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營科技企業在其發展成長過程中,不但創造了世人矚目的社會財富,造就了新型科技企業家群體,而且培育了與物質財富相應生輝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企業特色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是企業在各項實際活動中體現出來的以文明取勝的群體競爭意識。北京民營科技企業文化,是北京民營科技共同形成的群體競爭意識形態。其中,中關村地區的民營科技企業最具有鮮明的特色。
中關村企業文化的形成
中關村企業文化具有深厚的科學文化基礎
北京擁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年的建都史,留下了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融匯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眾多民族的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及東方幾千年古老文明的濃縮和典型代表。早在本世紀之初,中關村地區就與國外有了交往。1911年創建的清華學堂,在辛亥革命前后實際上就是高級留美預備學校,學生主要送往美國學習。50年代,中關村地區成為我國科教文化區以后,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才派往前蘇聯等國家留學,同時每年又要從外面邀請一大批國際知名學者、專家到中關村地區講學或合作進行科學研究。這種情況,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也基本沒有間斷。因此,中關村是中西文化交匯最多的地方。
中關村地區在近代史、現代史上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無一不和中華民族命運緊密相聯。100多年前,八國聯軍侵占北京,火燒圓明園,至今中關村區域里依然存留的斷壁殘垣正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84年前,北大、清華等愛國學生走出中關村,萃集天安門,高高舉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宣傳科學與民主,傳播了先進的馬克思主義。從科技救國到參加武裝革命斗爭,一代優秀的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直到取得1949年民主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中關村成為“科學城”,中國科學院等一批科研院所誕生,高等院校也有了進一步發展,知識分子從民主革命時期“鬧革命”到熱誠地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從而使“兩彈”爆炸、衛星上天、電子對撞機研制成功等等,這些無不記載著中關村的特殊地位和科技人員、知識分子們的功績。
中關村的當代科技知識分子繼承了“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以來文化的精髓,他們具有憂國、愛國、報國的優秀民族品德,同祖國共命運和血肉不可分的情懷。所以,當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大潮勃發的時候,中關村的科技工作者們最先受到大潮的激蕩,“邃密群科濟世窮”,發揚愛國傳統,以振興經濟為己任??茖W民主、求知創新的文化精神激發他們以拳拳愛國之心和報國之志選擇高新技術產業進行主體創業。他們決心以全新的民族責任感投身于改革、服膺于改革,在闖與創中,要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勇立濤頭,實現振興中國現代經濟,躋身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前列的夙愿。
中關村企業文化的雛形
中關村人有著極強的求知欲,特別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門打開后,伴隨著新技術革命浪潮的涌入,中關村的科技人員如饑似渴地汲取著每一樣東西的營養,反復和自己的周圍做著比較。很快,他們的知覺就觸及到了國外高技術產業成功的關鍵,在于新型科研生產體制的作用,產生了躍躍欲試的沖動。這時,鄧小平同志重申了馬克思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肯定了包括科技人員在內的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許多科技人員因為感到自己已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不再是“臭老九”和“窮小四”,有了一種翻身的感覺。同時,傳統中國文化中,“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德觀念,也使他們始終感到自己的歷史責任。這些因素都以不同的角度鼓舞他們舍棄鐵飯碗,走上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道路。正如京海集團總裁王洪德所說:“我們是從憂國憂民走向科技報國之路。我們從大院大所出來到中關村一條街上創業,不是為個人發財,而是為推動科技與經濟結合,為中國人民揚眉吐氣。改革成功了,我們慶功;改革失敗了,我們則為鋪路石?!?/p>
