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多多:
考慮再三后我還是選擇求助于你。我的迷茫自大二就開始了,一直持續到現在,讀大四的我還是沒有弄明白很多事。
高中時,我是熱情奔放的,雖然高三進入了一個新環境,學校壓力大,可是我對未來依然是抱有希望的。經歷高考,考上一所我不喜歡的大學,但我在入學初也慶幸自己遇上了好的舍友。但是,宿舍的平和被一件小事打破了。
A跟B是來自同一個地方的,某次她們一起去某小車站買票,準備回家的時候,A的手機被偷了,因為那手機是A的男朋友給她的,所以她很不開心。回校后,她發現B買了一部同樣型號的手機,這讓A對B產生了反感,因為A最初是建議去大的車站坐車,可是B堅持去比較近但是破舊的小車站,A認為是B的緣故才讓自己的手機被偷。跟她們兩個關系都很不錯的我犯難了,在嘗試很多次讓A原諒B無果的情況下,我跟B漸行漸遠了。此后A一直在我面前說B是怎么怎么的不好。
這件事之后,宿舍6個人分成了兩派,3對3的對立讓我感到很壓抑,再后來,我們兩派中各有一人搬出了宿舍。因為這件事,我開始懷疑自己,總感覺自己不是個受歡迎的人,于是我封閉了自己,在班上也沒有跟別的同學有深交。
A總認為她是我在大學里唯一的好朋友,無論我跟誰玩得近一點,她都會說那人的壞話。在大二時我準備競選學生會我所在部門的部長,她就天天跟我說我不行的。可笑的是我聽了她的話,放棄了競選。她似乎想要讓我只有她一個朋友,可是她自己卻跟很多人玩在一起,總是在我面前說她跟誰誰誰關系發展得很好。郝多多,你懂那種感受嗎?
人人都說大學同學是最珍貴的,在大學建立的人脈對未來很有幫助,可是我的這4年,認識的人不多,學生會的工作沒有堅持下去,我這4年人脈是空白的。回看我的初高中同學,他們都在大學認識到很多好朋友,可是我只有他們了。我很自卑。
現在我對于自己真的很沒有自信,我不會與人相處了,想改變現狀,但卻找不到認識新朋友的方法,郝多多,我很想知道你的建議,我不想按現在的情形持續下去,我想要活得斑斕些……
Ange1a
Ange1a:
最近有一部很火的電影《2012》,據說是登峰造極的災難片。“太陽活動異常,地球內部的能量平衡系統面臨崩潰,瑪雅人的預言即將實現,人類將遭遇滅頂之災。各國政府聯手秘密制造方舟,希望能躲過這一劫”。
橋段如此老套,觀眾們卻趨之若騖,上映僅3天全球票房高達2.25億美元,遠超《變形金剛》。人類對災難片的興趣一直長盛不衰,究其原因,除了欣賞好萊塢的高科技,還因為災難片很好地滿足了人類對地球滅亡的最終幻想:不是銀河系大爆炸,就是外星人品德敗壞,總之和地球人沒什么關系。換句話說,地球人自己是不會把地球搞滅亡的。
事實上呢?環境污染、過度采掘、浪費資源,這些把地球逼上絕路的缺德事,難道是黑猩猩干的?潛意識里,人類總想推卸責任、放縱自我,但地球不會給人類好臉色看,倘若北極冰川真的消融,倒霉的肯定不止那些被海環繞的小島國。
同理,信的開頭,你評價自己“熱情奔放”,又插播了一個巨長的故事,描述你的室友A如何妖言惑眾、破壞寢室氛圍、控制著你,但在我看來,你之所以變得“很沒有自信、不會與人相處”,責任在你。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如果我怒斥A,告訴你甩開這個朋友生活就會變“斑斕”,將責任一味地歸結于你交友不慎——那么妹妹,這封信回復得容易,但我的良心會受到譴責。
你被人牽著鼻子走4年、成為寢室關系不融洽的犧牲品,本質上是因為你太軟弱、又愚蠢。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是我現在的心情。大學即將畢業,你甚至不明白朋友的真正含義,以為“在大學認識到很多好朋友”才能揚眉吐氣,我真為你畢業后的生活感到擔憂。
同學資源無疑是人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但它的珍貴之處在于你們共同的教育背景、經歷以及歲月中積累的深厚情誼。讀書時沒能抓住相處的機會固然可惜,但由此感到自卑又很可笑。這就像你因為A的建議而放棄競選部長,你總是被自己的或者環境中的主觀意識“潛規則”。
環境對人的影響不可抗拒,但不意味著人必須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環境是外因,起決定作用的是人的內因,你必須對自己有一定的認識,并且執著堅持這種觀點,才能不受人云亦云的困擾。這些問題顯然不是一封回信能解決的,我只能給你大的方向,希望你破釜沉舟地對自己狠一點。
郝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