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勢如破竹,北洋軍閥頭子吳佩孚一敗涂地。他被趕出武漢以后,想回洛陽老巢繼續負隅頑抗。不料馮玉祥誓師五原,宣布參加北伐,西北軍很快由陜入豫,兵鋒直指洛陽。無奈之下,吳佩孚只好取道南陽、襄樊,向四川逃竄,投奔川軍的楊森。更出乎他意料的是,西行路上,老部下于學忠已經易幟,不給他任何接濟,駐守襄樊的張連升則趁火打劫,搶了他的兩船行李。進入川境,又屢遭強人剪徑、土匪劫道。一路險象環生,尷尬狼狽,讓吳佩孚充分體驗了蜀道之“難”。
此時的吳佩孚,作為敗軍之將,末路英雄,寄人籬下,本應安分守己,低調生活。可他張揚慣了,豈甘寂寞。剛剛抵達巴東,與楊森接上頭,就迫不及待地賦《入蜀》詩一首,抒發情懷。詩云:
曾統貔貅百萬兵,時衰蜀道苦長征。
疏狂竟誤英雄業,患難偏增伉儷情。
楚帳悲歌騅不逝,烏云凄咽雁孤鳴。
匈奴未滅家何在,望斷秋風白帝城。
吳佩孚是秀才出身,經常以文人身份自炫自傲。在這首詩里,他把失敗歸結于“疏狂”,也即文人的浪漫氣質,這多少有些作秀,文過飾非了。
吳佩孚曾經威風八面。尤其是第一次直奉大戰得勝以后,他被封為直魯豫三省巡閱副使,授威將軍銜,開府洛陽,擁兵自重,操縱政局,時稱吳大帥。過50歲生日時,連大名鼎鼎的康有為也寫了“牧野鷹揚,百世功名才一半;洛陽虎視,八方風雨會中州”的對聯賀壽。可時過境遷,敗軍之將休言勇,誰還拿他當棵蔥!因此,《入蜀》詩傳開以后,川人就有些瞧不起他,有人將唐代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一詩稍作調整,用來開涮吳大帥。王昌齡的詩是為好友辛漸送行所作,詩云:“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寫這首詩的時候,王昌齡仕途失意,一再遭貶,所以開頭兩句,氣氛很是凄涼,也是自己心境的寫照。
川人將詩句調整以后,就成了:“一片冰心在玉壺,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寒雨連江夜入吳。”
詩還是那4句,同樣合轍押韻,但順序調整以后,味道就全變了。尤其“洛陽親友如相問,寒雨連江夜入吳”兩句的重新搭配,狀寫吳佩孚失敗入川的狼狽,可謂入木三分,惟妙惟肖!(責編 何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