此后,少數人的行為很快就感染了更多的人。80年代初期到中期,在中關村所在的海淀區,從區委、區政府到全區的老百姓,都在認真地思考著一個重要問題:既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么如何充分發揮中關村地區科技優勢,把海淀區的經濟搞上去。大家獻計獻策,從各個不同角度和側面提出了許多有重大影響的思路和建議,這就成為后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興起和試驗區成立的思想基礎。然而,在中關村創業,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一些傳統觀念影響較深、不熟悉企業運行規律的“文人”們,還經常出來責備說是影響了“科研秩序”。因而要“下海”就不得不向“儒不經商、士不理財”的傳統觀念開戰。有些人克服了這一障礙,進入了市場,也有些人又退了出去。同時,由于初創的科技企業為積累資金,往往是從技術貿易著手的,傳統的中國文化中看不起商業與商人的價值觀念,也不斷侵擾著中關村的創業者。
1980年10月,中國科學院陳春先研究員率先在中關村創辦了北京第一家民辦科技機構——北京市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他在創業初始的講話,體現了中關村知識分子的高境界,激勵著當年的創業者,啟迪著年輕一代后來居上者:“美國高速度的原因在于技術轉化為產品特別快。科學家、工程師有一種強烈的創業精神,總是急于把自己的發明、專有技術、知識變成產品。”“我感興趣的是這里(指‘硅谷’和‘128號公路’)已經形成了百億元產值的新興工業,得益的顯然是社會、國家、地區。相比之下,我們在中關村工作了20多年,這里的人才密度不比舊金山和波士頓地區低,素質也不差,我總覺得有很大的潛力沒有挖出來。我們的科技人員也不是想賺錢,而是想做實際貢獻?!泵駹I科技企業的創始人大多具有這種愛國報國的思想,希望通過創辦民營科技企業實現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之后京海、科海、四通、信通、聯想、時代……應運而生,到1986年底形成了以140余家民營科技企業組成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同時以科技人員創業為載體的中關村企業文化初步形成。
中關村企業文化的發展
隨著民營科技企業的不斷發展,中關村企業文化內涵也逐漸豐富完善。初期創業最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是陳春先、王洪德、陳慶振、柳傳志、彭偉民、王小蘭等一批民營科技企業開拓者所形成的創業文化。如:四通人在創業初始就制定了“三高”原則,即“高效率、高效益、高境界”,提出“承認先富就是承認差別,承認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效率”;提出“知人、容人、用人、培養人,吸引第一流人才并超水平發揮”,“用能人,用完人”,“待人以禮,委之以任,施之以惠”,“權利和責任的統一”,“自我否定,自我突破,自我更新”等等。四通文化成就了“一次創業”的輝煌。進入90年代,四通審時度勢,揚起了“股份化、集團化、產業化、國際化”二次創業旗幟,引發了中關村及至全國民營科技企業在90年代的創業文化新思考。
聯想集團和北大方正于90年代在中關村崛起。聯想所代表的文化,是中關村民營科技企業“二次創業”和做強做大的企業文化。聯想創始人柳傳志在90年代中期為聯想制定了“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九字方針,集中體現了“聯想文化”的精華?!按畎嘧印奔词紫茸ズ妙I軍人物的建設,使企業有一個統一意志、團結協作、戰斗力極強的領導班子?!岸☉鹇浴本褪谴_定企業長遠的發展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步驟與方法。“帶隊伍”就是設計企業組織管理的有效方法,包括管理體制、管理制度以及激勵方式、教育培訓、企業文化等。今天聯想能躍登上國際企業界的大舞臺,與聯想文化密不可分。2003年聯想舊標識\"Legend”(傳奇)被新標識“Lenovo”(Le代表曾經的Legend,novo是拉丁詞根,意為“創新”,合起來即為“創新的聯想”)所代替,充分體現聯想人銳意進取,不斷創新的精神,明確了其全球化的目標,創造了“國際化”帶動“產業化”模式。一時間,聯想成為中關村的領軍企業,其創業理念、創新之路以及企業文化等成為中國民營科技企業競相學習的榜樣。
