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燕兒
我是深圳南山區的一個高中女孩,初中的時候因為爸媽的工作原因就轉學到了這里。深圳真的是個開放的城市,連學校里都是如此,同學們特別開放,什么玩笑都可以開,都敢開。剛開始轉學來的時候,特別不習慣,不少男生甚至寫一些充滿性暗示的信來。后來雖然習以為常,熟視無睹,但我自身還是難以接受。
現在我們學校漸漸有了一個風氣,就是利用過節的機會,男生約女生出去,然后借此徹夜不歸。特別是一些西方的節日,如圣誕節、情人節。以前一直引以為恥,但圣誕節馬上就到了,有一個我很心儀的男生約我平安夜去香港許愿。我很糾結,究竟要不要去,如果他提出過分的要求應該怎么辦?
燕兒:
就像上一代人無法理解我們這一代人的未婚同居一樣,我也很難理解你們這一代中學便嘗試男女之事。在我看來,“80后”這一代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也曾因為性開放遭受了上一代人和更傳統人士的攻擊,被稱為是“墮落的一代”。媒體曾大肆鞭笞“80后”的道德危機和廉恥價值觀,一度占據了國內主要社會話題的寶座,但這種攻擊只持續了兩三年便銷聲匿跡了。為什么呢?因為,你們“90后”登上舞臺了。
凌虐同學的少男少女,以丑聞轟動網絡的“賤女孩”、使用火星文的主力,著裝怪異的“非主流”,“摸奶門”“脫褲門”“耳光門”“秋千門”“邯鄲大學教室做愛門”等事件各種各樣的中學生色情、暴力視頻在網上流傳,不斷挑戰傳統道德底線。《新周刊》也曾寫過一篇標題頗具代表性的報道《透析“90后”:他們不是另一代人,他們是另一種人》表達了“90后”與上一代人的脫離:世界觀、價值觀、行為方式。
“80后”與“90后”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比如抵制權威、政治淡漠、消解莊嚴、依賴電子產品等,因此作為“80后”的人很容易理解“90后”的大多數行為,但在對待身體的態度、名譽上具有巨大的差異,雖然能理解,但我們還是不懂你們的性。“80后”走了50步,“90后”走到了第100步的位置上。
對于指責,我堅持“90后”是受害者,因為錯的不僅僅是他們,更是時代的信仰消解。在主流價值觀被經濟改革的浪潮沖刷后逐漸消解,并沒有一種價值觀或信仰能夠填補這些空白,再加上社會與家庭教育的缺位,道德混亂和自主的心態便一時甚囂塵上。
燕兒,請原諒我上面離題了。在面對“90后”性行為的新聞,我總是難以控制表達的情緒。你的來信字數不多,我逐字逐句去閱讀,極力體味你們對身體的態度。看得出來,你是個傳統的女孩,但你面對的周邊環境使得你有些與別人格格不入,當有你心儀的男孩約會的時候,你就亂了自己的心。
愛,就給他,這恐怕就是你們這一代人的普遍想法吧。可,你確定這是愛嗎?
有一個同學曾來信說只要有喜歡的情緒就可以在一起做任何事,不需要愛,喜歡就行。我并不是很反對這個觀點,我想問的是,是不是每個喜歡的人都是值得的呢?作為并未認識到社會全貌,沒有社會經驗的中學生來說,有足夠的能力辨別喜歡背后的丑惡和代價嗎?上一代人以結婚為目的進行性行為,“80后”以嘗試共同生活而未婚同居,“90后”中泛濫性行為的中學生的目的呢?是純粹的感官愉悅嗎?
燕兒,每個時代的人都會在這代人成熟之后反省,這是人們在有了一定閱歷后的必然選擇。你們的這個時期的到來還有十年。對待你心儀的男同學,有很多共處的方式,性,并不是唯一。
暮春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