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北京服裝紡織行業協會舉行第八屆會員大會。地點依然在長安街對外友協那個古老幽靜的院落里。北京市副市長茍仲文等領導出席了大會。長期分管服裝紡織工業的常青局長出任新會長,與德高望重的常務副會長張培華圓滿交替,新一屆協會領導班子亮相,氣氛熱烈隆重。
協會換屆來了幾百人,新老朋友歡聚一堂好不熱鬧。緣何有如此大的感召力凝聚力?近些年來,在北京市政府與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提出共同建設時裝之都的綱要后,北京服裝紡織行業協會為推進“綱要”落實,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職能,科學調動行業和企業的資源力量,積極策劃推進各項活動,大力培育品牌群體和設計隊伍,成為市政府與服裝紡織行業、廣大企業密切聯系的紐帶,成為協助市政府建設時裝之都不可替代的重要行業組織。北京市政府對協會發揮行業組織功能,推進產業進步,給予了充分肯定和稱贊,同賀同喜;協會會員企業分享協會全方位的專業服務,品牌提升日新月異,企業實力顯著壯大,把行業協會當成了自己的家,紛紛趕來參會道喜;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之中,獨木不成林,北京服裝紡織行業協會的成功經驗再次有力證明了協會的力量。平日里,大家都親切的稱常務副會長張培華‘張局’。多年來張局運籌謀劃,辛勤操持促生了協會今天大好局面,當各路英豪匯聚在時裝之都的旗幟下,迎接新一屆協會領導時,我們情不自禁的說一聲:張局,您辛苦了。
北京服裝紡織行業協會創建于1984年,是北京市最早成立行業協會的,歸屬于市政府管理。協會創辦人李昭大姐是協會第一任會長,李昭大姐是延安時期參加革命的老干部,是北京紡織服裝業開創者之一,也是中國紡織業的元老,如今年屆九旬依然關心著協會的建設和發展。李昭大姐從不以胡耀邦夫人自居,位高而謙和,權重而自律。北京服裝紡織行業協會有今天的成就,與李昭會長長期關心指導是分不開的。李昭會長在北京市紡織工業局任書記、局長時,1976年至1982年期間,我曾有幸在辦公室做秘書工作,耳提面命,諄諄教誨,令我終生難忘。俯仰之間,幾十年過去了,當年李昭局長每每走進辦公室時,那和藹的笑貌依然就在眼前。1994年,李昭會長提出協會要有自己的宣傳陣地,創辦《服裝時報》,破例親自兼任社長。她找到曾在共青團中央工作過的《經濟日報》社楊尚德社長合作辦報。那時我在《經濟日報》社工作,三個主辦方斟酌再三決定推薦我出任《服裝時報》總編輯。李昭會長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小仲啊,《服裝時報》八年沒辦起來,現在選你來,辦不好《服裝時報》我死不瞑目啊。”言詞之重,是我在她身邊工作多年沒有過的。我臨危受命,拼全力一搏。創辦《服裝時報》凡九年,在國內服裝專業報中與中國紡織報、中國服飾報并稱三雄,終算不辱李昭會長重托罷。也許是我今生與北京服裝紡織行業協會結下世緣,創辦《服裝時報》時直接領導我的是協會副會長徐青偉,創辦《時尚北京》雜志聽命于常務副會長張培華麾下,兩位領導恰巧都是我在紡織工業局工作時就熟悉的老局長,意會心謀,遵命是從,不論大小事情我都親歷親為倍加勤勉,不敢有半點疏忽。我深知個人名節事小,領導信任托付事大。當然克忠克勤也是我從小父母家教與閱歷使然。無巧不成書。現在新一屆協會領導選出了,常青局長當選新會長,原來就是《時尚北京》雜志的社長,又是熟悉服裝紡織的資深老紡織老局長,坐鎮指揮,駕輕就熟,協會和雜志將邁入嶄新的發展時期。
我想,那英的成名曲叫《山不轉水轉》,我鬼使神差轉了幾十年,到頭來還是根落服裝紡織業。讓我寬慰和興奮的是依舊做自己鐘情的媒體,依舊在熟悉的服裝紡織行業,熟悉的領導下,做熟悉的時尚雜志。了卻凡塵,悟出本緣。在這里我心靜如水,腦子里只有《時尚北京》。假以時間,還要續說我的服裝紡織緣份故事呢。杜甫的名詩《登高》中有“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協會自創辦至今一屆比一屆蒸蒸日上,恰似那奔流不息的長江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