進入新世紀,中關村的企業文化更具有新時代特征,特別是一批批歸國留學生和一大批大學畢業生投身到民營科技創業實踐中,為新時期企業文化增添了新內涵。目前,中關村民營科技企業的從業人員逾60萬人,60%是科技人員,其中上萬人是歸國留學人員。在中關村已形成一個知識層的“白領集群”,這是區別于其他地區企業文化最顯著的特征。尤其是相當多數留學生到中關村創業,如華旗、百度、中星微、啟明星辰等知名企業,都是歸國留學生創辦的,它們技術新穎,管理規范,在較短的時間迅速成長壯大起來。啟明星辰以“安全未雨綢繆,誠信貴在風雨同舟”為企業理念,提出“中和、中正、自強”的企業文化口號,用不斷演進創新的企業文化魅力凝聚了人氣,團結了隊伍,統一了目標。這些新興企業的企業價值觀、企業目標和企業精神更具有現代意識和開放性,他們正在成為新時期企業自主創新的有生力量。
中關村企業文化的特點
中關村企業文化自覺地將西方文化中積極的東西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積極的東西融合起來,形成了一種具有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其主要特點有:
既強調團隊精神,又不壓抑個人創造
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價值觀尤其是英國、美國的價值觀,主張個人利益優于群體需求。亞當·斯密曾經說過:如果每個人都追求自利,那么就會有一雙看不見的手來謀求社會整體的利益。英美等國的人們都認為亞當·斯密的論點有如物理規律般正確。而法國、德國、日本等國的人們認為,如果先滿足團體需求,那么那雙看不見的手就會自動照顧個人的利益與愿望。這就是文化觀念的不同導致了價值觀的沖突。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各行各業曾積極宣傳“螺絲釘論”、“鋪路石論”等等。這些價值觀念無疑是為計劃經濟服務的,實踐證明,這不利于充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人們的能動性與創新精神,因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些文化觀念理應揚棄。但這些文化觀念也有另外一面:它有利于顧全大局,有利于集體目標的實現,有利于職工加強自我內心調節,以換得心理的平衡和行為上的服從。因此,對這些觀念不能一概否定,有的還應該繼續發揚。
中關村的民營科技企業在實踐中體會到,高新技術企業要實現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發揮個人的首創精神與聰明才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重視團隊力量,發揮集體主義精神。這是因為,創意可以由一個人提出,而創新卻必定是一種團體的活動;發明可能是一種個人行為,但產業化必定是一種集體力量。關鍵在于確定一個平衡點,使兩者都能協調發展,互相促進。正因為如此,四通、聯想、方正、紫光等企業都極力強調團隊精神與個人主動精神的有機結合,在強調職工必須有自己特點、自己性格、自己專長的同時,強調企業整體協調,發揮整體優勢。
既注重事物分析,又善于協調整合
英、美等西方文化注重分析,解構多于建構。這種什么事都要問一個為什么的文化特點,使西方的自然科學發展走的是一條分析實驗的道路。從伽利略以來的400年中,事物越分越細,現在已經分析到層子(夸克);有人認為,分析還沒有到底,還能繼續下去。西方這種分析實驗的道路,對近代科學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現代人類文明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而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從古代開始就是一種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文化,注重修身,注重敬人,注重人和,在天、地、人“三才”的關系中,以人為中心,把天、地、人以及人與人的關系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東方文化這種重人、重整體的世界觀,自然就形成為綜合思維方式,看問題往往從事物之間普遍聯系著眼,追求高于局部目標的高層次完美。不少學者認為,東方文化這種重整體、重普遍聯系的綜合思維,雖然不利于近代科學的發展但卻有利于現代技術的發展。有的學者還認為,西方的哲學思維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從個別細節窮極分析,而對這些細節之間的聯系缺乏宏觀的概括,認為一切事物都是一清如水,而客觀情況并非如此?,F代科學發展將越來越證明,西方形而上學的分析快要走到盡頭,它的對立面東方的整體綜合觀念必將取而代之。
