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不能用對待小學生的方式去照顧一個一兩歲的小嬰兒。什么樣的照料是小寶寶最需要的?什么做法不太合適?聽聽育嬰師的看法。
早教并不是一個新鮮概念,但是通過和兩位育嬰師培訓專家的接觸,讓我們看到了熱鬧的早教風潮中存在的一些誤區(qū)。
1.哪些早教知識經常被父母誤解?
郭建國:早教不等于知識灌輸
現在的父母知道的育兒知識并不少。比如,很多人都知道早期要給孩子提供豐富的刺激,但是對刺激的定位卻不夠準確。
有的媽媽以為,“刺激”就是讓寶寶認字卡、背歌謠、算算術。其實,早期灌輸知識性的東西意義并不大,大部分知識孩子后來都遺忘了。反而給孩子提供自然、豐富的環(huán)境,讓孩子多看、多聽、多聞,用身體多接觸、多運動,親子之間多交流、多互動,這些感官、語言和情感的刺激,對寶寶的大腦才是更為有效的雕琢。
有一句話可供參考:刺激的維度越寬越好,感受刺激的形式越多越好,讓孩子產生的愉悅感越強越好。
孫杰:成長需要耐心
經常有父母和我抱怨:“我們家孩子就是笨,訓練了多少遍還是不會。”這是期待早教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其實這種想法有些舍本逐末。
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高低不等的懸掛玩具,但一定不要拼命要求他在一定時間內能夠跳多高。更多的要看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體驗了什么,積累了什么,這才是早教的意義。任何著眼于當下的結果,拼命訓練以求跳躍式發(fā)展的做法,對寶寶的長遠發(fā)展都是不利的。
2.帶小寶寶參加早教班,需要注意什么?
郭建國:和諧的親子關系更重要
正確的早教課程應該帶給寶寶更多的快樂,讓你們的親子關系更加和諧。如果因為上了親子班,你反而變得緊張、焦慮,埋怨孩子不爭氣、不愛“學習”,甚至覺得丟臉,間接影響到孩子每次去參加時的情緒也不是很好,都會和早教的初衷南轅北轍。
孩子愉快的情緒、對事物探索的熱情和認知發(fā)展同樣重要。在早教課上,多觀察而不是多干預,關注孩子真正想體驗的事情,在那些能讓孩子興奮的事情上多加互動。
孫杰:不要把親子課變成家長的競賽經常聽到父母問早教班的老師,你們能教孩子學什么?
其實,他們更需要注意的應該是自己能學什么。0 ~ 3 歲的早教課程更大的意義是協(xié)助父母更好地養(yǎng)育孩子,而非直接教孩子。如果無法擺正心態(tài),就很容易讓親子課變成家長的“競賽”——老師說用5 分鐘完成一個串珠游戲,別的家庭已經穿完了,父母就著急催孩子或者替孩子完成。
另外,在選擇早教班的時候,也要注意考察機構的課程能不能立足于孩子綜合、長期的發(fā)展,而不是片面灌輸知識技能,讓寶寶身心疲憊的訓練。
3.照顧孩子的時候,哪些事是父母最該注意卻常被忽略的?
郭建國:尊重和回應
用兩個詞來概括:尊重和回應。對嬰兒成長的尊重是我們成人必須重新認識的問題。過去人們往往認為嬰兒是一張幼稚的白紙,近年來的研究卻表明,從一出生,孩子就是情感豐富、感覺敏銳、渴望學習、追求成長的“人”。用尊重的心態(tài)跟寶寶游戲或照料寶寶,及時回應孩子發(fā)出的每一個信號,這種互動本身就包含了大量“早教”的內容。
比如,你給寶寶穿衣喂奶時輕柔的態(tài)度,跟他說話時的耐心的語調,在他哭泣的時候能及時抱起他查找并排除不舒服的原因,而不僅僅是扔過去一個安撫奶嘴……都在給寶寶傳遞積極的信息,而寶寶也就在與我們的交往中學到大量的生活常識,形成了不同的性格與行事方式,學會了管理自己的情緒與行為。
孫杰:孩子會告訴你如何去做
很多父母習慣性考慮“我想給孩子做什么”,不經意間忽略了“孩子需要什么”。就像有的媽媽給剛出生的小嬰兒準備花里胡哨的床掛,孩子肯定不會感興趣,因為那時候他的視力尚不能分辨清楚這些復雜的顏色。
我們經常說“到什么時間做什么事”,孩子是帶著先天的成熟時間表降生的,他會循著一定的生理規(guī)律自然發(fā)展。在不同的階段里,孩子需要的環(huán)境刺激也是不一樣的。當孩子有爬的需要時,他需要你給他提供爬的空間;當你發(fā)現孩子開始牙牙學語時,一定要多和他互動,
提供語言的刺激;當孩子雙手開始主動抓夠玩具時,給他各種供擺弄的玩具……
注意觀察孩子的眼睛看什么,手的指向是什么,以此提供相應的互動和刺激,讓他的興趣點能夠有所延伸。
4新手父母比較容易緊張,你會給他們什么建議?
郭建國:了解一些育兒知識
很多父母常常擔心因為自己的疏忽,耽誤了孩子的發(fā)展。其實,比起無謂的擔心和焦慮,知道一些孩子發(fā)展的知識,會讓你的煩惱少很多。
比如,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說,家庭環(huán)境的發(fā)展條件都是充足的;又比如,每個孩子按自己的速度和發(fā)育時間表發(fā)展,只要在正常范圍里,早走和晚走對孩子來說沒有什么區(qū)別;早教專家強調的豐富的刺激,并不代表一定要花費昂貴的金錢去學習教育閃卡、軟件和課程,某一次的超市購物,在公園里的一次“遛彎”,得到的新鮮刺激對小寶寶來說都足夠了。懂得一些這樣的知識會讓父母在早教大潮中少一些焦慮。
孫杰:放松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擔心孩子磕了、碰了,在人多的地方不安全……很多年輕的父母擔心對孩子的保護不夠好。其實,如果你處處替孩子掃清障礙,孩子反倒沒有機會發(fā)展自己的生存能力。
跑步碰著桌腳摔倒了,下一次再經過的時候可能就會繞過去,反而增加了自我保護的意識;摔倒了,如果你一臉輕松,孩子會很快擦干眼淚轉身玩去……放松的父母才能帶給孩子自然、真實、茁壯成長的機會。
專家簡介:
郭建國
中國關心下一代健康基金會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兒童基金會教育專家委員會專家,勞動部“育嬰師職業(yè)”專家委員會專家,育嬰師職業(yè)培訓首席教授。從事嬰幼兒早期教育二十余年。
孫杰
育嬰師國家職業(yè)資格培訓專家,兒童健康指導師培訓專家。先后指導嬰幼兒家庭有2000 余人次,培訓育嬰師千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