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在消化內科接診了一位年輕的男性患者。他說一個多月來臍周痛反復發作,伴有便血。腹部可摸到軟軟的包塊,不排氣(放屁),不發熱。
經腸鏡檢查發現,患者結腸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小疙瘩(就像“蘑菇”一樣,醫學上稱之為結節)。大小有的像大米粒,有的像玉米粒,凸起在腸壁表面。這些結節顏色紫紅,上面還有新鮮滲血,診斷是多發性直腸息肉。
根據患者腹部脹痛越來越重,再加上幾天來沒有排氣,我考慮為腸梗阻,立即對患者進行了剖腹探查手術。果然,診斷正確,手術時還發現,患者的小腸里也同樣長滿了小結節。
多發性結腸息肉有家族性傾向。所以,我建議患者的3個兄妹來醫院檢查。結果只來了一個弟弟,檢查結果與患者相同,只是息肉的數目較少。細問之下,才知道患者的父親56歲時死于腸梗阻,伯父50歲時死于大腸癌。
息肉為何物?
本文所講的息肉,僅限于食管、胃、大腸、小腸、膽囊等消化道息肉。它們是消化道最表淺的黏膜不同組織長出的小結節,多向胃腸腔內突出。息肉在消化道任何部位都可出現,也可以幾個部位同時都有。總的來說,大腸息肉,以乙狀結腸和直腸較為多見,占消化道息肉的80%,其次是胃。小腸和食管內則少見。息肉大小非常懸殊。最小的直徑只有1毫米,即使在放大的電子胃鏡下,也要仔細觀察才能發現,而大的息肉可長達8—9厘米。
息肉可能癌變嗎?
息肉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良性息肉,如炎癥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假性息肉等,它們與腫瘤的關系不甚密切。另一類與腫瘤關系密切,常是癌前期病變,如絨毛狀腺瘤、淋巴肉瘤性息肉等。另外,少數息肉介于兩者之間,尤應高度重視。
胃鏡檢查,并不能區分息肉屬于哪一類,還要取出一小塊息肉做病理切片,由病理科的醫生檢驗定性。息肉的癥狀,常依其所在部位而不同。胃和小腸息肉可引起腹部不適、腹痛、消化不良,甚至腸套疊;大腸息肉癥狀以便血多見,可以是間斷、少量出血,也偶見出血甚多者,大便常伴鼻涕樣黏液,還有腹痛、腹瀉,嚴重者可因丟失蛋白質過多而造成營養不良、水腫、貧血、低血鉀等。
有的息肉本身性質不惡,但長在消化道狹窄口,就會引起嚴重后果。我曾見過一位患者,反復出現嘔吐、營養不良,后來發展到水米不進。胃鏡檢查發現,胃的幽門口處被蠶豆粒大小的息肉堵住。病理報告系良性增生性息肉。
息肉癌變是最讓人感到不安的話題。那么臨床上如何判斷息肉的良、惡性呢?一般說來,一是家族性的各種息肉多有惡變傾向。二是與息肉大小有關。據統計,直徑小于1厘米的息肉,癌變率為1%~3%;直徑1~2厘米的息肉,癌變率為10%;大于2厘米的息肉,癌變率為30%-50%。三是與息肉生長的部位有關,直腸息肉較易癌變。隨著年齡的增長,息肉癌變的機會也多一些。
胃鏡及腸鏡的廣泛應用,使息肉的診斷準確易行,同時痛苦小、安全性高、花費少。治療良性息肉的方法有高頻電凝切、微波、射頻點灼;對帶“脖子”的息肉,可用高頻電或機械性圈套器加以套扎勒除,還可通過腸鏡,插入長長的注射針,向息肉內注射高滲鹽水、止血藥等。
對于惡性病變,外科手術治療當為首選,某些早期患者也可通過內鏡手術切除。
防治消化道息肉有“六要”
一要每年主動做一次胃腸鏡檢查。尤其是40歲以后,如有前述癥狀之一,或有其他器官病變的,更應如此。
二要根治息肉。任何類型、大小的息肉均以根除為妥,以絕后患,這是預防息肉癌變的主要措施。
三要注意胃腸道以外的癥狀。
四要將標本送病理檢查。不論是首次內鏡檢查。還是切下整個息肉標本,都應去做病理檢查,千萬不要嫌麻煩。
五要注意家族史。
六要常復查。具體復查的方案是:良性者可于術后半年至1年復查一次胃鏡或腸鏡。如無問題,可于2-5年再查一次。如為惡性病變者,可于術后3個月、6個月、1年各復查一次。如無復發跡象,5年內每6個月復查一次。介于良性與惡性之間的息肉,可按惡性方案對待。