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個朋友請我給他的父親看病。他的父親是個農民,年過花甲。據他自己說,兩年前赤腳在田間勞動時,右足跟擦破了皮,慢慢地形成了一個1元硬幣大小的“老瘡”,不斷滲出少量黃水。請當地“土醫生”看過,不知換了多少次藥。總不見傷口愈合。我仔細診斷后,讓他住院做了手術。病理切片證實,切除下來的“老瘡”是惡性黑色素瘤。是一種癌性病變。這是一件頗令人遺憾的事,日常生活中卻并不罕見。
人體皮膚和組織有良好的自我修復能力,一般說來,手術、外傷的傷口都能較快地愈合,擦破點皮自然更不在話下。不會形成“老瘡”,“老瘡”多見于以下幾種情況。
癌性潰瘍。由于有癌細胞作祟,傷口邊緣隆起如火山口,或呈菜花狀,肉芽不新鮮,特別污穢,常有惡臭氣味,雖經正確用藥,也難以愈合。
小腿下段的慢性潰瘍。民間稱為“老爛腿”。多由于下肢靜脈功能不全、血液回流不暢、局部缺少營養所致。
輕微外傷即可形成“老瘡”,久治不愈。慢性炎癥可導致慢性骨髓炎,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這種“老瘡”雖不是癌,但拖延不治,在長期慢性炎癥的不良刺激下,少數可能轉變成癌。
骨與關節的感染。包括骨、關節結核,如未及時治療,里面的細菌繁殖生長,破壞組織,產生膿液,突破皮膚流出來,就形成由內通向外的“管道”,醫學上稱做竇道。竇道內反復流膿水,即成為“老瘡”。
異物。外傷可將異物如竹刺、木屑、橡膠碎片等帶入深部肌肉等組織內,若未能取干凈,因異物和附著在它們表面的細菌不斷刺激,也會形成竇道。異物一般來自體外,但也可來自體內。如生了骨髓炎的骨骼受到破壞,碎骨塊脫落下來,失去血液供應,變成死骨,也就成了異物。
褥瘡。昏迷、癱瘓和年老久病臥床不起的患者,身體骨頭突出的地方,如尾骶部、足跟、膝關節外側等部位,皮下就是骨頭,容易受壓,發生缺血、壞死,破潰后形成壓瘡,又稱褥瘡。嚴重者可一直爛到骨頭。每日里不少血漿蛋白從這里“跑、冒、滴、漏”,造成患者體質下降,細菌也會經此“門戶”進入,在血液里大肆繁殖生長,導致發生敗血癥。
由此看來,雖然“老瘡”位于身體表面,疼痛也不厲害,但大部分卻隱伏著危機:癌性潰瘍威脅生命,竇道預示著深部的病灶……絕不可等閑視之,應盡早去醫院檢查治療。現代醫學提供了各種治療方法,“老瘡”雖然難治,卻非不治之癥。即使是癌性潰瘍,也有辦法解除痛苦,延長生命。
絕大部分“老瘡”是可以預防的。農民、建筑工人、海員等長期從事戶外工作的人應戴遮陽帽。處理石油、煤焦油、砷劑的人員。應按操作規程戴工作手套,避免這些物質與皮膚直接接觸。
皮膚上的色素痣,如有刺癢、微痛、顏色加深、范圍擴大等變化時,應及時手術切除。位于手足、腰部等易受刺激部位的色素痣也應切除。
中老年人皮膚上,尤其是頭頸、足部和外陰等處出現深黑色結節時,更要引起重視,應到皮膚科就診。
理發師、交通警察、外科醫生等從事長時間站立不動職業的人,要注意勞逸結合,經常活動下肢,促進靜脈血液回流。有輕度下肢靜脈曲張時,可穿長筒彈力襪。癥狀嚴重者應接受大隱靜脈抽剝手術。
昏迷、癱瘓、長期臥床的患者,要定時更換體位,不使身體任何部位受壓時間過長。一般每兩小時翻身一次。還要注意保持床褥清潔、柔軟,經常清冼皮膚。皮膚發紅、表皮擦傷時,更要引起重視。輕度褥瘡,通過補充營養、認真護理、換藥等可以治愈。嚴重的可以采取手術治療。
外傷后應爭取在6-8小時到醫院就診,縫合傷口。如皮膚缺損大,骨骼外露,應當到有條件的醫院去,采用植皮、皮瓣轉移等方法消滅創面。
骨與關節發生感染、結核時,應在醫院治療。治愈后還要適當休息,避免疲勞,補充營養,以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