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族自治州歷史悠久,是康巴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擁有豐富厚重、種類繁多、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這些燦爛的民族文化蘊含著康巴藏民族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體現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鍋莊舞(以下簡稱鍋莊),這一藏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漸產生發展起來的民間歌舞就是甘孜藏區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甘孜藏區鍋莊的淵源
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鍋莊即“圓圈舞”,是流行于藏區的一種民間集體舞,由男女圍成圓圈,自右而左,邊歌邊舞。其實,鍋莊作為康巴民間歌舞的典范,在表演形式上各地基本上都以“圓圈舞”的形式進行,參加者邊歌邊舞。但是鍋莊又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突出的文化內涵,不同地區的舞蹈動作和音樂唱法都呈現出微妙的不同。有些地方名稱上也不盡相同,甚至不以“鍋莊”稱呼,如德格卓且、得榮學羌、格達弦子等,雖然名稱中不含“鍋莊”,但它們實際內容都是鍋莊。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很大程度上與這一地區鍋莊的歷史演變和發展分不開。甘孜藏區鍋莊的發展脈絡雖然還不十分清晰,但對其線索尚可作簡單認識。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甘孜藏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區屬于白狼國的統治區域。由于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對自然界的各種自然災害,為了得到祖先神靈庇佑,先民們便開始用歌舞的形式祭祀祖先神靈。一般由當地長老排頭,分成兩排,互相牽手搭肩,且歌且舞;以后祭祀隊形由兩排變為圓圈,舞姿也由原來的彎腰垂首變為手舞足蹈,成為今天的鍋莊的雛形。
根據《北史·附國傳》記載:附國人“好歌舞、鼓簧、吹長角?!睋甲C,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區在南北朝時期屬于附國的范圍。這里的歌舞就很可能包括鍋莊,這也說明在南北朝時期,鍋莊作為一種歌舞形式在甘孜地區就已經出現。到了唐代,隨著吐蕃勢力的強盛和東擴,吐蕃文化逐漸融合滲透到甘孜地區,使原來這一地區的鍋莊在藏族文化的薰陶下逐漸成熟并延續下來。清朝同治年間的吳德熙在其《章谷屯志略》中最早用漢文記述了甘孜藏區的鍋莊,“夷俗每逢喜慶,輒跳鍋莊,自七八十人至一二百人,無分男女,附肩連臂,繞逕而歌,所歌者數十百種,首尾有定局”。
甘孜藏區的鍋莊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具體到不同的地方,鍋莊的形成和發展又有不同的源頭。真達鍋莊、格達弦子都是源于民間祭祀舞蹈,所不同的是祭祀對象:真達鍋莊是為祭祀神靈而編,格達弦子是為了祭祀亡魂、免災荒而創;得榮學羌和瘋莊鍋莊據記載都是為迎接文成公主而編創;德格卓且和九步鍋莊則是源于宮廷歌舞或宮廷歌舞比賽,嵐安鍋莊是為慶祝豐收而創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地區鍋莊的淵源不盡相同,這也成為以后各地鍋莊流傳過程中在動作、舞蹈、唱詞等方面存在細微差別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甘孜各地鍋莊舞文化的異同
甘孜地區作為康巴藏區的一部分,長期以來受藏文化的影響,所以藏文化的氣息在甘孜藏區表現得十分濃厚。鍋莊作為藏族歌舞藝術的典型代表在甘孜藏區都較為流行。雖然各地鍋莊的淵源不盡相同,但整體表現形式卻趨于相同。經過比較,甘孜藏區鍋莊的相同之處可以歸納以下六點:


(一)鍋莊一般在夜幕降臨時分進行,參加者圍成圓圈,按順時針方向,邊歌邊舞。每次參加人數不限,男女老少均可參加。
(二)一般男女各列一隊,分別圍成圓圈,表演時相互牽手搭肩或扶腰,身體向圈內傾斜。
(三)表演時由一名或數名技藝服眾的人作為領唱或領舞。
(四)鍋莊一般由唱詞、舞曲、音樂(韻調)三部分內容組成,其中唱詞和舞曲都要有一定的順序,即先唱什么,后唱什么,先跳什么,后跳什么,不可隨意變動。
(五)表演鍋莊時,穿著服飾都有一定的講究,與平時著裝不同,并且男女服飾—般不同。
(六)各地跳鍋莊時,圍成的圈內通常放有糖果、青稞酒、哈達,晚上常燃篝火或壘石煮茶,以備表演完鍋莊后享用。
以上幾點在甘孜藏區各地鍋莊在表演中都能夠鮮明地體現出來,可以看作是形式上的相同之處。
盡管甘孜藏區各地鍋莊在大體形式上都沒有多大的差別,但在具體的細節上還是存在很多差異。這主要體現在舞蹈動作、音樂曲調和唱詞內容三個方面。單就舞蹈動作來說,又有總體舞姿特點、動作組合兩個方面的細微差異。為便于比較,我們將幾個不同地方的鍋莊及其所對應的舞蹈動作列舉如下:
由于甘孜藏區各地的鍋莊是舞曲(舞蹈動作)、唱詞、音樂曲調三部分結合在一起,不可分割,故而舞蹈動作上的差異也必然會使相配的音樂曲調不盡相同。對于音樂曲調的不同之處,我們也可以通過下面的表格看出:
甘孜藏區范圍廣,雖然各地相距不遠,但由于自然條件和地理區位的限制,再加上長期以來的傳統和各地風俗習慣的積淀,甘孜藏區各地鍋莊的唱詞也有略微不同。這一點可從唱詞的對象或內容,唱詞的手法以及唱詞的組合上看出。在唱詞內容或對象上,真達鍋莊主要是贊美生活、祈禱幸福、表達男女之情;德格卓且內容涵蓋歡聚、祈禱、贊頌、逗趣、婚嫁、頌佛法等方面;丹巴鍋莊唱詞內容較為廣泛,包括歌頌大自然如日月星辰,歌頌宗教神佛和父母,英雄豪杰,贊美動物,譏諷違反道德的行為等。
各地鍋莊唱詞的運用手法和組合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別。如嵐安鍋莊和真達鍋莊唱詞多用賦比興手法,生動形象傳神,妙不可言;德格卓且唱詞通常為長詞或對歌的形式,唱詞的組合為每段2—8句,三段為一節;瘋裝鍋莊唱詞的組合為每句有8個音節,2—4句為一段,每首三段歌詞。
除了上述具體細節上的不同之處,一些地方的鍋莊在歌舞程序上也存在著與眾不同的地方。如新龍鍋莊在表演時先由男隊唱一段歌詞,女隊重合一遍,男隊邊歌邊舞,跳完一段后女隊緊接著跳,兩隊輪流進行。第一鍋莊跳完后,第二個舞由女隊先唱一段歌詞,男隊重合一遍,女隊且歌且舞跳完一段后,男隊再接著跳。
正是各地鍋莊在細微之處的差異和自身所沿襲的獨特之處,才使他們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地域風情。甘孜藏區的鍋莊源于民間,流傳于民間,經千年傳襲和發展,其唱詞、韻調和舞步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其間豐富多彩的鍋莊文化蘊涵著甘孜藏區人民代代相傳的精神信仰和價值取向,具有獨特的人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