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治病趣聞,既不同于單純以獵奇為目的的傳說,也不同于純粹的醫家學術經驗介紹,而是一種將故事與醫案結合在一起的“故事性醫案”。每個醫案都以史實為依據,既有故事情節。又有治療的方法等,寓醫理于故事之中,讀者不妨一讀。
張仲景用蜂蜜治便秘
張仲景年少時隨同鄉張伯祖學醫。由于他聰明睿智,旁學雜收,進步很快。一天,來了一位唇焦口燥、高熱不退、精神委靡的患者。老師張伯祖診斷后認為屬于“熱邪傷津、體虛便秘”所致,需用瀉藥幫助患者解出干結的大便,但患者體質極虛,用強烈的瀉藥患者身體受不了。張伯祖沉思半晌,一時竟沒了主張。
張仲景站在一旁,見老師束手無策,便開動腦筋思考。忽然,他疾步上前對老師說:“學生有一法子!”他詳細地談了自己的想法,張伯祖聽著聽著,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
張仲景取來一勺黃澄澄的蜂蜜,放進一只銅碗,用微火煎熬,并不斷地用竹筷攪動,漸漸地把蜂蜜熬成黏稠的團塊。待其稍冷,張仲景把它捏成一頭稍尖的細條形狀,然后將尖頭朝前輕輕地塞進患者的肛門。一會兒,患者就拉出一大堆腥臭的糞便,病情頓時好了一大半。由于熱邪隨糞便排凈,患者不幾天便康復了。張伯祖對這種治法大加贊賞,逢人便夸。這實際上是最早使用的藥物灌腸法。
以后,張仲景在總結自己治療經驗,著述《傷寒雜病論》時,將這個治法收入書中,取名叫“蜜煎導方”,用來治療傷寒病津液虧耗過甚,大便結硬難解的病癥,備受后世推崇。
吳鞠通用干姜治暴病
相傳,一天清代名醫吳鞠通在路邊見一村婦面色蒼白、昏倒在地。-吳鞠通上前問其夫,得知這位村婦連日來泄瀉,今晨突然昏厥。經切診,村婦四肢厥冷如冰,脈細微欲絕。吳鞠通當時來帶藥針,急切之間,想起身上有一塊干姜,遂取下,囑其夫急煎湯灌服。村婦服過藥后,不到一炷香的工夫,竟眼開、肢溫,能支撐坐起,圍觀者無不叫絕。
姜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鮮根莖。每年夏季采挖,除去莖葉和須根,洗凈泥土,曬干供藥用。
姜味辛,性溫,歸肺、脾、胃經,能發表、散寒、止嘔。主治感冒風寒、嘔吐、痰飲、咳喘、脹滿、泄瀉,并有解半夏、天南星、魚蟹、鳥獸肉毒之功。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9克;外用,搗敷,擦患處或炒熱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