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遣使張溫來聘2,百官皆往餞焉3。眾人皆集,而宓未往4。亮累遣使促之5,溫曰:“彼何人也?”亮曰:“益州學士也6。”及至,溫問曰:“君學乎?”宓曰:“五尺童子皆學,何必小人7?”溫復問曰:“天有頭乎?”宓曰:“有之。”溫曰:“在何方也?”宓曰:“在西方。《詩》曰:‘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8。”溫曰:“天有耳乎?”宓曰:“天處高而聽卑。《詩》云:‘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若其無耳,何以聽之9?”溫曰:“天有足乎?”宓曰:“有。《詩》云:‘天步艱難,之子不猶。’若其無足,何以步之10?”溫曰:“天有姓乎?”宓曰:“有。”溫曰:“何姓?”宓曰:“姓劉。”溫曰:“何以知之?”答曰:“天子姓劉,故以此知之。”溫曰:“日生于東乎?”宓曰:“雖生于東,而沒于西。”答問如響11,應聲而出,于是溫大敬服12。(節選自《三國志·蜀書·秦宓傳13 》)
1.題目系張大文所加。
2.吳,吳國。張溫,官至太子太傅。聘,聘問,諸侯間的通問修好。
3.餞,這里指接風,歡迎宴會。
4.宓(mì),秦宓,蜀國左中郎將。
5.亮,諸葛亮。累,連續數次。
6.學士,學者、文人。
7.五尺,1981年天津出土漢尺為今23.1厘米,五尺實為115.5厘米。何必,豈止。小人,自己的謙稱。
8.見《詩經·大雅·皇矣》,眷,眷戀。西顧,向西回顧。指帝王眷戀西方。
9.見《詩經·小雅·鶴鳴》。九皋,深遠之聚水洼地。
10.見《詩經·小雅·白華》。步,走路。
11.響,回聲。
12.于是,古今異義,在這時。
13.《三國志》,記述自黃巾起義至晉統一天下近百年間的歷史。分編《魏書》《蜀書》《吳書》,分寫三國鼎立的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