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項羽本紀》中,宋義下令軍中日:“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鋒頭所指則在項羽。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注云:“很,通狠。”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注云:“很,今寫作狠。”《中華活頁文選》(四)及2008年再版的袁世碩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亦承上說。
但羊性溫和,并不兇狠,故此說法曾引起質疑。如《學術月刊》先后發表沙金成《“很”不通“狠”》(1981年第2期)、豐家驊《“很如羊”舊解質疑》(1981年第4期)。論者認為,“很”的本義,《說文解字》說是“不聽從也。”關于羊,《周易·說卦》“兌為羊”,鄭康成注云:“其畜好剛鹵。”《周易·央卦》王弼注云:“羊者抵很,難移之物也。”羊平時性情溫和,但使性子時脾氣執拗,人牽它走就硬是不肯走。論者認為,宋義這里乃在警告項羽:如果像羊一樣性子執拗,不聽從命令,就要砍他的頭。這亦與后文“強(jiang)不可使”前后照應。
然而,筆者認為,從“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來看,更像四個并列的條件,凡觸犯其一,“皆”斬之。“強不可使者”如果說與“很如羊”相呼應,就顯得語義重復、羅嗦,這是軍令行文所忌。
近讀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秦簡《日書》(選擇時日吉兇的數術書),其談及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對應時稱:“戌,老羊也。”(研究者猜測《日書》所記,當是楚國的說法)秦漢之后,“戌”則對應“犬(狗)”,這里的“羊”或是“狗”的別稱。饒宗頤說:“《古今注》:‘狗一名黃羊’,是狗得稱為羊之例。”劉樂賢補充:“《本草綱目》卷二十四云狗又名地羊,也說明古人可以羊名狗。”宋義系楚人。所謂“很如羊”云云,或許可以看作楚語遺存,亦即“很如犬”之意。在先秦兩漢典籍中,“很”除了“不聽從”之意外,還有“爭訟”之意。《禮記·曲禮》:“很毋求勝,分毋求多。”鄭康成注:“為傷平也。很,鬩也,謂爭訟也,《詩》云:‘兄弟鬩于墻。’”孔穎達正義:“鬩,猶斗也,爭,爭斗之爭。”狗性好爭,“很如羊(犬)”可理解為像狗一樣爭執不已,這就于理相通了。
由此看來,“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或許均是拿虎、犬、狼等猛獸說事兒,都是當時楚地流行的比喻。宋義當時是在警告項羽:如果如虎一樣兇猛、犬一樣好爭、狼一樣貪婪,且執拗不聽命令(即“強不可使”),就要砍他的頭。這樣來解釋文義,就比較順暢了,或可較為接近司馬遷這一記述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