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文:1991年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并被授予國家級“人民教師”獎章。1992年被評為上海市特級教師?,F為復旦大學附中特級教師,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已發表文學作品1000萬字左右。
讀了這篇文章,我們仔細想想,便會覺得施氏父子是十分具有智慧的。起初,當鄰人孟氏因羨慕他們“祿富其家,爵榮其親”的好運而前來請教晉身之階的時候,他們只是以“實”相告。這里所講的“實”,當然是實際情況,但也是表面情況——二子都業有所長,而且學以致用;后來卓有成效,所以舉家光榮。
而事實上,施氏一家之所以興旺發達,除了這“實”的一方面原因外,還有更重要的“虛”的另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施氏二子各得時之需,各應事機變,各抓住時機,各服務到位。總之是充分調動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主觀能動性。
所謂得時之需,應事機變,指的是要看清戰國時期復雜多變的大環境中各國都在持續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基本國策。這對個人的出路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學有專長,是可能被起用的,工作認真,是可能被重用的;但是,所長不符合人家所需,不會被起用,態度越好,成績越大,越不符合人家的要求,反而被損害?!@然,施氏二子事先是經過縝密的考慮的。他們一定對前往國即齊國和楚國目前的基本政策——是仁義治國,還是賴兵權治國——經過了深入地分析,作出了正確的選擇,從而以主動積極的姿態去適應前往國的國策需求,果然得以順利開展工作,達到預期的目的。
那么,施氏父子為什么不把這“虛”的一方面的原因一并告訴孟氏父子,使他們少走彎路,不吃苦頭呢?這是因為,這方面的原因要靠自己根據國際大背景、大趨勢,分析前往國的具體情況與具體要求,搜集大量的情報與信息,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篩選,作出較為正確的判斷;要靠自己尋找前往國基本國策與自身特長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融合還是相互排斥,如果是前者,是用積極的態度主動爭取還是以消極的態度待價而沽,如果是后者,是用靈活的方法繞道而行另找門戶,還是用死板的方法或吊死在一棵樹上,或靜觀其變再求一逞……所有這些問題是只能靠自己的實踐來得出經驗和教訓的,是只能靠自己的智慧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
正是在這個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節骨眼上,孟氏父子卻犯了主觀主義的錯誤:不顧前往國的實際情況,盲目投從,其危害之大,不是這個國家用仁義治國而滅,就是那個國家用兵權治國而亡,人家怎么會用你們?不但不用,而且還要加以必要的懲罰,省得你們到了其他國家對它們帶來麻煩。
但是,只要孟氏二子吸取教訓,虛實并重,與時俱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只要智足,縱使已受了宮刑、刖刑,焉往而不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