中關村地區民營科技企業的科技人員,多數受過西方分析型文化的熏陶和訓練,同時他們又自幼生長于重整體、重普遍聯系的東方文化之中。因而當他們把能夠分析與建構兩個過程恰當地運用于企業發展的不同方面、不同階段時,新技術企業就獲得了一種持續發展的能力。聯想集團發展壯大的成功道路,就是這種不斷分析和不斷協調整合的結果。用聯想原總裁柳傳志的講話是:1+3+5,即一套“技工貿”的產業化發展道路;提倡“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三條管理要素,操作五條戰略路線,主要包括堅持在信息產業領域內的多元化發展;堅持以中國市場為主開展業務;奠定產業基礎,開展科研開發;加強子公司在研發中的推進作用;開辟般市融資渠道。聯想正是這樣不斷地解析和整合,不斷調整發展戰略,從而就使自己不斷贏得市場份額,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既堅持不斷開放。又堅持走自己道路
以美國為代表的現代西方文化,是開放的文化,它能容納來自不同國家,擁有不同風俗習慣的大量移民;同時它又通過多種方式擴散著美國文化中“尊重個人”、強調“人的主體地位”的“民主”、“自由”精神。中國古代的文化,在秦漢之前,曾經是兼容并蓄,容納“諸子百家”的。但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隨著封建帝國的不斷鞏固,特別是近代王朝的閉關鎖國,排斥外來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在封建制度的束縛下,日益封閉而趨于僵滯,整個民族的元氣日益衰竭。隨著上世紀初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的被推翻,中國傳統文化逐漸與世界多元文化系統融合,并朝著開放化的方向發展。但在融合、發展過程中,各種文化沖突現象時有發生。如本世紀50年代以后,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封建殘余文化的影響,“部門所有”、“地方主義”、“大而全,小而全”等普遍盛行,這既是“條塊分割”的體制所致,也可以說是閉鎖文化在當時條件下的反應,是現代化過程中的文化沖突現象。
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中關村地區的民營科技企業在改革開放中一馬當先,既大膽吸收美國的開放型文化,在經營管理中強調“人的整體地位”,強調“民主”、“自由”精神;而另一方面又不搞片面性,在開放的同時強調“共同目標”、“共同理想”,“金錢有吸引力,事業更有吸引力”等等精神,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如人們所熟知的中關村企業“兩頭在內,中間在外”的發展模式以及有關“孔雀東南飛”的議論和“大開發區”概念的確立,以及海淀試驗區于1997年研究制定的“二個升級”發展戰略,把自身放在大的國際化背景下,分析自身的優勢與劣勢,提出了包括產業國際化在內的“產業升級、市場升級”的戰略目標,這些在一方面表現了或預示著沖破傳統條塊分割的資源配置方式的確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對封閉文化觀念的擯棄。
既注重“穩健”,又敢聞風險
中國幾千年來的社會,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因而“求穩”、“扎扎實實”、“穩扎穩打”、“有條不紊”等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也是許多華人實業家經營成功的法寶。名揚世界的經濟強人包玉剛先生,其經營作風主要是“穩”,投資于穩妥的行業獲取穩定的利潤,找穩固的后盾,簽訂穩當的租船協議,因而在事業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在高技術蓬勃發展的時代,對“穩”的性質要作一分為二的具體分析。辦事穩妥,謙虛謹慎,這是對的;但過于謹慎,膽小怕事,就缺乏創造性和開拓精神,就會丟掉許多帶有一定風險的贏利機會。因而中關村的新技術企業,既重視穩妥經營,不見兔子不撒鷹;又吸收了西方的風險觀念,進行有一定限度的風險經營。
風險觀念,是創業精神的一種重要表現。特別是上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高技術產業的興起,風險觀念在發達國家逐步形成氣候,一批批企業和風險資本家應運而生,有些項目只要有40%的把握,一些風險資本家就敢投資進行開發,一旦成功,就可獲得巨額的經濟效益。美國在1970年至1979年因獲得風險資本形成的1300多家高技術公司中,有72家最初總共僅有2億美元的資本金,而到1979年其營業額卻達到了60億美元,同時還創造了13萬個就業機會和9億美元的進出口收入,并使政府獲得4.5億美元的稅收。
