣受其生存環境中生態因子的影響,不同性質特性、強度以及相互制約、相互組合構成了一個人居的生存環境。充分考慮地方特點、歷史文化和生態環境條件,在滿足住區居民生活活動需求的同時,更加關注居民行為、心理與社會交往的功能需要;住區應盡可能提供高質量的通風、采光、日照等生態因子,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城市生態住區與其周圍地區及城市環境之間存在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住區內部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離不開周邊區域的物質、能量運輸及信息支持;在住區生態系統中充分占有盡可能多的生態空間能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產力,住區生態系統應不斷開拓未被占領的可以利用的生態因子和生產關系的集合,充分利用與周邊區域的交流,讓居民參與住區規劃與物業管理全過程,維護住區各種“人群”平等,為老人、兒童、殘疾人和失業者的生活、社會活動提供條件,形成公正和諧、多樣化的住區;規劃力求經濟,做到結構合理,結合地形,節約用地、能源、建材,并保持住區環境的良好循環,提高住區的綜合生產力。
生態住區的理念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尋求整合環境、社會和經濟三方面因素的住區可持續發展之路。促進住區可持續發展需要各方面、各階層的廣泛參與,并著眼于住區實際,采取長期而整體的建設策略。總體上,有關生態住區的理論與實踐尚處于發展初期,我國的生態住區實踐由原來的自發初始狀態,走上了有章可循的發展軌道把握城市發展及生態區規劃理論與原則,隨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進程的深入,相信會有更多的住區加入生態實踐的行列。
[1]趙敏.城市發展中的生態問題與生態規劃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