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科專家門診,62歲的劉大娘正向大夫敘述自己的病情:她患“心臟病”多年,常感覺心慌,心臟“撲通撲通”地亂跳,甚至感到頸部也隨著心臟一起“跳”。心前區時有不適或疼痛,經常頭暈。為此,她顧慮重重,惶惶不安,擔心自己得了嚴重的心臟病,曾四處求醫。但無濟于事。大夫仔細聽了她的訴說。又為她測了血壓,做了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檢查,均未發現異常,最后確診她所患的疾病是“心臟神經官能癥”。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比較熟悉腦神經官能癥、胃神經官能癥,而對于心臟神經官能癥則比較陌生。其實,人體的各種器官都受中樞神經和自主神經的支配。大腦皮質功能失調,也會影響到支配心臟的神經的正常功能,從而導致以心臟不適為主的一系列癥狀,這就是心臟神經官能癥。
古醫籍《內經》云:“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可見古代醫家已認識到精神、情感與心臟聯系在一起。盡管現代醫學認為精神活動受大腦的支配,與心臟無關,但仍認為心臟與腦之間通過自主神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的喜、怒、哀、樂、懼等精神活動,對心臟有著重要影響,“心驚肉跳”“驚心動魄”等正說明了這一點。心臟神經官能癥的發生就是由于情志遭受強烈刺激,或長期處于精神緊張狀態,超越了人體生理的調節范圍,導致高級神經功能失調,繼而發生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引起心臟血管的一系列異常表現。確切地說,心臟神經官能癥不是器質性的心臟病,而是心臟血管功能紊亂所產生的一種綜合征。患者最常見的自覺癥狀是:心慌、心跳加快、心前區疼痛、呼吸不暢、經嘆氣樣呼吸才覺得舒服、全身乏力、易激動、潮熱、手冷、多汗、手顫抖、頭暈、失眠、多夢、小便頻繁等。多因情緒波動或勞累而發作,但心電圖檢查均未發現心臟有實質性病變,全面體格檢查亦無異常。患者誤認為自己患上了心臟病,情緒緊張,嚴重失眠,全身無力,稍一活動則感心悸、呼吸急促、兩手發抖。
常言道:“心病要用心藥醫。”心臟神經官能癥的治療就應從認識該病開始,要堅定信心,相信其完全可以治愈。其次是要培養自己樂觀、豁達的心態,消除不良情緒的刺激。此外,要合理安排生活,多做些戶外活動,這對改善睡眠、分散對疾病的注意力很有好處。還可適當服用些調節自主神經功能的藥物,如谷維素、安定等。心動過速者可服用心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