同樣,當年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創業者辭掉國營大院大所、高等學校的公職,扔掉鐵飯碗,端起泥飯碗,也是在這種風險觀念的指導下進行的。當時有的科技實業家說:“我們出來創業,要冒政治和經濟雙重風險,因而在技術開發和經營工作中,必須目標明確,機智敏感,頭腦清晰,思維果斷,力爭減少風險”。盡管創業者力爭規避風險,但風險還是客觀存在,成功者是少數,不成功者是多數。這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據“科技日報”刊登的一篇文章統計:中關村地區下海的科技人員中,其中有10%成為老板,20%的人到外企成為“打工仔”,10%人又抖掉身上的“海水”,重新端上鐵飯碗。盡管成功者是少數,但時間長了,人們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成功和風險是一個對立統一的關系。不冒風險,不敢拼搏,沒有獻身精神,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要取得巨大成功,就要敢于付出代價,勇于奮起拼搏。
既彼此競爭,又共同合作
改革開放前,由于吃“大鍋飯”,中國是一個沒有市場競爭的社會。因此導致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不能盡其才,物不能盡其用,貨不能暢其流,社會資源浪費很大。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競爭機制引入了各行各業,激發了人們進行經濟建設的熱情,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比以前大大加快了,中關村地區就是其中一個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高速發展的典型。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產物,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在一個“適者生存”的社會,人們是為了生存而展開競爭。但為了提高競爭能力,并在競爭中取得勝利,人們又自動聯合起來。這種既競爭又合作的局面,往往推動生產力的高速發展。自高技術誕生以后,這種既競爭又合作的局面更進一步發展,并在市場競爭中充實了新的價值內涵。在傳統的工業社會,特別是初期,競爭不打垮對手,就不能霸占市場。但是高技術產業是以現代化科學技術發展為基礎的,在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神速、變化復雜的情況下,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高技術公司可以壟斷一切先進的技術,也沒有哪一個可以保證自己掌握的技術是永遠先進的,這樣就有了你吃不了我、我吃不了你的現實,也出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滲透、相互合作的現實。在這種情況下,高技術產業之間的競爭形式、內容和價值觀念,都在發生新的變化,出現了一個既有激烈競爭、又有真誠合作,取得共同發展的新局面。四通集團公司正是根據這種形勢,提出了“與巨人同行”戰略,與世界一流的大公司松下、康柏、三菱等合資興辦了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其中與日本三菱電機合資辦的三菱四通電路有限公司,生產0.35微米芯片,建成后將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電路生產基地。1997年11月,北大方正集團與美國IBM簽訂“軟件開發與壘球合作協議”,根據協議,IBM除與方正共同開發有關軟件應用產品、向媒體和其他行業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外,還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全球市場上分別代理銷售對方軟件產品。
由于競爭的加劇,現在中關村新技術企業的車輪越轉越快,都在搶時間,爭速度。企業的主要負責人一般每天工作在13小時以上,中小企業的經理們很少有過雙休日,都在拼命地工作。他們深深感到,時間的的確確就是金錢,誰先把握住了發展的時機,誰先占領了市場,誰就獲得勝利?,F代時間觀念貫穿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整個過程。它不僅超越了農業社會“靜止不動”的觀念,也超出了傳統工業社會“周期變化”的觀念。高新技術產業車輪變化的速度依各企業的經濟實力、人才素質、技術基礎、管理水平的差異而有所差異。為了適應這種變化,中關村一些有開發實力的公司,對于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一般都是生產一代,試制一代,預研一代,把短期的市場反饋和長期的戰略研究與預測結合。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競爭與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忽視長期的戰略研究與規劃是要吃大虧的。因此,由高技術產業引發的新的競爭觀念,不僅要我們去適應眼花繚亂的現在,更促使我們要去冷靜地考慮千變萬化的未來。
