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縣位于山西省東南邊陲,背靠中條山、太岳山,處于太行山脈腹部,沁水穿境而過,面向華北平原,毗鄰河南。境內峰巒突兀,溝壑縱橫,礦產資源蘊藏豐富。
長期以來,陽城產業結構以采礦業(煤炭)為主,旅游業并未引起外界關注。
但是,陽城具有獨特的區位,縣境處于山地與平川臨界線附近,向有“倚大山、面平原”之稱,自古就有“扼三晉之咽喉,人中原之門戶”稱譽,為兵家必爭之地。
從戰略地位而言,陽城地處中條山東部,太行山西側,東南屏蔽洛陽、潼關,西北拱衛西安與整個大西北地區,瞰視晉南、豫北,腹背的三座大山中條、呂梁、太行互為犄角。抗戰時期,日軍攻占山西后,為“固華北,抑洛陽,窺西安”,曾13次圍攻中條山,“中條山大戰”成為抗戰史上最慘烈的戰役之一。
歷代以來,陽城也是晉南通往華北地區的主要商貿走廊。顯而易見,這些歷史遺存為陽城旅游業開發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人文素材。因此,無論從山水自然資源角度,還是從當地獨特的地域特色,或者從相關的歷史文化遺存來看,陽城旅游業不僅對山西、河南二省居民有著較大吸引力,而且,更具有全國意義的影響。
開發古堡文化
陽城的地理河山特征,除了粗獷蕭瑟的華北山地風貌以外,最吸引人的景觀莫過于當地的村寨古堡(古城池),從全國范圍來講,遺存如此完整具有古城鎮特色的地方已經不多。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它的旅游吸引力、感召力與今天已開發的麗江古城,或者江南六鎮相比較,可謂各具特色,別開生面。前者以南方水鄉的繁華錦繡為號召,后者則以北方山地的粗獷豪放為特色,從而,形成了色彩對比強烈的我國不同區域的旅游風格。
歷代以來,中原紛爭,戰禍頻繁,加上官府橫賦暴斂,盜賊四起,百姓缺乏安全感,黃巢義軍、李自成起義,太平天國、抗日戰爭時期都曾在這里打過仗,史冊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陽城地處太行山、中條山、太岳山腹地,也是晉南通往中原地區的商貿要沖,從而,形成了當地村落宛若“古堡城郭”式的建筑形式。今天,雖時勢轉換,但是舉目望去,被稱為“古堡”的村鎮比比皆是,村外的殘墻斷垣,村內的文物痕跡依稀可尋,就是普通人家院落中古物也俯身可拾,此特色在旅游開發上,可與古城平遙相輔相成,成為另一個人們思古懷舊之地。
皇城相府
在陽城的平陸山川之中,先人居然留下了一座座奇特的古堡群,如果將這些古堡群與晉南的地理特色、歷史文化相聯系,可以做成一個個“活的”地方歷史博物院,其中最有代表的古堡建筑莫過于皇城相府了。
清代,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敬廷為代表的陳氏家族,一門數代,權勢鼎盛,富甲一方,著述繁盛,冠蓋如林。陳敬廷輔佐康熙皇帝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為清代名相,也是《康熙字典》的總閱官,陳氏子孫綿延數代,有“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之說,堪稱“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也留下了一座充滿文化氣息的東方古堡——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距陽城十五公里,地處沁河河畔,是一座典型的北方明清官宦巨宅、活生生的真實宰相府第。相府初建于明宣德年間,距今已有570年;清康熙年間達到鼎盛,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每天九點,相府正門大開,“丞相陳敬廷”在家人的簇擁下,出門迎接圣駕。此時,樂聲四起,鐘鼓不息,冠蓋云集,龍旗飄舞,一股古意隆重之風撲面而來,“康熙皇帝率文武官員、后宮嬪妃”駕臨相府巡視。廣場上,即興表演“御吏宣讀圣旨,陳敬廷接旨,演奏清代迎送歌舞”等節目。
游客觀賞節目后,隨著“皇上、皇后及文武官員”走進相府參觀。此古堡風格獨特,外圍城墻堅固巍峨,高大雄偉的石牌坊觸目而來,踏進古堡內,大型院落多達十九座,房屋640余間,內設9道城門,內部四通八達,外城包內城,內城套外城,形成穩固安全的堡壘系統,恢宏莊嚴的丞相府內還有清幽別致的西花園。
