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六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這是清初詩人吳偉業在《圓圓曲》中的句子,寫的是崇禎皇帝去世那天,明末大將吳三桂為了愛妾陳圓圓,不顧民族大義,引清兵入關攻下北京城。此詩一出,迅速傳唱天下。據說唱得吳三桂羞慚無比,整日坐臥不安,還派人攜重金前往詩人家中游說,請求吳偉業修改詩句,但遭到斷然拒絕。于是,歷史的恥辱柱上多了“吳三桂”3個字,卻也牽連了陳圓圓這名無辜的弱女子。
說起吳三桂這個人,也算得上名人了,他的出名,不是因為他有蓋世才華,更不是因為他有什么杰出成就,僅僅是因為他把清兵引進山海關內,并充當消滅李自成起義軍和明朝殘余力量的急先鋒。這幾件事他都干得很賣力,因而被清朝封為“平西王”。但就在天下已定,四海歸一的時候,他又自封“大周皇帝”,扯起了“復明”的旗號造反,可沒到半年就一命歸西了。
對于吳三桂的開關乞師,史書早有定論。但他降清的真正原因,一直以來眾說紛紜,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是其愛妾陳圓圓被奪。據《平吳錄》和《吳三桂請兵始末》等書中記載,吳三桂本來準備投靠闖王李自成,而且已經接受了李自成送去的4萬兩銀子,可大軍行至灤州(今河北省灤縣)時,聽說愛妾陳圓圓被起義軍大將劉宗敏奪占,當即怒不可遏,拔出佩劍砍斷桌案,覺得自己手握重兵卻難護佑一個女子,有何面目存活于人世?于是賭氣開關降清,乞師雪恨,演了一場“慟哭六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的千古兒戲。
然而,后世學者不少人對此持有異議。論者以為,吳三桂對陳圓圓的感情深厚無可懷疑,但他作為守邊大將,亦深知軍國大事的重要,怎會為一小妾而冒千古罵名?關內關外美女如云,有權勢者可任意挑選,又怎能為一歌妓而下這么大的賭注?不過,他開關降清后,一面全力追殲農民起義軍,一面為根除南明政權下死力,卻是不爭的事實。
后來,他慢慢積聚自己的力量,在自以為羽翼豐滿時終于亮出了反叛的旗幟。可是,他錯誤地估計了當時的形勢,清廷入主中原已近30年,人心思治,不愿再亂。他那種“乃思竊帝號自娛”的鬧劇,只能滿足一下虛榮心而已,畢竟不能使社會倒退。所以,折騰了沒幾年,最終徹底走向毀滅。
縱觀吳三桂的一生,既不能說他真正愿意投降清朝,也不能說他真想恢復明朝。他的一切策略和目的,似乎只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爭取割據一方,然后慢慢擴充力量,最終取得天下,自己當皇帝。不幸的只是陳圓圓,在朝代更迭的關鍵時刻,湊巧成了吳三桂反叛的借口。而從歷史的深處看,縱使沒有陳圓圓之事,吳三桂一樣會降清,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一樣難逃敗滅的命運。
紅顏本無罪,興亡自有因。陳圓圓作為一名歌妓,在這場歷史悲劇中是沒有任何決定權的,甚至連她自身的命運也掌握在幾個男人的手里,怎么能將她拉扯到歷史的審判席上呢?其實,陳圓圓并不是第一個無辜的美女,中國歷來就有人喜歡把王朝衰亡的責任推到幾名弱女子身上。商紂王的敗亡,據說是因為妖姬妲己的迷惑。接替它的西周王朝,一個歷經數百載朝代的覆滅,最后也被歸結到褒姒的紅顏一笑上。只是,戴著這種眼鏡看到的歷史,實在是有悖于真實。
(責編 何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