中關村企業文化的主要功能
中關村民營科技企業在短短30年發展到近萬億元規模的大產業,大背景靠的是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企業內部講也得益于企業文化力的發揮,其主要功能是:
激勵功能
企業文化的激勵功能體現在通過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促進和保障人才潛能的最大化發揮。通過企業文化建設,使民營科技企業走出低谷。持續發展,在競爭中長期立于不敗之地。北京民營科技企業的高效益來源于高效率,高效率又來源于職工自覺的積極性,這種積極性正是企業文化激勵的結果。許多企業的實踐經驗證明的恰恰是企業文化具有振興功能的表現。
導向功能
民營科技企業的企業文化具有一種價值取向功能,它引導并規定著人們所追求的目標,規定著一個企業以及企業全體成員的行為準則和規范。一個非常成功的企業,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企業總有它為之自豪和矢志追求的企業目標和價值追求。這種目標和追求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指引并約束了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發展思路,對民營科技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如用友以“夢、道”為文化理念。夢,即成就事業,追求卓越;道,即客戶為先、誠信負責、團隊協作、持續創新、結果導向。正是這種文化理念引導著企業一步步發展成為世界級的軟件公司。
凝聚功能
民營科技企業通過有號召力的標語、有感染力的口號和良好的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職工的向心力。企業文化具有同化、規范和融合作用,即讓后進者得到感召和同化,讓各種層級人物包括高級管理人員、科技人員和普通職工融合在一起,為共同的目標打拼貢獻力量。如:奧宇公司的企業文化歸納為“一德兩治”的治企方針和“大家庭、大社會、大市場、大事業”的“四大”文化理念?!耙坏蔓愔巍保匆缘聻橄取⒁匀藶楸?,用高尚的社會道德和思想品格教育員工、管理員工,依靠科學制度保證企業有序運行,依靠員工的智慧保證企業可持續發展。“四大”文化理念中的“大家庭”,即把企業辦成和諧美滿、團結奮斗、共創家園、共同富裕的集體;“大社會”即企業源于社會、服務社會、回饋社會;“大市場”即企業務必要開拓市場、客戶至上、占領全國、走向世界;最終成就“大事業”,企業要不斷創新、追求卓越、塑造品牌、為國爭光。這些企業文化理念反映了奧宇的價值觀,同時又凝聚激勵了職工的積極性,使奧宇成為世界一流的模板企業。
協調功能
民營科技企業的企業文化能夠協調員工與員工、員工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企業和社會的關系,使企業內部關系融洽、企業與社會和諧一致,融為一體。其精神實質是要促進企業自覺地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民營科技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同樣具有振奮民族精神、凈化社會風氣的巨大功能,是社會精神財富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民營科技企業在建設企業文化的過程中形成的企業精神、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環境責任等,成為當代社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
交流互動功能
在中關村民營科技企業中,已形成一種“勢”、一個“場”、若干個“網結”。企業內員工與老總交流、融通。企業間既是平等競爭的對手,又是聯誼的朋友。中關村科技企業家“沙龍”已延續了20多年。著名的科技企業家經常在一起聚首,談心話故,交流調侃,所營造的文化氛圍和資源,是企業家們十分珍視的。中關村科技企業家最早倡導開展企業文化研究;探索和建立有企業自身特點的精神文明。許多企業都辦有企業文化刊物,如“四通人”、“科瑞人”、“時代之路”、“京??v橫”等,經常探討有關企業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包含時代熱點的問題,探討個人與企業、企業與國家與社會的關系、物質利益與精神激勵的關系,進而形成以人為本、以企業效益為重、以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以“科教興國,貢獻中華”為目標的企業文化,教育每個員工;國家的利益來自企業的效益,企業的效益來自員工的創造,個人的富裕來自國家的富強。中關村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為首都知識經濟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