可以說,陽城皇城相府是北京故宮博物院以外,最大的一座真實古堡建筑群了,院內珍藏著許多至珍瑰寶,有皇上御筆親書的碑刻,還有各種價值連城的古物原件等等。
砥洎古堡
陽城縣境內仍保存得較完整的古堡還有砥洎城,整座古城三面環水,城堡之稱源于“如砥如柱,中流擊水”一說。此古堡不是官府用來屯兵,而是一個具有防御性質的村落。踏進村莊處處可見城墻、神廟、宗祠、民居等組成的古代建筑群。古城內設有水、旱兩個門,分為十大街坊,形成“丁”路口,巷內設過街樓,墻高巷深,錯落有致。
在一個居民院落內,甚至有一塊明崇禎11年(1638)的“山城一覽”刻石,采用平面描圖形式,繪出了當年砥泊城外形輪廓,詳細地標出了街道、建筑八卦方位等。此古堡仿佛就是一座真實的明清時期完整城池原型,這樣真實的古城,想來在全國范圍之內,要找到比砥洎城更完整的城鎮,恐怕已經很難了。
郭峪古堡
郭峪城,今稱郭峪村。迄今為止,仍有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建筑院落40座,房屋達1,100余間。郭峪蜂窩城墻建于明崇禎10年,高達20米,寬5米,長1400余米,雖然現已殘破損毀,但是,城墻仍清晰可見,城內有建于元代的湯帝廟,九開間大殿,大殿仍保存完好。當地最引人注目的是建于明崇禎13年的豫樓,氣勢恢宏,樓長15米,寬7.5米,高達30米,共七層。大家登樓賞景,城堡附近的街巷山川一覽無余。
海會寺
陽城的另一個特色是,古堡、古寺、古塔相映成趣。海會寺佛塔,稱上黨諸塔之冠,處于城東15公里。寺前,四流匯集;寺外,奇峰壁立;寺內,雙塔高聳,一高一低,為陽城八景之一的“海會龍湫”。高塔為一琉璃佛塔,初建于明嘉慶14年(1561),高50米,13層,下三層為圍建八角城墻。古人有:“日出則琉璃有光射目,風動則鈴聲叮咚入耳。”游客登塔賞景,可觀山川風起云涌,可聽寺院晨鐘暮鼓,一時古意綿綿,別有一番意境。深谷奇峰“九寨溝”
陽城不僅人文旅游資源豐富,山水自然資源也相當豐富,素有“華北九寨溝”、“北方張家界”之稱,地貌以深澗、峽谷、奇峰為主,四面環山,中帶峽谷,山奇溪秀,為華北最具生態觀賞價值的地區。
陽城的河北鎮大峽谷,以山水風光為勝,山如蓮花,峰似孔雀,山巒疊嶂,奇峰突兀,四時煙嵐籠罩,溪泉從洞中瀉出,倚谷而行,流者為湍,駐者為潭,落者為瀑,實為一處黃土高原上罕見的山水景觀。整座峽谷綿延數十里的地表山巖鈣化景觀,為我國難得的鈣化峽谷風光,山色之奇特,景觀之豐盈,堪與九寨溝、張家界山水媲美。河北鎮大峽谷的風光比九寨溝山水更神奇,如果與當今人們引為奇觀的武夷大峽谷、天目山大峽谷相比,陽城峽谷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的大峽谷。
城鎮產業實現“二次轉移”
我們在陽城各地考察,所到之處,景色最為壯觀奇特的山區腹地,不少村落已空無一人,道路上的雜草長得比汽車還要高,村中青壯勞力紛紛外出打工,許多人在外工作以后,在城鎮置房購屋,他們將老人、小孩也一起接到山外,村中剩下的少數孤寡老人由當地政府接到鄉鎮府所在地就近安置,提供津貼。許多鄉鎮因為當地居民的大量轉出,中、小學因缺乏生源紛紛裁撤。因而,這些鄉鎮學校的校舍也就成了安置孤陋寡老人的場所。
現實而言,山地旅游業拓展將為新時期的“二次產業轉移”提供新的機會。
改革開放以后,華北、渤海灣地區工商業發達,近三十年來,我國西北部地區的大批勞動力轉移到那些工商業繁榮的城鎮地區,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民工潮”,鄉村、山地縣域人口卻日漸縮減。而陽城古堡、峽谷的旅游開發,沿海城鎮不僅可以為陽城旅游業提供源源不絕的客源,更可以吸引大批城鎮人才、勞動力到那些荒僻的山區去尋找新機會,它的開發也將為全國鄉鎮人口實現“二次轉移”提供一個可以借鑒的范例。
可以說,陽城旅游業不僅以山水風光為勝,更是觀賞一座座真實、完整的古代城堡,它們仿佛在向游客訴說我們民族的今生往世。從另一方面來說,陽城旅游業特色異乎尋常,它的古堡、它的地形、它的戰略位置、它的山川河流等等,也可以成為各地軍事、體育院校師生、軍事知識愛好者的一個古戰場科教實驗基地。而今,人們只道麗江古城之美,只說江南古鎮之秀,只看桂林山水之奇,殊不知,在山西陽城還有一個個更為完整的古村落、更為真實的古城堡、更為粗獷奇秀的山川河流,正等待著人們的挖掘、去觀賞、去追尋我們民族歷史可歌可泣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